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艾瑞妮像她父親彼埃爾,說話慢,反應也慢,但思想深刻,她是個慢條斯理的人。
艾瑞妮大學畢業後在她母親主持的鐳元素研究所工作,同時進修博士學位。她繼承了母親研究的狂熱,當看到化學過程中有彩色的結晶形成時,她簡直就像孩子一樣歡樂;當看見放射性物質在黑暗中發光時,她就像探險家發現了奇蹟。她熱愛工作,完全沒有去考慮研究的重要性,成功失敗從不放在心上,具有和她父親居里先生一樣的性格。
不久,菲特烈和艾瑞妮結婚了。他們都熱愛科學,欽佩對方的才能,就像居里先生和夫人一樣,他們是科研道上的好伴侶。
他們夫妻倆配合得很好,雖然菲特烈是物理學家,他的博士論文卻是純化學的;相反,艾瑞妮是化學家,她的博士論文竟是純物理的。菲特烈思路快,從多方面著想;艾瑞妮慢慢思考,理出思路來就直追下去。1932年若利歐居里夫婦在實驗中已證實了中子的存在,但他們對自己的實驗結果沒能完全瞭然,所以失去了獲諾貝爾獎的良機。
1934年若利歐居里夫婦用α射線粒子衝擊鋁箔,發現從鋁的原子核中射出質子、中子,當衝擊停止時,質子、中子也停止射出,在這個過程中有放射性新元素生成,這就是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創始,從此在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和地質等領域開拓了新天地。他們也因此獲得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領獎時,艾瑞妮主講物理部分,菲特烈主講化學部分。
獲獎後,菲特烈進入法蘭西學院工作,那是法國極著名的研究機構。他一方面想表示他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同時更認為物理學家要靠加速器來分裂核子;法蘭西學院有條件讓他建造一個迴旋磁力加速器。艾瑞妮做了巴黎大學教授,同時擔任鐳元素研究主管。這樣他們夫婦在不同的崗位上領導法國的核子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