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骨病科記實
5月9日23時10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骨科病房。樓道里的燈只亮了3盞,大多數病人已經進入夢鄉。
護士郭宇潔這天上小夜班,她拿著手電筒輕手輕腳地走進病房,電筒的光一直照在地上。在94歲的病人羅秋舫床邊,郭宇潔特意多停留了一會兒,檢查完床擋,她又仔細地觀察了病人的呼吸情況,確認一切正常後,她最後幫病人掖了掖被角。隔壁床的病人還沒睡著,看郭宇潔忙完,她輕聲地囑咐:“忙了一晚上了,你也趕緊休息一會吧。”
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程後,友誼醫院增配了不少人力。以前,骨科病房的小夜班和大夜班都只有1名護士值班,如今增加到2個人。護士現在巡視得更勤了,病人從中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更加周到、安全的護理。
目前,北京友誼醫院的所有病房都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在該院院長劉建的眼中,醫改就像一場戰役,而優質護理服務是這場戰役的開場,“開場戲唱好了,深層次的流程和機制改變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我要表揚這些可愛的孩子”
潘淑敏和記者說話時,語氣中仍然透著虛弱。
4月28日一大早,這位在友誼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的病人剛剛經歷了“驚險一刻”。今年60多歲的潘淑敏因房顫入院,這天早晨,醫院準備給她做腹部B超檢查,需要空腹禁食。在等待檢查時,潘大媽已經餓得心慌了。
護士在巡視時注意到了潘大媽的不舒服,詢問情況後趕緊請護士長協調。由於安排得當,整個檢查過程很快就完成了。當外送護工把潘大媽送回病房時,責任護士已經幫她剝好雞蛋、熱好粥。護士一勺勺地餵她吃下去之後,還幫她刷了碗,並照顧她躺下休息。
“我住院的前3天上了心電監護,躺在床上不能動,全靠護士照顧。這兒的護士服務太到位啦。”聊到護士話題,潘淑敏打開了話匣子。“看到護士一點點地幫我剪指甲,真的很想拿相機拍下來。”潘淑敏告訴記者,她的老伴行動不便,還患有嚴重的糖尿病,吃、喝、拉、撒都需要她照顧。“我自己也伺候病人,所以知道護士工作的不容易。”說到這些,她眼圈紅了。
吳承耀老人患風濕性心臟病已經很多年了,在她病床旁的柜子上用塑膠膜壓著一張紙,內容是教她如何保證健康飲食。她告訴記者,這是她的責任護士根據她的病情專門準備的。久病成醫,吳承耀特別在乎她能在醫院學到與疾病相關的知識,讓她沒想到的是,友誼醫院的健康指導能做得這么細。“比方說用藥,護士會告訴我舒降之是降血脂的藥,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護士不但說給我聽,過一會兒還會來提問,直到我記住為止。”
在吳承耀和記者說話期間,護士來巡視過2次,並多次囑咐她“慢慢說,別累著”。在吳承耀的床邊放著一張白紙,護士以為是廢紙要順手帶走,可她不讓。等護士出門後,吳承耀悄悄地對記者說:“我想寫篇文章,好好表揚表揚這些可愛的孩子。”
在記者採訪中,許多病人都表達了要求給護士漲護理費的願望。病人章文敏說,她攢了一輩子錢,為的就是老了之後能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在友誼醫院享受到的護理服務讓她感覺放心和貼心,她希望護士的收入能漲上來,“護士們只有把身體養好,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引發後台聯動
5月9日8時50分,友誼醫院集中配液中心護士張霞剛剛配好心內科住院病人的靜脈液體,她把這些液體鎖進藥車,然後請外送工送液。9時,15袋液體被送到了心內科病房,護士孫亞潔用鑰匙打開藥車,根據注射本仔細核對液體的數量、名稱,然後在簽收單上籤了字。
液體是否集中配置,這與優質護理服務看似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裡面的學問可不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以前,科里管藥的活需要一名藥療護士專門負責。”心內科護士長趙立新向記者介紹,以前,病房當天用的液體要在前一天晚上由藥療護士從藥房領回來,經過小夜班護士核對,再在當天早晨由藥療護士按醫囑現配,這一過程至少要用2個小時。現在醫院的液體都是集中配置,由專門的藥師把關,配好的液體由配送員送到科室,一天3次,不再用護士外出取液和配液。
去年3月,友誼醫院剛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時,曾和許多醫院一樣遭遇了護士人力不足的困境。該院副院長張健坦承,當時招人不當季,直接護理力量補不上來,於是醫院就只能在集中配液這樣的“間接措施”上動腦筋。循著這一思路,醫院建起並完善了一套涵蓋8項內容的護理保障體系。
自動擺藥是舉措之一。現在,友誼醫院的擺藥工作已經從人工改由智慧型擺藥機操作,機器擺的藥被統一包裝在一個個透明的塑膠袋里,袋子外面清楚地標有對應患者的姓名、床號和藥品劑量、名稱。“以前,護士取藥用的是開放式的小藥杯,衛生不好保證,護士對藥的時候也基本憑經驗。遇上一些新藥或不熟悉的藥,還會出現‘盲對’的情況。而自動擺藥之後,擺藥的錯誤幾率降到了萬分之一,封閉的獨立包裝也減少了污染,從時間上算,護士用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至少減少了一半。”趙立新說。
記者晚間在骨科病房採訪時,在病房外的護理車上看到了許多包裝整齊的“口護包”,裡面裝著大小兩個彎盤、十幾個棉球、一把鑷子和一把止血鉗。骨科護士長易祖玲告訴記者,光是晚間護理,像這樣的“口護包”就會用掉20多個。以前,這些器具的浸泡、清洗和打包都由病區護士完成。現在,醫院建起現代化的供應中心,器械的各項清潔、消毒和消毒物品的下收下送工作統一由供應室完成,從而讓護士有更多的時間去照顧病人。
據張健介紹,友誼醫院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以來,僅在護理保障系統、外送人員等方面的投入就達2260多萬元。
■要讓護士成就感更強烈些
“張穎凱、李靜傑、趙雅竹、李雪、王艷……”骨科病房19床病人楊克明告訴記者,他能記住很多護士的名字,“她們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我,我一輩子都會記得她們。”易祖玲說,她會把患者的這些話轉達給護士,她們聽到一定會非常高興。
近距離照顧病人的吃、喝、拉、撒、睡,也讓護士用上了更多的專業知識。一次,骨科護士王艷在為一名腰椎後凸成形術後的病人擦背時,摸到病人的後背有一個隆起的腫物,按壓時病人也有明顯的疼痛。王艷及時報告了醫生,經檢查,是病人術後出現淤血,發展下去會有皮下失血的可能。由於發現的及時,避免了併發症帶來的嚴重後果。
心內科護士金珊珊告訴記者,有一次,她護理過的一個病人在院外遇到穿著便衣的她,清楚地叫出了她的名字,這讓她很感動,也更加熱愛這份工作。
為了讓護士有持久的工作動力,醫院採取了許多激勵措施。該院近兩年共招收了299名新護士,在工作量大的晨晚護期間增加護士人數,減輕總體工作強度。改變排班方式,護士可以提出自己想上的班次,以便更好地滿足護士的個體需求。
物質激勵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去年,友誼醫院專門拿出300多萬元用於護士的績效獎勵,工作量大、風險高、病人滿意度高、缺陷率低的護士拿到的績效會更多。今年4月,骨科績效最高的護士拿到了943.7元的績效獎勵,而護士長只拿到57.5元。
在心內科工作十餘年的護士劉酉華告訴記者,她一個月的工資和獎金加起來是4000餘元,這樣的收入水平在北京市屬中等以下。護士們坦言:“當然還是希望獎金能再多一些。”
劉建說,今年友誼醫院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的關鍵點在於嚴格績效考核。他構想,要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讓護士搶著上夜班,讓離開一線的護士再回到一線,這樣的績效改革才算成功。
對話院長劉建——
推行醫改需“醫方先行”
記者:在公立醫院改革中,醫院可以選擇的抓手有很多。為什麼把護理作為突破口?
劉建:公立醫院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要讓人民民眾得實惠,護理改革做好了,民眾就能最直觀地感受到醫改的成效。優質護理服務本身不僅僅是簡單的增加生活護理,要把它做好,需要改善整個支撐體系,需要促進醫院人事分配製度甚至醫院補償機制的變革,其背後的醫改任務才是大文章,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事實也證明,優質護理服務確實成為友誼醫院改革的一張名片。
記者:在您看來,友誼醫院的醫改進程走到哪一步了?
劉建:優質護理服務工程是公立醫院改革大戲的開場。從友誼醫院來講,在這一年多的護理改革當中,我們力爭採取措施讓醫務人員受到鼓舞,我們的醫務人員也經歷了一個思想和輿論的準備期,更多的改革措施將從今年開始緊密出台。
記者:在相關政策不配套的情況下,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工程無疑加重了醫院運營負擔,對這樣的阻力醫院怎么認識?
劉建:現在政府對醫改有要求,民眾對醫療服務有意見,醫務人員也對執業環境不滿意。要打破醫療服務“低收費、低質量”的惡性循環,一定要有某一方先動起來。我們的選擇是“醫方先行”,儘管有困難有犧牲,但只有這樣才能帶動全局的改變。通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患者對護理工作評價的改變,可以明顯看到政府部門對相關深層次問題的關注。我相信,早動起來的一方一定會收到良性的回報。(《健康報》5月17日1版 記者孫夢 閆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