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水花酒
苗家水花酒原產於大方縣八堡鄉復興村鴨子塘,那裡終年氣候溫曖濕潤,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清洌甘甜的山泉。這裡的水來自於山間,山間裡流出來的水不但清澈透明,而且甜如甘露。成分
主要原料系本地優質糯米,經過自然發酵釀製而成.在加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及優質的水資源,使苗家水花酒與眾不同。做法
釀製水花酒首先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揀米,因為米中有雜質會影響酒質,而且選米的時候他是用本地優質糯米,而不用外地商業米,因為怕外地米有化學添加劑,那樣同樣會影響酒質。下一個環節就是泡米,一般夏天泡2~3個小時,冬天泡4~10個小時為佳,蒸熟的米一般要冷卻到20~25℃左右,才按一定比例和上研碎的土製酒藥,然後裝盛,開始第一輪發酵(即捂酒)。如果在20℃左右的氣溫下,24小時就可以捂好,氣溫稍低的話就要的時間稍長一些,發酵熟米的溫度如果達到36℃,就得趕快出箱,否則一部分酒就會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揮發掉。出箱的下一道工序就是將出箱的甜酒裝入罈子或桶內,摻入適量的冷開水後,密封好罈子或者桶,在室溫20℃左右的前提下擺放4個月後,一壇美酒佳釀——“竹葉青”就出來了。據說,擺放和埋藏的時間越長酒就會越好,有一些釀製少量水花酒的人家,還將裝好酒罈子等裝酒器具放到地下室或者直接選擇較好的地方埋起來,等到一段時間後打開,就是難得的上好“竹葉青”。口感及成色
酒色成金黃色半透明體,泛著嫩綠色,黏得粘手。品評過很多中外名酒的專家們認為,水花酒與其他酒相比較,度數適中,是現代人們追求的最佳口感:綿甜爽口,無刺激口腔、咽喉之感、飲後嘴唇滋潤,醉不傷體;低度健康,不含甲醇,高值營養;歷史背景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吳三桂被封為平西大將軍,從川南永寧、興文等縣抽調苗民三千八百餘人征討水西,傷亡慘重,戰後只剩下一千八百四十餘人,其中一千四百餘人遷往雲南省文山、邱北、馬關等地,四百餘人居住在八堡、興隆一帶。水西平定後,吳三桂令其苗定居大定府(今大方縣)八堡、興隆一帶,分布成六個自然村寨。即阿龔寨(今菱角塘、大寨、青槓、櫻桃、)、青山寨(今含青山、板板橋、法窩、大溝)、仄跨寨(今下寨、新寨)、新開田寨(今含新開新寨),始稱“六寨苗”。六寨苗族楊、李、張、項、馬、王、侯、康、陶、熊、趙、周十二姓氏,各按其門戶分享《土地管業執照》之領土共建家園。六寨苗族又開始在這塊土地上休養生息。六寨苗族擁有自己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其中最能體現六寨苗族心靈手巧的要數他們的手工業了,有木器加工、燒炭、農具製作、蘆笙製作、竹器製作、釀酒、紡織等等。說到釀酒工藝,六寨苗族最拿手的水花酒和咂酒在民間廣為流傳。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時期(公元1855年),翼王石達開領兵入黔,途中經過六寨苗族的阿龔寨的青槓林組和六寨苗族同胞歡聚一堂,共飲水花酒。這時,翼王石達開豪興勃發,即席賦一首為六寨苗胞作紀念的詩:
千顆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頭。
五嶽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
苗家水花酒是苗家數千年來世代相傳的民族工藝酒,是苗家常年必備的飲品,除平時自飲外,逢年過節還用來招待客人,是別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
文化及起源
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可謂無處不在,並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制酒、飲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內容豐富的酒文化。苗族釀酒的歷史源遠流長。今天,民間還有一首專門敘述從水稻種植到釀出米酒全過程的釀酒歌叫《Baif Jux Bil》。過去苗族食用的都是未經蒸餾的連糟酒,相當於古代漢族地區的“醅”,也就是唐代詩聖杜甫《客至》中所說的“樽酒家貧只就醅”中那種酒。後來才有蒸餾酒。在漢族傳說和文獻中有杜康、儀狄造酒之說,苗族的酒是怎樣來的呢?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人將吃剩下的糯米飯放在鍋里,就外出走親戚去了,幾天后回來揭開鍋一看,飯上長出了許多白毛,並散發出縷縷誘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嘗嘗,覺得味道很好,以後人們就照這種辦法來釀酒了。這與晉代文學家江統在《酒誥》中所說的“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十分相似。要釀出美酒,良好的酒麴必不可少。苗族人認為,酒麴是生命的,必須雄雌兼備才能繁衍後代。所以制曲餅時要捏一個圓形的表示雌性,一個比大拇指略粗長的表示雄性,其他的以二者為中心。每個曲餅的一面用拇、食、中三指尖分別壓出一個小窩,象徵狗爪印,以驅鬼避邪。水花酒堪稱苗鄉特產,製作工藝比較簡單。將糯米用甑子蒸熟後,倒入簸箕內,把糯米飯扒散冷卻,撒上酒藥,大約兩升米(約10公斤)下酒藥三兩,將酒藥拌勻,舀進鍋里,並灑上熱水,使其發酵。發酵後,舀入壇中,三天以後,摻適量的水,經七天或半月即成水花酒。其糟已化,其色微黃,其味醇香;以手試之,粘如糖漿,以口嘗之,甜如甘露;口感雖好,後勁卻大。
六寨苗族的節日有“春節”、“三月三”、“端午”、“七月半”、“九月九”、“十月初一”等,但最隆重的是春節踩花和端陽節。酒還是苗族人民感情交流和傳統文化傳播的媒介,每逢重要節日或賓客來訪,苗族同胞都以水花酒招待,俗稱凡“進門來都是親”、“一家的客人全寨親”。特別是斟酒、勸肉敬客時,主人先斟大碗酒,夾起大塊的肉敬客人,祝賀客人來年豐收財源廣進。因此,叫客人不可推辭,應是質樸爽朗地將酒喝下,將大片肉吃下才是真朋友。若不能喝酒、吃肉,必須懇切解釋,以免主人誤會。若客人喝下一杯酒,吃下第一片肉後,主人還要斟第二杯酒表示友好,夾一片肉放入客人碗中,表示全家的厚意。通常情況下,酒過三巡,賓主雙方往往要每二人一組,對歌飲酒,一問一答,你來我往,不能答者飲酒作罰,若勢當力敵,則只有歌出而無酒進。此時與其說是考驗酒量,不如說是考驗苗族傳統文化知識。所唱之歌苗語稱為“hxak jud”(意為酒歌),大多為稱讚對方或自謙之詞。有時也唱苗族古歌中的一些篇章,學歌者往往在別人唱時心中默記。善此道者幾次下來便可唱答了。
不論婚嫁,還是喪事,不論成功,還是失敗,苗族同胞都把水花酒拿出來喝,用喝酒的方式慶賀自己或者祝福他人。酒不斟在杯中,也不放在碗裡,而是藏在龍竹筒里,用一支通著的麻桿吸食,你一口我一口,輪流著從老人到小孩,直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才歇下。酒香四漫,微醉成仙,滿口清芬的酒香,讓你醉得舒服醉得酣暢,終生難忘。
千年的歷史,千年的文化,千年苗族人民的愛與恨,都無不與“水花酒”息息相關。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水花酒”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東西。從家中的每日三餐到辦喜事、喪事,乃至大型的民族節日活動,喝“水花酒”是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來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種神聖而不可改變的待客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