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哈特

艾伯哈特(Johann August Eberhard,1739-1809)德國哲學家。哈雷大學畢業。1763年在哈爾伯施培德任路德宗傳教士。1774年在沙洛騰堡任牧師。由於受德國猶太思想家M。孟德爾頌和德國作家C.F。尼克萊(康德反對者)的影響,逐漸同正統的路德宗教又疏遠。主張自由探索宗教學說。1778年被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任命為哈雷大學神學教授。8年後成為柏林科學院院士。1805年被任命為樞密顧問官。從通俗哲學出發反對康德哲學,在主編的《哲學雜誌》和《哲學文庫》上發表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的文章,認為哲學不宜以高深學問的形式出現,否則難以被普通人接受,也無益於人們智慧的提高,哲學應探討人們生活中的問題,有益人的啟蒙和思想的自由發展。對自然神學、心理學、倫理學、美學有興趣。認為獲救不依賴於啟示,沒有原罪,異教徒也可上天堂。反對早期的理性主義,為經驗辯護,認為感覺是被動的,一切觀念均為感覺產物,感受是從思想轉向行動。認為善不是事物的客觀特徵,而是事物對主體表象力的適應。美是刺激人的一種活動,藝術的目的就是喚起人愉快的激情,人的美感活動的最初表現是兒童的遊戲。認為康德的觀點完全是從萊布尼茨的哲學引申而來,是一種特殊的獨斷論。主要著作有《為蘇格拉底辯護》(1772-1778)、《思維與感覺新論》(1776)、《理性的倫理學》(1781)、《藝術與科學的理論》(1783)、《美學手冊》(1803-1805)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