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園立交橋

花果園它西接北段,從貴黃公路可通安順、黃果樹,從太慈橋可通花溪、惠水、羅甸;東接花溪大道北段,可通都司路上東出口一級公路與龍洞堡機場相通;南接解放路,可通服務大樓、火車站、郵電大樓、省軍區至油炸街;北往浣沙路至貴陽汽車中心站,可通噴水池、三橋、修文。在交通上呈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

“瓶頸”

從20世紀70年代起,由於車輛不斷增多,交通堵塞在花果園時有發生,交通的“瓶頸現象”越來越嚴重。筆者1988年前曾住花溪大道上的文雅巷20年,每天騎腳踏車經過花果園,無數次目賭了此處“交通瓶頸”的嚴重狀況,也多次看到車輛從花果園排到花香村像長龍一樣等候著綠燈放行。據有關部門統計,花果園每天車輛高峰時,機動車流量為每小時近3000輛,無論是交警或紅綠燈指揮,每次車輛通過這裡沒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難以通過。如遇到車禍或其它原因堵車,車輛在這裡被堵半小時是經常發生的事,可見交通堵寨在花果園是多么嚴重。因這裡“交通瓶頸”現象十分嚴重,有很多駕駛員怕過花果園,但又不能不走花果園。

決策

由於花果園交通堵塞的“瓶頸現象”十分嚴重,曾多次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1992年夏天,市政府曾指示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對花果園立交工程進行前期準備。有關部門對建造立交橋涉及到的設計、資金和材料的組織,交通疏導的安排等一系列複雜問題進行了充分準備,加上“瓶頸現象”越來越嚴重,解決好花果園立交橋的修建,已成為解決貴陽城市一個區域性的交通問題,刻不容緩。1992年12月,市委常委會決定專題研究花果園立交橋的建設問題。參加會議的有市黨政領導、有關專家和設計、建設、交警等部門負責人,會上對建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對建橋的緊迫性和可行性以及將要碰到的各種難題進行探討論證。經過激烈爭論,直到夜幕降臨,市委最後作出決定:花果園立交橋工程是貴陽城市建設上又一重大工程,一定要精心組織、精心作業,高標準、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率地建設好。

暢通

1993年2月5日,花果園立交橋工地彩旗飛舞,人聲鼎沸,橫空而跨的巨幅紅標鮮艷奪目:“高速度、高質量地建成花果園立交橋”牽動了築城千家萬戶,建橋大會戰拉開了帷幕。在貴陽市市政工程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貴陽市政工程公司和中建五局分別承擔了建橋任務。從2月5日開工,到12月25日,經過3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終於在花果園托起了七彩長虹。花果園立交橋是那個年代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立交橋,故有“西南第一立交”之譽。

建好的花果園立交橋為三層互通式立交橋,占地7.74公頃,底層為人行道、機動車道;第二層為花溪大道,長1132.54米(其中兩端行道長663.54米);第三層為解放路和浣沙路,長941.33米(其中兩端行道長195.15米),二、三層橋面寬度為16-17-24米,雙向四車道。8條迂迴式圍彎匝道總長1795.17米(其中路堤行道長度為343.77米)、寬7米,匝道平曲線最小半徑25米,最大縱坡5%。

橋面照明主要用兩盞25米和兩盞35米的高桿燈。電力、電信、自來水、煤氣、路燈、鐵路電纜、雨水管、污水管等管網同時配套建成。

立交橋工程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可靠。三層五號橋為雙向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連續箱梁,其餘均為等截面連續箱梁。下部構造為獨柱、雙柱和多柱式橋墩,基礎為直徑1.5米的人工挖孔樁基222個,明挖擴大剛性基礎38個,挖孔樁最大深度為24米。立交橋工程共澆注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3.901萬立方米,砌土石方2.902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000噸,水泥1.8萬噸。”

花果園立交橋的建成,是貴陽市20世紀90年代市政建設騰飛的一個重要標誌,它大大緩解了花果園地區交通擁堵的狀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