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上、下頜每側各有枚尖細牙齒。
大小量度:初生體長0.5~0.75米;初生體重4.5~7.3千克。成體長1.2~1.5米,成體重35~65千克。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它們有時在領近洋流邊界獨自覓食,更普遍的是合作圍獵,有兩種主要圍獵方法:第一種,15隻或更少數量的海豚圍成半圓弧,把魚群趕向海岸,當然,有些海豚也會暫時擱淺海灘,但擱淺者能憑藉自身力量返回大海;另一種捕食群體,並不利用海岸作屏障,通常由2~6頭一組合圍魚群,小組成員輪流穿越合圍圈的中心捕食,然後回到圈上。
花斑喙頭海豚的游速一般在11~13公里/小時。它們能駕馭所有類型的波浪,會各式各樣的水中騰躍技巧,如垂直起躍,還能背下腹上仰泳,以軀體為縱軸水中鏇轉等,因此被認作是頑皮的游泳家。在很多場合,它們被觀察到一直在推動物體,例如把充氣內胎推上海灘或水中拖曳遛圈等,也有觀察發現,它們會浮出水面,用嘴將停在海井鑽頭上的鳥類推開。
在南美洲,曾經有人觀察到水中遨遊的花斑喙頭海豚周圍有眾多鳥類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像其他海豚一樣,他們的出現常常伴隨盤鏇頭頂的成群海鳥(一般是燕鷗)。人們喜歡把它們與皮氏斑紋海豚聯繫在一起,比如長時間的結伴群游,類似的捕食區,乘著同樣的大浪嬉戲,當然,它們還常與南海獅交往。
分布範圍

原產地(海域):阿根廷、智利、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屬凱爾蓋朗群島。
漫遊地(海域):巴西、南非。
繁殖方式
花斑喙頭海豚繁殖期在9月和次年2月份,在經歷至多12個月的妊娠期後,雌性選擇在冬季分娩,幼崽初生時,尾先於頭,這樣脫離母體後即能游泳。幼仔體長0.5~0.75米,重4.5~7.3公斤,背鰭、尾鰭柔軟光滑,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硬。野生花斑喙頭海豚的撫幼期未知,人工圈養環境下,幼仔出生2個月後開始吃固體食物,4個月後活吃全魚。雄性性成熟年齡一般在6~9歲,雌性在5-9歲。南大西洋的個體進入性成熟期的年齡比凱爾蓋朗群島的普遍年輕。母豚哺乳幼仔大約9個月,期間一直關注它們的活動,幼豚也貼近母豚,順著母親的滑流學習游泳,如有其他雌性經過試圖領養幼仔時,母豚的保護會及時趕到。
野生花斑喙頭海豚的壽命不超過10年,圈養條件下通常能活到18年。聖地亞哥海洋世界的一隻花斑喙頭海豚存活了25.8年。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花斑喙頭海豚指名亞種 | Cephalorhynchus commersonii commersonii | Lacépède,1804 |
2 | 花斑喙頭海豚印度洋亞種 | Cephalorhynchus commersonii kerguelenensis | Goodall、Pichler & Baker,2007 |
種群現狀
如果不考慮實際影響,花斑喙頭海豚可能是喙頭海豚屬數量最豐富的物種。1988年在麥哲倫海峽北部的航空調查估算,至少有3,221頭花斑喙頭海豚生活在該地區。麥哲倫海峽東部,1996年貝內加斯根據1989和1990兩年初夏記錄的種群密度數據估算,該地區種群規模僅為718頭,這可能受計算方法和日期因素影響。2000年,列夫庫沃特對同一區域1996年夏的數據估算,其種群數量為1,206頭。
2008年的調查顯示,沿整個南美海岸有約21,000頭花斑喙頭海豚,其中7,000頭在南緯42~48度之間,其餘14,000頭在火地群島海域。
保護級別
南美洲的種群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他鯨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IUCNRedList):數據缺乏(DD),2008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