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葉片。
性味
味辛、甘,性平。
功效
止瀉,斂汗,消腫,解毒。
主治
用於泄瀉,自汗,盜汗,癰疽腫毒,黃水瘡,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
治黃水瘡:芋苗曬乾,燒存性研搽。(《青囊雜纂》)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汁塗或搗敷。
炮製
一、 採集加工
7-8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二、 炮製方法
《聖濟總錄》:“去粗莖。”《本草彙纂》:“取莖葉陰乾。”現行,取原藥材,除去殘餘葉柄及雜質,搓碎,篩去灰屑。
形態特徵
濕生草本。根莖卵形,常生多數小球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2-3枚或更多,葉柄肉質,長20-90cm,綠色,基部呈鞘狀;葉片卵狀廣橢圓形,長20-50cm,質厚,盾狀著生,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全緣,呈波狀。花序柄常單生,短於葉柄;佛焰苞長短不一,一般為長20cm左右;管部綠色,長約4cm,粗2.2cm,長卵形;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17cm,展開成舟狀,邊緣內卷,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10cm,短於佛焰苞;雌花序位於下部,長3-3.5cm,中性花序位於中部,長3-3.3cm,雄花序位於上部,長4-4.5cm,先端驟狹,附屬器鑽形,長約1cm。花期2-8月。
生長環境
我國南方及華北各地均有栽培。
飲片性狀
呈不規則碎片。上表面黑綠色,下表面灰白色。質脆。氣微,味微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