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懷瑜

艾懷瑜(1898~1946),江西臨川太陽鄉人。自幼勤奮好學,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江西甲種工業學校土木工程系。畢業後,歷任九江廬山汽車公司、浙江省道局、南昌市政府、江西公路處技士、工程師、測量隊長、車務主任、科長等職。

艾懷瑜(1898~1946),江西臨川太陽鄉人。自幼勤奮好學,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江西甲種工業學校土木工程系。畢業後,歷任九江廬山汽車公司、浙江省道局、南昌市政府、江西公路處技士、工程師、測量隊長、車務主任、科長等職。
1928年,他負責設計的南昌至蓮塘公路中的朱姑橋,是江西最早省營公路幹線上的鋼筋混凝土橋樑。1931年,受臨川縣的委託,第一個提出利用古代石橋“文昌橋”改造成行駛汽車的現代公路橋的設計。竣工後,改變了南昌至南城公路因撫河阻隔分段行車的局面,實現了全線貫通。隨後建立並主持江西公路處南昌市公共汽車管理所,開通市內公共汽車。後調往安徽、貴州、江蘇等地。
1941年調回江西,任省糧政局、糧食管理局、田賦糧食管理處副局長、副處長。1945年9月,由田糧管理處調任抗戰勝利後的南昌市第一任市長。抗戰期間,淪陷七年的南昌遭到嚴重破壞,戰後重建任務十分艱巨,省、市機關和工商企業陸續從外地遷回,避難外出的市民大批返回,市內人口激增,吃、穿、住、行等方面問題成堆。他權衡輕重緩急,一手抓電,增加電力供應,恢復生產;一手抓糧,建立南昌市糧食調節處,在外縣設立轉運站,不斷調進大米,平價供應市場。他立足於恢復,著眼於重建,從有限的財政中撥出專款,維修下水道,清除污泥臭水,搞好環境衛生;拓寬象山路中段、北段的街道,建立與洗馬池相輔相成的商業中心。
他從政20多年,“身後蕭條衣衿棺木及一切喪葬費用,均系生前親友所助”。這在當時,確屬鳳毛麟角,難能可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