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花瑤挑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漢代以前,花瑤挑花就已興起。據東漢應劭記載,花瑤祖先"積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唐代魏徵在《隋書》中記載:"長沙郡雜有夷蜒,名曰莫瑤","其女子藍布衫,斑布裙,通無鞋履"。這種描述與今天隆回花瑤女子的服飾正好相同:交纏五彩斑斕的挑花頭巾,上著藍色圓領衣,腰系挑花彩帶,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綁帶。在她們的頭巾、衣領、裙口、綁腿、小孩背帶和筒裙等地方都是挑花。除筒裙後片以外,其他地方一般是彩繡。筒裙後片則是在藏青色的直紋面布上用白線挑出各種圖案。由於筒裙後片面積較大,大小一般長100厘米左右,高50-60厘米之間,故其挑花圖案題材最豐富,主題最突出,反映的文化意識也最鮮明,是隆回花瑤挑花中的精華。
明洪武元年(1368年),花瑤從洪江遷往龍潭定居隆回後,一天,瑤族姑娘在岩壁上玩耍,突然發現岩壁上叢生綠色花朵,十分漂亮,她們便模仿挑刺成挑花服飾,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花瑤挑花基本圖案“杯乾約”(《湖南瑤族百年》載)。從此,挑花製作水平和技法已日益成熟,能以簡練生動的手法,表現出複雜的自然形象和抽象的人類思維理念,且不用描圖設計和模具繡架。
解放後,花瑤翻身做了主人,對美更加珍惜熱愛。沒有文字,他們就用挑花表達美好的心愿。“文化大革命”時期,花瑤服飾差點被當作“四舊”破除,花瑤女子改穿漢裝,挑花藝術一度受到制約。改革開放後,花瑤獨特的挑花服飾和民風民俗、傳統文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近幾年,瑤山被縣委、縣政府作為重點扶貧區和旅遊開發區,花瑤傳統文化得到了有力的挖掘、保護和發展,獨特的挑花藝術被逐步推出山門,搬上了媒體、螢屏,並登上了國家、國際藝術殿堂。
花瑤沒有文字,挑花便成為記載該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被中國美術館、民族博物館列為珍品收藏,我國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稱其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1994年花瑤挑花在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中獲得銅獎,2003年又獲"中國首屆文物仿製品暨民間工藝品大展"金獎,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因此被湖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藝術之鄉"。
藝術特色
花瑤挑花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形態多樣,有上千種之多。主體圖案的題材可分為四類:一是動物類,以蛇、龍、鳥、鷹、虎、獅最為常見。二是植物類,以花草樹木為主;三是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類,主要表現瑤族先祖抵禦外族侵略的歷史故事;四是日常生活類,如反映花瑤傳統習俗的"對歌定情""打蹈成婚"等。
花瑤挑花主體圖案的材料都用平粗深藍布作底,白色粗線挑成,花紋古拙粗獷。以布的經緯紗交叉呈"十"字形為"坐標",對角插針成"×"形,通稱"十字花",或作"一"字形。基本上是幾何圖形,它的基本形式是幾根平行長線並列,其中有在雙根平行長線之間加橫線而成若干方格的,有折作"U"形的,有作單線或雙線菱形的,有大方格套小方格而呈"回"字形的,有作多根直線交叉成網狀的,等等。各種形式中間如有較大空隙時,即挑小花填滿。小花常見的有:×、#、十、口、回、V、和小圓點、旋渦等。
花瑤挑花的花紋種類很多,使用最多的紋樣有:太陽紋、萬字紋、燈籠紋(也叫南瓜紋)、銅錢紋、牡丹紋、蕨葉紋、勾勾藤等。還有一種用得最多的被稱為"乾杯約"的像花的紋樣(漢語叫花路岩),這是模仿生長在岩石上的一種生物菌體的圖案。據說,每到年成好時,這種花路岩石的圖案特別顯露。花瑤姑娘便把這種美麗而又預示吉祥的圖案做為挑花的一種基本紋樣。
花瑤挑花工藝非常精緻,挑花時行針的長短、用線的鬆緊,均需一致。繁密處針針相套,不現底色,簡練處僅一支花,幾條線。在主體圖案兩邊,配以用紅、黃、綠等七彩絲線挑繡的彩色花飾。整件挑花畫面黑白分明,疏密有致,動靜相濟,色彩對比鮮明,"遠看顏色近看花",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花瑤挑花在工藝上獨具一格。與機繡、湘繡截然不同。不用描繪設計,也不用模具做刺繡架,全憑挑花女靈巧的雙手和嫻熟的技巧,以自己心中的構圖和對美的理解,循土布的經緯線進行徒手操作。每位姑娘將繡品針線隨身攜帶,利用勞動的間歇時間進行挑花,吊腳樓前,溪邊石上,古樹林裡,到處都可以見到成群結隊的挑花姑娘們。有人曾統計過,一件筒裙挑花約有30多萬針,累計需180餘個工日才能完成。
花瑤挑花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在許多以動物和花瑤日常生活為題材的挑花中,充分反映了花瑤民族的宗教信仰、獨特的節慶和婚嫁習俗。在大量以動物為題材的花瑤挑花中,蛇圖案最為豐富,有盤蛇、交體蛇、昂頭翹尾蛇、無尾雙頭蛇、蛇纏圖騰蛇等,多達上百種。且蛇的形態各異,充滿奇思妙想。如訓子蛇、比勢蛇、吐信蛇、群蛇聚首、雙蛇戲珠等,花瑤挑花對這些蛇都賦於了靈性。這是因為花瑤長期生活在山深林密,濕熱多蛇的環境中,對蛇的習性十分熟悉,而蛇又具有游水、上樹、鑽地、長壽、耐餓等能力,是早期人類力所不及的,因而視之為靈物,成為花瑤部落的圖騰,有類於漢族對龍的崇拜。
"對歌定情"、"打蹈成婚"是花瑤挑花中的珍品,表現場景宏闊、人物眾多,生動形象地展現了花瑤獨特的風俗。可惜的是,由於這些挑花技藝難度很大,已瀕臨失傳,留存下來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幅作品,已難得一見。
花瑤挑花脫形寫神,簡練傳神,以少寓多,主題鮮明,極富裝飾性。在造型上大膽地誇張,大膽地取捨,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從自然物中提煉,加工創造出來的情真意濃的神似形象,體現出豐富的神韻,產生出違理合情與諧美怪誕趣味,表現出樸實的美感。瑤族婦女在繡挑動物時,常在動物體內再繡以小動物和花草,如在一隻母虎體內又繡有花草和小虎。或問為什麼要這樣挑花?就會得到風趣而樸實的回答:老虎要懷崽,還要吃東西,這樣繡出來的才是只活老虎。這種解剖思維的方式大膽而浪漫。
花瑤挑花將不同視覺的物象做奇妙的藝術處理與組合,構圖均衡或對稱。如用樹木花草變化的圖案組合併按幾何排列做主體圖案,顯得整齊大方;有時在一塊繡片中要挑幾十種花紋,自由、不規則地組合成主體圖案,或花中藏花,或把幾隻鳥、昆蟲等自由組合成花;或幾隻鳥共一個翅膀。這樣的精巧構思,使整個圖案具有豐滿富麗的充實感,形成熱鬧氣氛,使主題得到充分揭示,並獲得良好的裝飾效果。
花瑤挑花不但講求實用,而且更追求色調裝飾美觀。"遠看色彩近看花",她們喜歡用強烈的刺激色彩,鮮紅色的頭飾笠(瑤語稱"派特典")和頭巾(瑤語稱"笑童"),深藍色的上衣(夏裝為雪白色),五彩繽紛的腰帶(瑤語稱"特檔"),灰白色的統花裙(瑤語稱"頓")前沿以兩葉紅艷艷的裙邊(瑤語稱" 補")接連映襯,墨色的的綁腿(瑤語稱"扣烘"),使整個服飾形成黑白相間、冷暖協調、鮮艷奪目,令人感覺到花瑤女子把所有的色彩勻稱地打扮在自己身上。若頭飾笠和統裙以灰白色為主,色彩暗淡,那是守孝穿戴的服飾。
傳承意義
傳承譜系
花瑤挑花為何人所創已無從考證,只知自漢代興起以來,挑花就成為所有花瑤女子一生的必修之課(男人不挑花),並以挑花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女子的才智,不會挑花的女子很難找到男人。因此,花瑤姑娘從七、八歲起就在長輩的口傳身授下學習挑花,需幾年功夫才能掌握基本的挑花技藝。花瑤女子個個學挑花、愛挑花、穿挑花,一代傳一代,挑花技藝就這樣不斷延續和發展至今。傳承過程中,都是大家在一起互學互教,不要拜師,更沒有具體的師徒關係,師承譜系。
瑤族挑花全憑瑤族婦女一雙慧眼和巧手,循土布的經緯進行徒手操作。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圖案古樸繁雜,左右對稱,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加之針法精細,每件作品都是唯一,極具收藏價值。
但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和生活環境的改變,民族服飾不斷被外界所同化,這一時期,許多老的挑花藝人去世,技藝傳承出現斷裂,同時挑花材料匱乏,製作面臨困境。花瑤挑花工藝日漸式微,已到了瀕危狀態,亟待保護和挽救。
瀕危狀況
隨著社會的變革,花瑤挑花這一傳統文化瑰寶遇到了影響發展的瓶頸,已日漸式微,到了瀕危狀態。
1、花瑤挑花技藝全靠“口傳身授”,老一代挑花婦女相繼去世,一些繁縟、精湛的技藝要學會需要很長的時間,年輕的瑤族姑娘大都沒有去潛心學習,所學的都是一些簡單的技藝。
2、 花瑤挑花中的精品多為花瑤女子的嫁妝裙,只有出嫁和盛大節日時才穿一下。女子去逝時,嫁裙要隨葬,導致了挑花精品的失傳,是一些反映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表現花瑤獨特風情的挑花,已難得一見。
3、花瑤挑花主要用於瑤族婦女服飾,花瑤服飾向漢族服飾同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花瑤姑娘嚮往都市社會的流行時尚,除在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外,不少花瑤姑娘已不再穿花瑤服飾,對挑花更是缺乏熱情。
4、花瑤挑花創作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其主要生活素材老虎、山鷹等飛禽走獸已絕跡或不多見,古樹林、吊腳樓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花瑤挑花失去了創作的源泉和靈感。
5、花瑤挑花原材料匱乏。花瑤挑花的主要原材料靚藍、或藏青平粗土布和七色絲線在市面上已很難買到,她們只好以化纖類材料來代替,這樣製作出來的花瑤挑花無論質感、顏色和工藝都存在明顯差異。
保護措施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奉雪妹被譽為瑤鄉挑花之王,其與徒弟共同創作的《獅嘯山林》,曾在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中獲得銅獎。2007年6月5日,湖南省隆回縣的奉雪妹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瑤挑花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