苦苣菜

苦苣菜

苦苣菜又稱:滇苦菜、苦蕒菜、拒馬菜、苦苦菜、野芥子,英名CommonSowthistle,屬於菊科,苦苣菜屬。一、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紡錘形。莖直立,粗壯,上部分枝,無毛或上部被腺毛。花、果期7—9月。苦苣菜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種子繁殖。在西北地區於秋季出苗,以幼苗越冬,或來年4月出苗,5~6月營養生長,6~9月開花、結果,7~8月早開花的種子陸續成熟。由於種子有冠毛可隨風飄移傳播。10月地上部逐漸枯死。生於農田中、路旁、山坡及荒地等處。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苦苣菜苦苣菜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圓錐狀,垂直直伸,有多數纖維狀的鬚根。莖直立,單生,高40~150厘米,有縱條棱或條紋,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傘房花序狀或總狀花序式分枝,全部莖枝光滑無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頭狀具柄的腺毛。基生葉羽狀深裂,全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或大頭羽狀深裂,全形倒披針形,或基生葉不

裂,橢圓形、橢圓狀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狀戟形或圓形,全部基生葉基部漸狹成長或短翼柄;中下部莖葉羽狀深裂或大頭狀羽狀深裂,全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3~12厘米,寬2~7厘米,基部急狹成翼柄,翼狹窄或寬大,向柄基且逐漸加寬,柄基圓耳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片等大或較大或大,寬三角形、戟狀寬三角形、卵狀心形,側生裂片1~5對,橢圓形,常下彎,全部裂片頂端急尖或漸尖,下部莖葉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葉與中下部莖葉同型並等樣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且頂端長漸尖,下部寬大,基部半抱莖;全部葉或裂片邊緣及抱莖小耳邊緣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鋸齒或大鋸齒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處的葉,邊緣大部全緣或上半部邊緣全緣,頂端急尖或漸尖,兩面光滑毛,質地薄。頭狀花序少數在莖枝頂端排緊密的傘房花序或總狀花序或單生莖枝頂端。總苞寬鍾狀,長1.5厘米,寬1厘米;總苞片3~4層,復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長披針形或長三角形,長3~7毫米,寬1~3毫米,中內層長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11毫米,寬1~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急尖,外面無毛或外層或中內層上部沿中脈有少數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瘦果褐色,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3毫米,寬不足1毫米,壓扁,每面各有3條細脈,肋間有橫皺紋,頂端狹,無喙,冠毛白色,長7毫米,單毛狀,彼此糾纏。花果期5~12月。

生境分布

分布遼寧(錦州)、河北(內丘、張家口、阜平、邢台、琢鹿)、山西(太原、霍縣、五台、渾源、交城、五寨)、陝西(西安、周至、榆林、眉縣)、甘肅(天水、文縣、榆中)、青海(柴達木)、新疆(烏魯木齊、吐魯、昭蘇、塔城、新源)、山東(青島)、江蘇(鹽城、南通)、安徽(舒城、休寧)、浙江(杭州、淳安)、江西(南昌、上猶)、福建(沙縣)、台灣(台南)、河南(盧氏、桐柏、嵩縣)、湖北(宜昌、宜恩)、湖南(雪峰山)、廣西(臨桂)、四川(汶川、南川、美姑、萬源、乾寧、城口、峨眉)、雲南(德欽、維西、大理)、貴州(羅甸)、西藏(察隅、波密、米林、隆子、林芝、拉薩)。生於山坡或山谷林緣、林下或平地田間、空曠處或近水處,海拔170-3200米。幾遍全球分布。

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栽培技術

埋於土壤中的苦苣菜種子,春、夏、秋三季均可發芽出苗,其物候期進程一般為3—4月份出苗,6—7月開花,7一8月成熟,生育期為120天。秋季萌出的苗一般難以綠色體越冬,呈現一年生性狀。它一般喜生於耕地、田邊、路旁、堆肥場、居民點周圍的隙地、果園、疏林下及各種棄耕地或撂荒地上。常成片生長,形成單優種小群聚。

種植

種植苦苣菜栽培季節主要為春、秋兩季。春播應儘可能提早,可延長其營養生長期和採收期。可利用溫床育苗,當有7~9片葉時定植,株距20cm,行距30cm。露地播種可行直播,但需間苗以利植株生長。秋播可分早秋播和晚秋播。早秋播種,於當年冬季收穫;晚秋播種,於翌年3~4月收穫。但是,在冬季寒冷地區越冬栽培時,應定植在陽畦、大棚等保護設施中。苦苣菜的種子小而輕(千粒重0.8—1.2g)頂上力弱。因此,土地理整平耙勻。有翻耕前,應施足底肥,僅墒商好,以保證出苗整齊,苗全、苗壯。

田間管理

在生長期間要注意澆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長前期需澆水2~3次,通常春多秋少。並根據土壤板結狀況,結合澆水進行中耕鬆土。到生長盛期,結合澆水施速效性氮肥,以促進葉片生長,使其增大增厚,提高產量和質量。為了減輕苦味,並使其品質柔嫩,可實行軟化栽培。凡能使葉片不見光線並保持適度乾燥的措施,均可達到軟化的目的,例如將植株移植到地窖、復蓋草簾等。

留種

苦苣菜留種多在秋季播種,防寒過冬,到春季帶土移植於採種田,或就地間苗後留種。通常株行距均為30cm。在6月前後抽薹開花,可達到結實飽滿的目的。

苦苣菜的種子小而輕(千粒重0.8—1.2g)頂上力弱。因此,土地理整平耙勻。有翻耕前,應施足底肥,僅墒商好,以保證出苗整齊,苗全、苗壯。在北方地區,以春播為宜;在南方地區,春、秋季播種均可。但為了利用冬閒田,以解決冬、春青綠飼草不足,則以秋播為好;在中熱帶以南地區,四季均可播種。播種方法以條播為好,亦可撒播或穴播。因為某部分枝較少,應適當加大播種量,一般播量為11.25—15kg/ha,行距20—30cm,播深2—3cm。在保墒不良的地區,播種後應及時填壓。凡春播者一定要加強滅雜工作;秋季播種,雜草少,苗期一般不用除雜,來年春季返青後,雜草大量滋生,除雜兩遍即可。春播草地以利用3—4茬為好;秋播者以利用5—6茬為宜。秋播者冬季可刈割1—2次,返青後可刈割3—4次。若葉叢期利用,必須在根系發育良好、形成大葉叢後方可。留茬高度為1—2cm;抽莖後刈割,留茬不應低於3cm;曬制乾草或用作青貯原料,以花蕾期刈割較好。每次刈割後,最好能適量追施化肥。採種應在植株頂端果實的冠毛露出時為宜。種子的壽命較短,一般為二年,隔年的種子發芽率將大大降低,以當年的種子發芽率最高。苦苣菜病蟲害較少,有時有蚜蟲危害,如發生,可用40%的樂果乳劑稀釋1000—2000溶液噴施。

主要成分

化學成分

苦苣菜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類化合物,還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羥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還陽參甙(crepidiaside)A及毛連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絲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種子油中含玟鳩菊酸(vernolic acid)13.7%。葉中還含維生素(vitamin)C。

營養成分

苦苣菜的營養價值很高。據測定,每100g鮮苦苣菜中含蛋白質1.8g,糖類4.0g,食物纖維5.8g,鈣120mg,磷52mg 及鋅、銅、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胡蘿蔔素、煙酸等。此外,還含有甘露醇、蒲公英甾醇、蠟醇、膽鹼、酒石酸、苦味素等化學物質。同時苦苣菜中還含有維生素C88mg,胡蘿蔔素3.22mg,分別是菠菜中含量的2.1和2.3倍。

營養價值

苦苣菜是一種出色的保健食品。苦苣菜的白漿中含“苦苣菜精”、樹脂、大量維生素C以及各種類黃酮成分。

1、每100g克鮮細葉苦苣菜中含蛋白質1.8克,碳水化合物4.0克,膳食纖維5.8克,鈣120毫克,磷52毫克及鋅、銅、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B1、B2(0.2mg)、C(88mg)、胡蘿蔔素(3.22mg)、煙酸等;

2、含有臘醇、膽鹼、酒石酸、苦味素等化學物質;

3、含有維生素C88毫克,胡蘿蔔素3.22毫克,分別是菠菜中含量的2.1和2.3倍;

4、其嫩葉中胺基酸種類齊全,且各種胺基酸之間比例適當。

分布範圍

苦苣菜原產歐洲,目前世界各國均有分布。在中國除氣候和土壤條件極端嚴酷的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和鹽漠等地區外,幾遍布全國各省區;在國外,主要分布在朝鮮、日本、蒙古、高加索、西伯利亞、中亞及遠東地區和東南亞、南亞各國。

生長習性

埋於土壤中的種子,春、夏、秋三季均可發芽出苗,其物候期進程一般為3—4月份出苗,6—7月開花,7一8月成熟,生育期為120開。秋季萌出的苗一般難以綠色體越冬,呈現一年生性狀。而在亞熱帶以南地區,一般四季均可出苗,並能以綠色葉滾越冬。在中亞熱帶以南地區,冬季也能開花結實。以安徽省合肥地區為例,越冬的綠色葉叢,一般於2月底返青,3月中旬以後抽莖,4月中旬以後孕蕾,5月上旬開花,5月上旬至6月上旬結實並成熟,生育期為104天,生長期可達8—10個月(表88一1)。在合肥地區,越冬種子於3月中旬以後出苗,7—8月份成熟,生育期約120天。

苦苣菜苦苣菜

夏末、秋初生出的苗,初冬也能開花結實,但莖稈低矮,種子難以完全成熟。處於蓮座狀的苗株可以順利越冬,凡已抽莖開花者,地上部分不能越冬。 苦苣菜種子繁殖。種子產量高,每一頭狀花序可產種子30粒,每株可產種子300—1200粒。種子發芽率一般可達95%,既便未完全成熟的種子也具有發芽力。種子邊成熟邊脫落,藉助冠毛隨風或地表徑流傳播,當遇到濕潤而疏鬆”的土壤,溫度達到10℃以上時,即可萌發出苗。

苦苣某種子的休眠期很短,一般為7—15天,成熟的種子,當年即可發芽出苗。埋入深土層不能發芽的種子,發芽力能保持兩年,一般以當年的種子發芽率最高。苦苣菜的根頸部具有較多的潛伏芽,當地上部受畜禽採食或刈割,殘茬能繼續再生,尤其在根系發育良好的葉叢期,再生力最強,每20天刈割1次,不會影響其再生,但在花枝形成後,再生力顯著下降,往往刈割2–3次,則難以再生。

因此,放牧或對割利用,最好在抽莖之前進行。苦苣菜是一種伴生植物,生態幅相當寬,凡人類從事大農業生產活動的地區都有生長。它一般喜生於耕地、田邊、路旁、堆肥場、居民點周圍的隙地、果園、疏林下及各種棄耕地或撂荒地上。常成片生長,形成單優種小群聚。苦苣菜是一種中生陽性植物,喜水、嗜肥、不耐乾旱。喜潮濕、肥沃而疏鬆的土壤,從沙土到粘土、PH4.5–8.9之間的土壤上均能生長,但以微酸至中性沙堆土上生長最好。對乾旱、土壤板結而貧瘠、原生草群密集或郁蔽度大於0.4的林地等環境,難以適應。苦定菜的耐寒性比較強。在溫帶地區,秋季能長出根系發育良好的苗株,其地下部分能夠順利越冬;在亞熱帶以南地區,苗株均能以綠色葉叢越冬。當氣溫達5℃時能緩慢生長,即便遇到–10℃的短期低溫,苗株仍能保持青綠;而在中亞熱帶以南地區,冬季仍能生長,甚至可以開花結實。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苦苣菜苦苣菜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瘺;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藥理作用

全草(產於澳大利亞者)含抗腫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種肉瘤-37後第六天,皮下注射苦茶的酸性提取物,6-48小時後殺死小鼠,肉眼及顯微及顯微鏡觀察,均可見到肉瘤受到明顯的傷害(出血、壞死)。

附方

①治肝硬化:苦苣菜、酢漿草各一兩。同豬肉燉服。(江西)

②治朴蛇瘴:野苦馬汁、燈心(浸水良久捻其末)。和朋之。(《普濟方》)

③治慢性氣管炎:苦苣菜一斤,大棗二十個。苦苣菜煎爛,取煎液煮大棗,待棗皮展開後取出,余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藥膏一匙,大棗一枚。(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④治小兒疳積:苦苣菜一兩,同豬肝燉服。(江西)

⑤治對口惡瘡:野苦蕒擂汁一鍾,入薑汁一匙,酒和服以渣敷。(《唐瑤經驗方》)

⑥治壺蜂叮螫:苦苣菜汁塗之。(《摘元方》)

⑦治婦人乳結紅腫疼痛:紫苦苣菜搗汁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食用價值

幾千年來中國勞動人民一直食用野菜,食法多樣,在民間形成了傳統的食用方法。苦苣菜的一般食法有:

1、鮮食:將幼苗或嫩莖葉洗淨,用沸水焯2~3min,放人清水中浸泡,去苦味,涼拌,蘸醬,炒食或做餡。

2、曬乾菜:將鮮菜去雜,洗淨,開水燙一下,再用清水沖洗,曬乾或烘乾貯藏。食用前熱水泡開,炒食或

燉肉。

3、醃鹹菜:將鮮菜洗淨,瀝乾水,在缸內按一層鹽一層菜排放,並拌入相關佐料,封貯,10d後即可食用。

4、做罐頭:鮮菜去雜、洗淨、整形,放入由食鹽、氯化鈣、檸檬酸配成的預煮液中煮沸2~3min,清水浸泡漂

洗1~2h,去除苦味。鮮菜分級、整形、裝罐,加入配好的湯汁,放入滅菌鍋高溫滅菌,冷卻,貯藏。

5、速凍菜:將菜去雜、洗淨、修整、分級,放入速凍機進行速凍,再置於冷庫中貯藏。

飼用價值

苦苣菜的莖葉柔嫩多汁,嫩莖葉含水量高達90%,無刺、無毛、稍有苦味,是一種良好的青綠飼料。豬、鵝最喜食;兔、鴨喜食;山羊、綿羊樂食;馬、牛少量採食。開花期以前切碎生餵或煮熟飼喂,每日用650g苦苣菜飼餵家兔,其採食率可達77% ,切碎餵雞、鴨也有良好的效果。苦苣菜的乾草是馬、牛、羊的好飼草,其適口性均可定為喜食級。苦苣菜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100g鮮草中,葉含維生素C11~68.2mg,莖中含維生素C11mg、含胡蘿蔔素14.5mg。秋季,維生素C、胡蘿蔔素含量比春、夏季高。苦苣菜的能量價值可評為中等。其總能對豬、牛和羊的消化能、代謝能、各種淨能及可消化蛋白質的含量均屬中等。與同屬植物苣蕒菜(S.brachyotus)相比並不遜色。苦苣菜的莖葉繁茂,葉量大,在抽莖之前全為茂密的葉叢。至開花期,其莖枝仍比較脆嫩,還可飼用。莖葉比為1:1.55,果期莖枝逐趨老化,飼用價值下降。在野生條件下,以苦苣萊占優勢的草,鮮草產量一般可達30000~45000kg/hm;單株重為150~250g,在栽培條件下,鮮草產量可達37500~60000kg/hm,高產的可達75000kg/hm。飼料基地。苦苣菜的莖葉脆嫩,不耐畜禽踐踏,耐熱性差,以刈割利用為好。尤以開花期之前利用為宜。除青飼外,還可曬制青乾草,製成草粉;也可青貯利用。青草以餵豬、鵝、兔、山羊、鴨為好;乾草以馬、牛、羊等利用最為適宜。

藥用價值

中藥名:苦苣菜( 《神農本草經》 )

蒙藥名:嘎希棍一諾高(《蒙藥正典》 )

別名:苦菜、苦苣、扎庫日

學名:Sonchus oleraceus L.(菊科)

化學成分:花中含有多種黃酮甙和黃酮甙元,其中有:木犀草素、槲皮素、槲皮甙、加那大麻糖甙(Cynaraside)、異加那大麻糖甙及Luteolin一7一β—D—glucronidopyru—noside、Apienin、Kaempferol等。 葉中含維生素C 25—30毫克/100克。

藥理作用:全草含抗腫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種肉癌一37,6天之後,皮下注射本品酸性提取物,6—48小時後殺死小鼠,肉眼及顯微鏡觀察,均可見到肉瘤受到明顯的傷害(出血、壞死等)。

主治:中藥治咽喉腫痛,腸炎,痢疾,黃疸,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血淋,癰腫疔瘡,腸癰,乳癰,痔瘺,毒蛇咬傷。 蒙藥治“協日”熱,口苦,口渴,發燒,不思飲食,泛酸,胃痛,噯氣,“巴達乾寶日”病。

用量用法:中藥l0一30克(鮮品加倍),水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汁塗或煎水熏洗患處。蒙藥多入丸散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