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埃德蒙·珀西瓦爾·希拉蕊爵士(Sir Edmund Percival Hillary,1919.7.20~2008.1.11)
世界最著名的登山家之一。1919年生於紐西蘭的奧克蘭。他自幼喜歡登山和探險活動,並在中學時開始了登山探險的實踐。1953年5月29日,34歲的埃德蒙·希拉蕊和同伴丹增·諾爾蓋一起,從珠穆朗瑪峰尼泊爾一側,即南側攀登,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巔。他回憶道:“我們不知道人類是否會登頂世界之巔,所以我們使用了氧氣,到了頂峰後,我們也不知道是否能夠下來。”
除了攀登珠峰以外,埃德蒙·希拉蕊還登上了喜馬拉雅山脈的所有11座山峰,這些山峰全部在海拔6000米以上。在此之後的1958年,他完成了獨自穿越南極的壯舉。這是他的又一次成功的冒險經歷。在1975年,他曾沿著恆河溯源而上,踏上神聖之旅。此舉為他在印度贏得了很高的聲譽。20世紀90年代,他又完成了為聯合國兒童署和聯合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籌資的《環球旅行》。他曾經把自己的登山與探險經歷寫成書,並因這部書而獲獎,但是他說:“我不認為我是個十分偉大的作家,就描寫我的登山生涯而言,我只是覺得自己是一個稱職的作者。”
為紀念 埃德蒙·希拉蕊,紐西蘭5元正面為他的肖像。
生平
希拉蕊1919年7月20日出生於紐西蘭的奧克蘭,母親是一名教師,父親曾在當地一家報社做過編輯 ,後因與董事會意見不和而辭職。這之後,他把自己一直以來的興趣——養蜂,變成了自己的謀生手段,成了一個職業養蜂人。
學生時代的希拉蕊是一個有著強烈自卑感的害羞的男孩,他惟一的樂趣是讀書和幻想,和同學幾乎沒什麼交往。而且,對於一個日後將成長為世界著名探險家的人,當時的他在運動方面也同樣感到自卑,他被認為是笨拙而不協調的。中學時的第一堂體育課,體育老師瞪了這個瘦骨嶙峋的小傢伙一眼後咕噥道:“接下來不知道還有什麼貨色。”希拉蕊被直接分在了特殊班,和其他體能極差的“怪胎”在一起。
希拉蕊16歲時,在學校組織的一次遠足活動中第一次對登山產生了興趣。他們來到了遠離家鄉的國家公園,冬天,那裡到處都是雪。第一次看到雪的希拉蕊完全被這個晶瑩剔透的世界迷住了。他們在那裡呆了10天,每天爬山和滑雪。那之後,他參加了當地的一個登山俱樂部,經常和一些朋友去周圍的山區行走和露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發現自己要比其他人更強壯和精力充沛,他經常要負責幫助隊伍中的女孩子登上比較陡峭的山坡,或是爬到樹上去觀察隊伍所處的位置。
在上了兩年大學之後,希拉蕊退學在家和父親一起做起了養蜂人。這種需要在體力上付出很多的工作增強了他的體能,但同時也讓他感到乏味和枯燥,想跳出常規、挑戰自我的念頭像野草一樣在他的內心瘋狂生長著。
1939年二戰爆發,希拉蕊申請加入空軍,但卻被告知要一年以後才能入伍受訓,這就意味著他還得再忍受三百多個讓他發瘋的日子,希拉蕊沮喪極了,他決定去做一次南阿爾卑斯山之旅。一天晚上,當他和朋友在阿爾卑斯山下他們入住的酒店大堂休息時,兩個剛爬完庫克峰(紐西蘭境內阿爾卑斯山最高峰)的小伙子從外面走了進來。這兩人皮膚黝黑、生機勃勃,看起來似乎無所不能,不一會兒他們身邊就聚集了好多人。目睹這一切,希拉蕊的內心充滿了挫折感,他覺得那才叫生活?於是,他決定明天自己也一定要登上個什麼峰。第二天一早,希拉蕊只身前往阿爾卑斯山的奧利弗峰,雖然奧利弗峰的海拔高度只有3000多米,但對當時的希拉蕊來說,那已是他有生以來過得最刺激和興奮的一天了。從那時起,攀登珠峰的念頭開始在他內心生長。
從空軍退役後,希拉蕊加入了紐西蘭阿爾卑斯俱樂部,他開始利用一切時間為自己的理想做準備。他在不同的季節里去攀登南阿爾卑斯山,並不斷地練習攀岩和攀冰。
傳奇經歷
登頂珠峰
埃德蒙·希拉蕊於1919年7月20日出生在紐西蘭奧克蘭市一個養蜂世家,16歲時他參加了當地的一個登山俱樂部。在上了兩年大學之後,希拉蕊退學回到家鄉奧克蘭,和父親一起做起了養蜂人。由於父親是一名老兵,二戰期間,希拉蕊加入紐西蘭皇家空軍,戰爭結束後他迷戀上了登山。1953年,希拉蕊與其他9人組成的英國登山隊再次向珠峰發起衝擊。5月29日中午11時30分左右,時年33歲的希拉蕊和尼泊爾夏爾巴嚮導丹增·諾爾蓋成功站上世界之巔。希拉蕊和丹增在珠峰僅逗留了15分鐘,向南、向北分別遙望尼泊爾和中國西藏的美景。
希拉蕊當時在峰頂為諾爾蓋拍下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因為記錄了人類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而聞名世界。照片中的諾爾蓋站在峰頂手舉一塊冰,上面插著隨風飛舞的旗子。然而遺憾的是,由於諾爾蓋不會使用照相機,希拉蕊本人未能留下任何照片作紀念。他們事後發誓不告訴外界究竟是誰第一個登上頂峰。
希拉蕊後來在傳記中描述登頂情形時寫到:“最後幾步艱難跋涉後,眼前豁然開朗,我們頭上除了天空,什麼都沒有,沒有冰檐,沒有冰塔。我們齊肩站在頂峰,那裡能站下6個人。”“我們征服了珠穆朗瑪,”希拉蕊筆調冷靜地寫到。資料顯示,當時英國登山隊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我摘下氧氣面罩,開始拍照。我們必須帶著證據返回。15分鐘後,我們開始下撤。”
登頂當天傍晚,兩人回撤至大本營。希拉蕊告訴隊友們:“我們打敗了這狗娘養的。”當時的《倫敦泰晤士報》率先報導了這一人類壯舉。全世界為之轟動。4天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女王向希拉蕊授出自己登基後的第一個爵位。希拉蕊迄今仍是唯一一名英國本土外獲女王封爵的非政治人士。功成名就後,希拉蕊也面臨困擾。有人懷疑,真正首位登上珠峰的不是希拉蕊,而是他的嚮導丹增·諾蓋。面對質疑,希拉蕊始終保持沉默,拒絕宣布自己就是“珠峰第一人”,只表示兩人作為一個團隊登頂。這種說法讓懷疑者更覺希拉蕊有欺世盜名之嫌。希拉蕊只委婉表示,這是他對同伴的承諾。諾蓋1988年去世。直到1999年,希拉蕊才打破沉默,在《險峰歲月》一書中首次揭開誰先誰後的謎底。“我們挨得很近,丹增把繩子鬆了松,我繼續向上開路。接下來,我攀上一塊平坦的雪地,從那裡放眼望去,只有天空,”希拉蕊寫到,“丹增快步跟上來,我們驚奇地四處張望。當我們意識到登上了世界之巔後,我們被巨大的滿足感包裹。”
征服世界“三極”
在巨大的榮譽面前,希拉蕊並不滿足。在以後的歲月中,他還攀登完了喜馬拉雅山脈的所有11座山峰,這些山峰全部都在海拔6000米以上。1955年到1958年之間,希拉蕊帶領紐西蘭探險隊完成了穿越南極的征程。1958年,為了支援一支英國科學考察隊,希拉蕊駕駛改裝過的農用拖拉機,首次通過陸路穿越南極洲,成為第一個駕車抵達南極的人。1985年,希拉蕊出任紐西蘭駐印度高級專員,恢復了兩國中斷了幾年的關係。這期間,希拉蕊還不忘搭乘小飛機前往北極進行一次小小的冒險,他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遍“三極”的人。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探險家之一,他還曾率領探險隊抵達中國青海省境內的長江源頭。
攀登珠峰
大深峽谷
1953年,希拉蕊加入了英國的珠峰探險隊,4月,探險隊開始了人類第14次向世界之巔的挑戰。登山隊在珠穆朗瑪峰南側海拔5364米的地方建立了登山大本營。40餘天后,隊員們逐步適應了高海拔的生活,隊中也選出了兩組突擊頂峰的隊伍:第一組是英國人埃文斯和布爾吉朗,第二組是紐西蘭人希拉蕊和高山嚮導丹增。5月底,隊員們開始通過布滿明暗冰裂縫的孔布冰川,沿著1952年瑞士登山隊所開闢的路線行進。
1953年5月26日,天氣晴,第二組的希拉蕊和丹增從位於洛子峰半山腰的第七營(海拔7315米)出發,此時第一組的埃文斯和布爾吉朗也已從位於南坳的第八營出發了,並準備於當天攻頂。
中午,希拉蕊和丹增到達南坳第八營,他們密切關注著第一組的動靜。他們看到在8200米的高度,第一組正準備從大深峽谷(great couloir)下撤。這時忽然有大片雲層飄過遮住了他們的視線。幾分鐘後雲層終於散開,希拉蕊卻發現第一組的兩人已在大深峽谷的底部了,很明顯是滑落了幾百米的距離。如果不是下面的雪堆給了他們一個緩衝,他們很可能就掉到東壁底下了。能看出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布爾吉朗更是每走幾步就會停下來趴倒在地。希拉蕊和他的助手喬治趕去援助,只見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從頭到腳都裹滿了冰雪。希拉蕊和喬治費了好大勁才把他們扶回營地。原來是他們所用的新型封閉式氧氣設備出了問題,他們堅持著登到8200米的高度時山上又颳起了大風,起了雲霧,如果繼續前行很可能就回不來了,於是他們決定放棄攻頂。
5月26日晚狂風大作,探險隊住在了南坳希拉蕊、丹增和隊友紐西蘭人喬治、英國人艾夫擠一個帳篷。由於人太多,連伸伸胳膊腿的空間都沒有,好不容易勉強掙扎著翻個身吧,還得喘上老半天。為了減輕重量,希拉蕊上來的時候連睡袋都沒帶,他穿上了所有的衣服,但仍然覺得寒氣從每一個毛孔滲進來,像要把人穿透一樣。就這樣半夢半醒地熬著,希拉蕊又發現自己的充氣睡墊漏了氣,他整個身體都觸到了雪地上。自登山以來,這是希拉蕊度過的最難熬的一個夜晚了,他不禁自問,這么自找苦吃,究竟是所為何來。不過,三天后,他的問題就有了答案。
5月28日一大早,希拉蕊被突至的寂靜驚醒。風停了,這是一個好兆頭。他們收拾好東西上路了。喬治、艾夫和一名夏爾巴人先行,希拉蕊、丹增一小時後尾隨,為5月29日的登頂節省體力。穿過南坳,他們攀上了通向大深峽谷的陡峭斜坡,從大深峽谷再往上就是東南山脊了。斜坡越來越陡,幸虧有喬治在前面揮舞著冰斧為他們開鑿出步階。希拉蕊離喬治越來越近了,喬治鑿出的冰屑險些掉到他的臉上,他只好停下來等。看著為自己登頂而無私奉獻著的隊友,希拉蕊的心中充滿了感激。
到達營地
海拔8335米,希拉蕊看到了隊友為他們建立的中繼站,他們在這裡補充了登頂必備的物資。希拉蕊背負了27公斤的重量,這在8300多米的海拔高度是史無前例的。
在海拔8504米,他們找到了可以設立第九營的地方。喬治、艾夫和那名夏爾巴人的任務至此已經完成。該返回南坳了,他們依次和希拉蕊及丹增熱烈握手,祝福他們登頂成功。此時已是黃昏,落日餘暉映照著不遠處的洛子峰和馬卡魯峰,景色瑰麗無比。
半夢半醒地睡了幾個小時後,天開始蒙蒙發白了,希拉蕊看了看錶,凌晨四點,帳篷內的溫度是零下27度。睡覺時脫下的靴子已經凍得堅硬,敲起來邦邦有聲,希拉蕊爬起來,點燃汽油爐烤了一會兒,才勉強把鞋套了上去。
沖頂時刻
5月29日6時30分,在飽餐了一頓之後,希拉蕊和丹增又上路了。前面的山脊逼仄難行,積雪上面的薄冰踩上幾秒就會碎裂,讓人陷進及膝的雪粉中,踉蹌難行。有一次希拉蕊一腳踏下去,他四周約兩平方米的一大片冰層突然碎裂,冰雪向下滑去,希拉蕊跟著滑了三四步才穩住。他完全呆在了那裡,看著冰雪一直向下滑,越滑越快,直至消失。
希拉蕊定了定神,繼續前行……忽然,他們面前的路被一面高約12米的岩壁切斷了。他們在下面就注意到了這塊岩壁,知道這會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當這塊岩壁真的出現在眼前時,希拉蕊還是倒吸了一口冷氣。要知道,此時已是海拔8830多米,在這樣的高度,一個小動作都要費掉很大力氣,要想直接攀上這塊岩壁,那真是比登天還難。不過,希拉蕊發現了出路。他將身體擠進一條狹窄的裂縫,面朝岩壁。他用冰爪使勁踢進後面的冰層中,用手在岩壁上摸索著可以抓的地方,然後慢慢往上攀。岩壁的下面就是以雄偉著稱的康桑壁了(位於珠峰的東北山脊和東南山脊之間的峭壁,又稱東壁),如果冰層支撐不住他的重量崩塌了的話,後果將不堪構想。希拉蕊忐忑不安地一步一步向上攀,終於看到岩壁頂部的平面了,希拉蕊奮力脫出冰縫,攀上了岩壁。然後丹增也開始沿著冰縫往上攀,希拉蕊放下繩索助他一臂之力。
攀上岩壁後,希拉蕊繼續走在前面,一路砍出步階,並開始尋找頂峰的位置。忽然他發現面前的山脊不再只是單調地上升、上升、上升了,他來到了一片比較平坦的雪地上,這裡再無任何阻礙。他終於站在峰頂了。這個星球的一切都在他的腳下了。此時是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時30分,希拉蕊和丹增翻開了人類歷史上新的一頁,他們登上了世界之巔!
希拉蕊和丹增非常興奮,他們一本正經地握了手,隨後,打開了聯合國、英國、印度和尼泊爾國旗。希拉蕊在雪裡埋下了一個小十字架,丹增則埋下了一些祭神的糖果。
其他經歷
由於當時通訊設備的不發達,希拉蕊和丹增登頂的訊息在三天之後,即1953年6月2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的當天才由媒體向全世界發布。女王龍顏大悅,授予希拉蕊爵士爵位,丹增則被授予喬治勳章——大英國協授予平民的最高獎章。在從珠峰腳下步行回加德滿都的路上,希拉蕊和丹增每經過一個地方,都會受到英雄一樣的禮遇。
希拉蕊並沒有就此止步不前,他仍在繼續著自己的探險活動。1954年初,希拉蕊應紐西蘭阿爾卑斯俱樂部之邀率隊挑戰世界第五高峰——海拔8463米的馬卡魯峰,但登山途中兩名隊友踩碎冰層掉入了冰河裂隙底下,希拉蕊在幫助一名隊友出來時受了傷,折斷了三根肋骨。雖然最後挑戰馬卡魯峰失敗,但希拉蕊仍然帶傷登上了6340米的高度。在以後的歲月中,他還登完了喜馬拉雅山脈的所有11座山峰,這些山峰全部都在海拔6000米以上。
1958年,為了支援一支英國科學考察隊,希拉蕊駕駛改裝過的農場拖拉機,首次通過陸路穿越南極洲,成為第一支開抵南極的車隊。
1977年,希拉蕊又帶隊駕駛汽艇沿恆河溯流而上,一直到達恆河在喜馬拉雅山的源頭,完成了他們稱之為“從天空到大海”的旅程。此舉為他在印度贏得了很高的聲譽。為此,紐西蘭總理於1985年派他出使印度,出任紐西蘭駐印度的高級專員,恢復兩國中斷了幾年的關係。藉助希拉蕊在印度的聲望和他的努力工作,紐西蘭和印度的貿易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這期間,希拉蕊還不忘搭乘小飛機前往北極進行一次小小的冒險,他也因此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遍“三極”的人。
一個人與大自然越親近,就越是容易對它產生敬畏之心。丹增曾經說:“站在頂峰我看到了以前所未見、今後也不會再見到的景象,這種感覺既美好又恐怖。”晚年的丹增極力反對後輩們繼承他的事業。當他的兒子向父親表示自己想登頂時,丹增這樣回答:“我已經替你上去過了,你不必親自登上峰頂。”
同樣的,在登頂之後的歲月中,希拉蕊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喜馬拉雅山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環境保護上。他把他所做的這些工作叫做“回報”——用一生的時間來回報。
希拉蕊雖然對尼泊爾的文化以及人民有著深深的認同感,但這種認同和欣賞並沒有使他忽略尼泊爾這個貧窮小國所面對的社會問題——這裡的人們缺醫少藥;孩子們缺少受教育的機會,不知道如何計畫自己的將來;另外也沒有潔淨的飲用水。
希拉蕊的“回報”工作開始了,他成立了喜馬拉雅基金會(Himalayan Trust),以幫助尼泊爾人建學校、辦醫院以及鋪設橋樑。會員們都有喜馬拉雅登山的經驗,希拉蕊的家人也全部投身於基金會的工作當中。
1961年,希拉蕊重返尼泊爾,用籌來的資金在昆均(Khumjung)建立了第一所只有三間房子的學校。然後他們又在昆均蓋了一所醫院,由一位志願前來的紐西蘭大夫出診。他們還應村民的要求在洶湧的山澗上架設起橋樑,並用塑膠管為村民從山上引來潔淨的飲用水。在這之後的40多年中,希拉蕊的喜馬拉雅基金會在尼泊爾建成了30所學校、兩所醫院和十二間診所。在這兩所醫院中,有來自紐西蘭、加拿大、美國以及荷蘭等地的醫生志願者。同時,為了提高這些工程的效率,希拉蕊還修建了一條飛機跑道。
希拉蕊此時的一大工作重點就是募款。喜馬拉雅基金會在英國、德國等地都有分會,分別負責基金會在世界各地的募捐活動,他們每年總能募到足夠的資金來援助在尼泊爾的建設項目。希拉蕊和妻子每年前往他們位於世界各地的分會一兩次,以協助他們募款。
家人朋友
1951年希拉蕊第一次到昆均時,那裡到處都是蔥蘢的樹木,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都長滿了參天古木和大片大片的杜鵑。但是隨著旅遊者的增加,珠峰已快變成一個大垃圾場,到處都是丟棄的空氧氣瓶和破損的帳篷。
希拉蕊意識到了無遏制的登山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他開始為限制旅遊者的數量以及它所造成的對夏爾巴人生活和文化的影響而奮鬥。在一次接受採訪時他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想讓人們更關心居住的這個地球。在未來,人們生活的環境應該更清潔,更有序,更友好。”最近幾年,希拉蕊越來越多地投入到環保及重新造林的活動中,他們在那裡種下了許多的小樹,希拉蕊樂觀地估計說二三十年後昆均地區的森林就可以恢復到四十年前的面貌了。
希拉蕊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妻子路易絲是時任紐西蘭阿爾卑斯俱樂部會長吉姆·羅斯的女兒。因工作關係希拉蕊常去羅斯家,他被學音樂的路易絲深深吸引,並暗生情愫。在登完珠峰返回故鄉的途中,希拉蕊在悉尼停了下來,去找他心儀的愛人、正在悉尼音樂學院讀書的路易絲·羅斯。
1953年9月,希拉蕊和路易絲結婚。路易絲是一個美麗而善解人意的女人,她為丈夫從事探險工作感到十分自豪並與他一起分享對尼泊爾這個國家和人民的熱愛。
這是一個美滿的家庭,全家人常常一起進行戶外運動,露營、溜冰、爬山。路易絲還是一個募款好手,她常在加德滿都選購當地的地毯、珠寶以及神像等,然後在紐西蘭等地舉行義賣會,每次都大獲成功。
在希拉蕊的記憶中,那是一段完美的時光,但尼泊爾這個希拉蕊的福地,卻在1975年帶給了他這一生中最大的傷痛。那一年,妻子路易絲帶著小女兒貝琳達去找正在幫助夏爾巴人建造醫院的希拉蕊。她們乘坐的小飛機從加德滿都起飛後不久墜毀,兩人不幸遇難。這對希拉蕊是一個重大打擊,他一下子失去了生命中的兩個最愛。
尼泊爾人為路易絲和貝琳達建立了祭壇,但希拉蕊“幾乎不能直視它們”無數個傍晚,當他一個人漫步在機場時,面對著喜馬拉雅,淚水常常是不知不覺就爬上了臉頰。
希拉蕊也曾消沉過,但他明白,對妻子最好的紀念就是繼續從事他們所熱愛的工作。他留在了尼泊爾,繼續他和路易絲的“回報”事業。
1989年,希拉蕊和工作夥伴瓊——他的好友、登山家米格魯的遺孀結為夫妻,他們一起致力於援助夏爾巴的工作。今天,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夏爾巴人視希拉蕊和瓊為自己的親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希拉蕊的身體已越來越不能適應高海拔的生活了,他每一次去海拔3700米的昆均村,都可能是他的最後一次。
人物軼事
“我只是一個養蜂人,上國小時很優秀,中學時很普通,大學沒上過,”即使成為“珠峰第一人”後,希拉蕊仍以來自奧克蘭的一介養蜂人自居。希拉蕊和藹可親,平常很少發脾氣。在他之後,全球又有超過1300位登山者相繼登上世界最高峰。他很少評價這些登山者的行為,只有兩次例外:
一次是在1999年,一支美國探險隊發現了1924年登頂時失蹤的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的遺體,並拍下了遺體的照片,希拉蕊得知後在公共場合大發雷霆,認為美國人的做法“令人討厭,冷酷無情”。
2006年5月,英國登山者戴維·夏普被困珠峰山頂附近,數十名登山者從他身邊經過,登頂後返回,但沒有人施以援手,夏普最終缺氧身亡。年過八旬的希拉蕊獲知此事後,大為震驚,稱那些登山者的冷血讓他“恐懼”。他說,如果能救活一條生命,他寧願放棄“第一個登頂”的榮譽誘惑。“生命遠比爬上山頂重要。”
尼泊爾情緣
希拉蕊的人生軌跡,注定讓他與尼泊爾這一山地國家和淳樸耐勞的夏爾巴人結下終身情緣。尼泊爾人親切地稱身高1米88的希拉蕊為“大個子”。希拉蕊也沒有忘記帶給他巨大聲譽的尼泊爾人。1962年,希拉蕊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每年籌款25萬美元,幫助貧困的夏爾巴人接受教育,同時發起一個造林工程。終其一生,希拉蕊訪問尼泊爾不下120次。隨著珠峰攀登者越來越多,希拉蕊開始關注珠峰環境問題。他號召各國登山者清除數千噸珠峰周邊的氧氣瓶、食品罐等遺棄垃圾。
作為登山者,希拉蕊也碰到過這個經典問題:為什麼要登山?希拉蕊說,他也沒有好的答案,大多數人登山,是因為“山在那邊”。在登山愛好者中,這是對一個經典問題的經典回答。
人物評價
2008年1月11日,世界上第一位登上珠峰山頂的人、20世紀最偉大的傳奇探險家之一埃德蒙·希拉蕊在紐西蘭奧克蘭市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8歲。 1953年5月29日,希拉蕊從珠峰南坡成功登頂,寫下人類探險史上不朽的一 頁。
希拉蕊的妻子瓊·馬爾格魯說,希拉蕊7日因病住進醫院,“他走得非常安詳,直到最後一刻他都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
不同於許多登山者都希望死後與山為伴,希拉蕊生前則表示,希望家人將自己的骨灰撒在他生活過的地方——奧克蘭北部美麗的懷特瑪塔港。希拉蕊的家人表示,在他們的心目中希拉蕊是永存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慰問和關心讓他們深感安慰和感動。紐西蘭政府於2008年1月22日在全國最大城市奧克蘭為埃德蒙·希拉蕊舉行國葬,全國下半旗紀念這位傳奇英雄。
紐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11日說,希拉蕊是最負盛名的紐西蘭人,是登山和探險界的傳奇。“他謙虛地稱自己只是一個養蜂人。事實上,他是一個巨人。他是一個英雄人物,不僅因為他‘打敗’了珠峰,還因為他的果敢、謙卑和慷慨。”
克拉克所用的“打敗”一詞取自希拉蕊從珠峰下來後的一句名言:“我們打敗了這狗娘養的。”這話雖然有點粗俗,卻代表了當時探險界對世界第一高峰又恨又愛的複雜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