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蘊瑜烈士墓

陳蘊瑜(號懷珍)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在徐州會戰中,多次拒敵於安微碭山葦樓,最後在彈藥耗盡、援軍未到、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與敵人短兵相接,陷入一片肉搏混戰,最後獻出寶貴的生命,血染沙場,衛國完忠,忠骸未能搶下。其安葬於家鄉天龍鎮的墳墓,是用香粑製成烈士生前的身軀,穿上烈士穿過的衣服,附烈士照片,一併入歿安葬,稱衣冠冢。

正文

衣冠墓修建於公元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五日,位於天龍鎮東北角之滇黔公路左側,碑文由當地族中知名人士陳壽昌先生著隸書:“陸軍少將陳公諱懷珍之墓”。碑聯著行書,上聯:“百戰著鷹揚葦樓壘外羞裹革”,下聯:“千年來鶴駕華表巔頭話埋衣”。墓冢呈圓形,直徑約5米,用大小一致規格的石頭壘成,向南方,墳墓後面牆上立有高達六尺的兩塊巨碑。第一塊:追贈陸軍少將陳君蘊瑜別傳。其內容:碭山之役,敵人以狼突之勢,陸空並裒、嘬峰放葦樓,我數百孤軍,援窮彈盡,猶復不屈不撓。而陳君蘊瑜,乃以殉國聞。自抗戰軍興以來,死事者多矣。敵人挾其精銳之器以謀我,我所峙以抗敵者也,忠而已,義而已。惟此忠義、民德之一日不亡,則抗戰之前途一日未艾。陳君之歿,悲壯慘烈,固有之足多焉。君諱懷珍,字蘊瑜,貴州平壩人也。世為農,年十六肄業中學,屢試輒冠其曹。以國家多敵,棄文就武。民國八年畢業貴州講武學校,即嶄露頭角,歷充黔軍排連長。民國十年先總理討陸之役,隨軍援桂,以克柳府有功升營長、團副。嗣任黔軍第四混成旅參謀長,多所擘畫。民國二十年,奉令出省考查軍政,回黔復充二十五軍軍部上校參謀、第三師副官長、貴州全省保衛團總部副官長兼軍警督察處參謀長。旅任第二師副官長。二十四年,改充陸軍第一百零二師一旅二團團長,調峨山受訓後,隨師赴豫鄂皖邊區剿匪,屢戰有功,獎贈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陸軍步兵上校銓敘。君馭下有恩,嘗以忠義相感發。臨陣克敵,每身先士卒,故人多樂為用之。二十六年抗戰事起,君以一零二師六零七團團長,隨軍參加滬戰,與敵周旋於虹橋蘇州河間,血戰逾月,調陝整訓。已而本師復奉令參加徐州之戰役,固守碭山時,敵蜂屯蟻聚,由永城北竄,冀聯金鄉魚台之寇,以脅我徐州側面一部,復由濟寧魚台向碭山一帶進犯,碭山地勢平衍,敵戰車踔便,本師獨住防守,眾寡之勢又甚懸絕,乃用奇兵夜襲之。五月十六日挫敵於回龍集,十七日截寇於黃口,二十一日撇敵於牛堤埢,復進攻葦樓,克之,奪敵裝甲汽車三十餘輛,斬獲甚眾,君皆有功焉。當我軍之克葦樓也,君所部不足二營,屢戰疲憊,敵三次增援,環葦樓而軍者數匝,我徐州友軍又復先後轉進,故敵得傾其全力以圖碭山,致令我全師守戰勞分,難於兼顧。

而友軍之奉令增援者,尚徘徊於馬牧集間。君以孤軍守葦樓,與敵相持兩晝夜。敵環寨而攻,車沖炮擊,並以空軍協同轟炸,我官兵傷亡過半,能戰之士不滿二百,彈且盡,知援兵不可恃,乃誓於眾曰:“事急矣,願與諸君同死,固然等死耳!突圍殺敵尚可生乎?望諸君共勉!若能相持至次日晨,則吾形勢可變。殊死戰,今日之勢,終不會諸君獨死,瑜獨生”。於是,眾皆泣,君亦泣。至夜,星月明滅,四海沉沉,惟聞敵人疏落槍聲,君乃令眾左持手榴彈,右持衝鋒鎗,分東西向突擊。既越塹,以敵遇,刃彈齊施,肉搏逾時,所殺傷過半,卒以眾寡不敵,我官兵之突圍而出者,僅七十餘人。而君竟以飲彈殉國矣!時民國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君歿未三日,我中央變更策略,命本師轉守歸德。全師官兵,乃各由據點突圍,仍以孤軍挺白刃衝鋒,死敵者相屬也。雖未芟夷大難,則足寒敵膽,而樹風聲。自扼守碭山浹旬之間,我全師之傷亡者,官位一百四十餘員,士兵二千六百餘名。而牛堤埢之戰,子弟健臣亦以身殉,得非忠義之士氣耒聲應而然哉!君性本沉毅,遇事敏斷,有兼人之才。雖久歷戎行,而其生平吏治尤多,可述者,初黔省自民十以還。迭經多故,伏萃潛滋,而縣官類文吏,不能弭盜,省府以君才不器,俾兼攝黔西縣,篆治績有聲嗣復任織金、水城、正安等縣縣長,肅清股匪,草揃而苗薅之,凡兩權威寧、思南縣,篆興革利弊,民猶謳思費輟,君起自田間,深知社會情偽,且家世勤農,負郭之田足以事蓄,故歷任鉅邑,不妄取一芥於民,有古廉吏風。與民相安,人恐其去,牽調別遷,民皆曰:“陳公棄我也”。君與予幼同學於講武,及出任軍旅,當副予,自予帥師赴豫,君復為團長,替予治軍治軍二十年來,共事之久,故相知深也。每有疑事,得君一言而決。君常規予溫,辭嚴義正。畏友也。自君歿,予有過無聞痛哉!君既以殉國聞,國府念前勞,追贈陸軍少將,給恤有功。加葦樓論以敵,君遺屍不可得,其仲弟懷琨,乃具君衣冠而葬之。復將營祠以祀君,其生平行誼,國史宜書,乃別為之傳,俾刊於祠後,以紀君殉國之烈,而示吾國民忠義之未嘗泯者,得有所考焉。

詳情

論曰:“黔於吾國,僻在西南,其山川雄郁磅礴,民風多剛朴,君生長田間,而磊落沉毅,故天性然也”。其與弟琨書曰:“抗戰卸侮,軍人天職,即為國而死,成功成仁,本自有命。”則其臨難不屈之志,固已早決於平日歟!卒其所成,蔚為國光,有以哉!有以哉!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四月 遵義柏輝章撰拜並書於湘北軍次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六月吉日 立

第二塊:晉少將陳團長蘊瑜墓志銘。內容為:夫蠻夷猾夏尚書著矣,然數千年來,為禍之烈,固未有吞併我藩屬,割據我邊圍,枯吸我經濟,侵略我文化,挑撥離間我統一,處心積慮。務淪我國家民族於萬劫不復,不惜孤注其傾國之師,壓迫暴戾我海陸空際,如今日帝國主義倭寇者,至我秉國鈞者,數千年來,更為未有。能高瞻遠矚,知彼知己,運籌帷幄,指揮萬里,不待交綏而政略,戰果已決,勝於機先。陷敵進退維谷,我則反因戰爭贏操建設之算,如今中央最高統帥之所領導者。蘊瑜值祖國數千來未有之奇變,隸數千年未有之麾纛,與數千年未有之封豕長蛇,搘撐馳騁,徐州之役,扼守碭山縣葦樓。旬日,終以寇眾我寡,於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壯烈殉職。俾舉世各國益欽吾華正多殊死戰之健兒,而在成茲數千年未有之際會。嗚呼,豈不壯哉!蘊瑜本肄業舊制中學三年矣。忽棄去,畢業於貴州陸軍講武學校。積功由排長擢,營長、團附長,既而一任黔西、織金、水城、正安、兩任思南、威寧六縣縣長,政無不舉矣。又棄去,以師部副官長隨黔軍第二師合國軍第一零二師,自黔奉調河南,以六零七團團長率領參加上海江陰、徐州諸戰。整暇攻守於虹橋陳家鎮,奪獲坦克車五輛,於韓道口奪裝甲車二十五輛,於葦樓風雲曲折,忠骨莫收,是其素志然也。蘊瑜,貴州平壩縣天龍鎮陳氏,諱懷珍,字蘊瑜,以字行生前光緒庚子年,得年三十有八歲。其畢業講武學校在民國八年。調赴河南,在二十四年,以一零二師一旅二團團長改六零七團團長,則二年越,改陸軍步兵上校則又越一年。晉級少將,並委座特獎七千元則戰殉後也。配朱氏,有淑行,先夫三年卒,生女先懿,子先懋。繼聚王氏,生子先聰。蘊瑜昆季四人,仲弟懷琨,既求兄屍不可得,乃遵母命,殮兄所賞著衣冠,於二十八年十一月五日,卜葬於距鎮半公里路西側之堂房園。乾山巽向,墳前側。營祠作主,以時薦饗,更勒後銘墓,揭櫫生平大略,其詳別有哀輓錄。暨師部錄呈戰功之文云:“蘊瑜腦筋細,專責任,嚴義利,居恆自愛,視人之弗如是者,輒不樂與共事,每一辭職,用材者輒不聽其逕去,或更調他職以試之,二十年中,遍歷文武各職,無不矜容,輒時萌退志,固不以中有所不樂。而一旦或曠其所守也。七七聞釁,準備移師,自此,並退志亦毫不萌矣。此識蘊瑜者,知其必於所役許國也。”銘曰:
黔軍出省,民國數見,雲涌龍驤,風從虎變。君笑晚之,自屠 奚艷,我當英雄,對外樹建。俄焉布陣,豫揚徐州,轉戰千里,歲將一周。匈奴誓掃,不勝毋休,車奪鐵甲,氣吞瀛洲,瀛倭初料,朝戰夕了,遭遇君等,方悔莽草,是一二八,肉搏血掉,是台兒莊,守韌功驕,塗敷顏面。傾國師來,焰猖蚩尤,星隕將台,無須革裹,何事屍埋,葦樓壯烈,華夏襟懷,既維戎行,庶欽民政,苞苴斷金。訟獄懸鏡,案豈留牘,境必除獐,六縣同轍,思南尤盡。粵若名括,太平探源,武不怕死,文不愛錢,兩美難有。而君俱全。捷音抱歉,殺賊九泉,鬱郁佳城。公路在望,故園軼聞,崇祠肖像,車馬盤桓,冠蓋登降,參讀斯銘,敬仰無量。
前清光緒丁未科欽點即用知縣原任直隸唐縣知縣
族叔 楷 撰
族叔 宗緒敬書
中華民國三十年 六月 吉日

在天龍哨上滇黔公路左側面,立有紀念塔一座,高五米,上有:“陸軍少將陳蘊瑜烈士紀念塔”。此塔已在文革中毀掉。
陳蘊瑜烈士紀念塔,在當地影響較大。陳蘊瑜烈士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他激起不少仁人志士,離開家鄉,為國為民。烈士的人生觀、世界觀,效忠祖國的精神,在天龍附近的大大小小屯堡村寨廣為流傳。每當提起這位年僅三十八歲的烈士,人們不禁仰慕崇敬。中小學生在每年的清明都要為烈士默哀、致敬,老師們都要把烈士的事向學生們作宣傳,它將啟迪每一位青少年在學習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服務於祖國和人民。它是祖國的驕傲、也是家鄉的驕傲、更是屯堡人的驕傲,願烈士精神代代相傳、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