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古代婦女髮式。以花簪於髻土。李白《宮中行樂詞》:“山花插寶髻”。萬楚《茱萸女》:“插花向高髻。”就是指將鮮花插於髮髻作髻飾。唐人重牡丹,用牡丹花簪之於髻上。傳周昉《簪花仕女圖》恐亦本此而作。《奩史·引女世》說:“張磁經牡丹宴客,有名姬數十,首插牡丹。”羅虬《比紅兒》詩,“柰花似雪簪雲髻”,是指將小白柰花(即茉莉花)插於髻上。這種以白花襯黑髮的裝飾法,一直為我國婦女髮飾中的主要手法。
種類
鳳髻
古代的一種髮型,即將頭髮挽結梳成鳳形,或在髻上飾以金鳳。又叫鳥髻。流行於唐代。 唐 宇文氏 《妝檯記》:“ 周文王 於髻上加珠翠翹花,傅之鉛粉,其髻高名曰鳳髻。” 後蜀 歐陽炯 《鳳樓春》詞:“鳳髻綠雲叢,深掩房櫳。” 元 錢惟善 《次陳君瑞游鳳凰山光明寺》詩:“左瞻劍戟龍門並,上脫冠巾鳳髻雙。” 清 納蘭性德 《浣溪沙》詞:“鳳髻拋殘秋草生,高梧濕月冷無聲。”
隨雲髻
髮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古代女子髮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髮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盤桓髻
古代漢族婦女髮型。晉崔豹《古今注·雜注》: “長安婦人好為盤桓髻。“盤桓髻”其梳編法是將發蟠曲交卷,盤疊於頭頂上,穩而不走落,稱為盤桓髻。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長安婦女好為盤桓髻,到今其法不絕。”
驚鵠髻
驚鵠髻,古代漢族婦女髮式之一。其形如鳥振雙翼狀。在漢末三國(魏)時就有。
墮馬髻
墮馬髻,古代漢族婦女的髮髻式樣。因將髮髻置於一側,呈似墮非墮之狀,故名。屬於魏晉時期婦女的一種髮型,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髮髻。注意,“倭墮髻”不是墮馬髻,是墮馬髻的後代變體,兩者不一樣。墮馬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後漢書·梁冀傳》:“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粧(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李賢注引《風俗通》曰: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壽,孫壽,梁冀妻。另有一說:發鬂松垂,象要墜落的樣子。故又叫“墜馬髻”。《樂府詩集·梅花落》:“天姬墜馬髻,未插江南璫”。
假髻
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人工製造加配於頭上的髮髻。供婦女裝飾或代真發。古稱“編”、“副”,漢以後稱“假髻”、“假紒”,唐人又稱“義髻”,明清又稱“鬏髻”。先秦以奴隸的髮絲,後世多用馬尾、金銀絲或紗作成髻形,戴在頭上,供婦女裝飾用。魏晉流行的“蔽髻”,髻上半裝有各種金翬首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能用。唐天寶以後,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為美,大多摻有假髮,其髻上常飾以金銀珠翠製成的各種花鳥形狀的簪釵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雲髻。清初仍流行。
飛天髻
古代漢族婦女髮式之一。是一種三環高髻,始於中國南北朝。比較常見,高聳的髮髻。將頭髮分三分,每分用絲絛縛住,向上盤捲成環狀。古代漢族婦女髮式,又叫“飛天紒”。
朝天髻
朝天髻,古代漢族婦女髮式,屬高髻式之一種。後蜀時就有婦女競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宋代更流行於漢族民間。
其它
步搖髻、神仙髻、迎春髻、垂雲髻、飛仙髻、九環髻、同心髻、百花髻、芙蓉髻、隨雲髻、九真髻、八鬟髻、坐愁髻、反綰髻、樂游髻、回鶻髻、愁來髻、歸順髻、掃妝髻、盤桓髻、驚鵠髻、墮馬髻、假髻、飛天髻、朝天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