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沈宗騫(生卒年不詳),字熙遠,號芥舟,又號研灣老圃。,浙江吳興人。以書畫遍游吳越,雅負盛名;書法二王,畫 繼兼山水人物,有《漢宮春曉》、《萬竿煙雨》等畫傳世,被目為神品。書籍簡介
《芥舟學畫編》是一部繪畫論著,全書共有四卷,成書於1781年。卷一、卷二論山水畫,共分十六篇,即宗派、用筆、用墨、布置、窮源、作法、平貼、神韻、避俗、存質、摹古、自運、會意、立格、取勢、醞釀。卷三論傳神,凡十篇,即傳神總論、取神、約形、用筆、用墨、傅色、斷決、分別、相勢、活法。卷四共三篇,即人物瑣論、筆墨絹素瑣論、設色瑣論。此書包孕古今、兼收並蓄,可謂對歷代畫論有集大成之勢,而在詳明、平允的持論中,時有新義發明,實為一家之言。全書體現出力倡風雅,推尊古法、摧廓時尚的傾向。條理清晰,理法兼備,體制宏富,文詞雅馴,是清代畫論中極其重要的一部。但因強調師古人重於師造化,對臨模推崇過甚,故缺少最可寶貴的創新精神。且詞藻華贍過甚,使真 波義反為所掩,亦是一弊。宗騫不似諸多論家之只言畫法,或以論述畫法為主,而是以較大篇幅討論畫道、畫理。在《神韻》中,他提出“動輒好以奇,畫者之大病”的見解,倡導“清和宕逸之趣,縹緲靈變之機”的“平中之奇”,認為古人的筆奇、趣奇、格奇皆出於性情胸臆,離開性情所發而求奇,必入狂怪。在《避俗》中,認為畫俗有五,即格俗、韻俗、氣俗、筆俗、圖俗。能去五俗可幾於五雅,即高雅、典雅、雋雅、和雅、大雅。因筆墨本乎性情,故“凡所以涵養性情者則存之;所以殘賊性情者則去之自,然俗日離而雅可幾也”。在《存質》中倡以去華存質之道,以“華”為美之外觀者,“質”為美之中藏者,質之趣近古,古之象如渾金璞玉,古之韻如鄭草江花,精神內蘊,光華發越。繼而提出誓存質“之路,即理徑明透,識量遠,加之以學力,參之以見聞.。並從孫過庭論學書之“三時”提出學畫之三時:初學時求平直,中則開拓心思以盡丘壑之變,後則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臼,在《摹古》中說,時雖有今古之異,但心同、手同、法同,故無古人之成法無以發我之性情。與此同時,雖仿古而不可有古無我,“正以有我性情也”,若舍我求古,則不但失我,且又失古。惟以古人之矩蠖運我之性靈,縱來及古人,猶不失自家靈趣。《自運》與摹古》互為補充,言自運又當復必有古,“食古既化,萬變自溢於寸心;下筆天,一息可通乎,千古”。《會意》在論述了趣在繪畫中的作用後,提出了立意、筆、畫意、局意這“四意”之大要,分別為“布置落落,不事修飾:“平正疏爽,直起[落”,“傳寫典雅,絕去俚俗”,“安頓穩重,瀾老成”。在文藝批評中,“意格”常為一詞,沈氏在《會意》之後,又言《立格》。他出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日清心地以消慮,二日善讀書以明理境,三曰卻早譽以幾遠到,四日親風雅以正體裁。綜觀沈;所論,除尊古意識較濃,未能認識以新求代雄的意義外,不僅有較強的現實針性,而且對畫家的畫外功夫、修養途徑。建成很深刻、系統的理論體系。
關於繪畫的傳神論,沈宗騫也很有建樹。在《傳神總論》中,首先辨析“神”之有於形貌,在於天下之人有形同貌類者,至於神則有不能相同者矣。“繼而指出形或小失,猶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則竟非其人矣,”。他認為神不能離形,以筆意補形似,工夫純熟,心手妙合,就能形神逼。他認為畫人物“當傳寫其神之正”,真神發露“其去愈速,其神愈全”,倘能在瞥見神之全而真時,以數筆勾出,脫手而神活現。這種“筆機與神理湊合,自有一段天然之妙”,已與現代速寫為近。沈氏不僅論取神,還論“約形”,“約者束而取之之謂”,對約形的技法,論之甚詳甚切。加之以論用筆、用墨、傅色、斷決、分別、相勢、活法,形成了極系統、深細、具體的人物畫傳神理論。傳神論不僅見於人物畫論,也見於山水畫論。沈氏在《窮源》中說:“畫之為言畫也,以筆直取百物之形,洒然脫於腕而落於素,不假扭捏,無事修飾,自然形神俱得,意致流動,是謂得畫源。”他關於山水畫的用筆、用墨、布置、作法、取勢、醞釀等理論,都是周詳而剴切的技法論,都貫注著形神兼備的精神。
對於山水畫南北宗論,沈宗騫發表了資稟源於地理,從而形成風格之異的見解,為前人所未道,亦值得珍視。在《宗派》中,他首言“天地之氣,各以方殊,麗人亦因之”,繼而以南方山水蘊藉縈紆,使人得氣之正者為溫潤和雅,偏者為輕佻浮薄;北方山水奇傑雄厚,人得氣之正者為剛健爽直,偏者為粗厲強橫,“率其性而發為筆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地理決定論雖不免簡單化,但不失為造成南北畫風岐異的主要原因,如此論南北宗之產生,實較前輩畫論家深刻、高明。沈氏還本著“視學之純雜為優劣,不以宗之南北分低昂”的態度,更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