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 ,石瀨 月娟娟。
風起 春燈 亂,江鳴夜雨懸。
晨鐘 雲外 濕,勝地 石堂煙。
柔櫓 輕鷗外,含淒覺汝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舸船:大船;此處指作者所乘之船。
②石瀨:水為石激形成的急流。
③風起:風颳起來。
④春燈:春夜的燈。
⑤晨鐘:清晨的鐘聲。
⑥雲外:高山之上。亦指世外。
⑦勝地:名勝之地。
⑧柔櫓:謂操櫓輕搖。亦指船槳輕劃之聲。
白話譯文
船兒傍著沙洲過夜,聽到了水石相激的響聲,看著美好的月色多情。
風起了,吹動燈火亂晃;雨落時,帶著濤聲齊鳴。
晨鐘從雲外傳來了滋潤的清音,勝景展現了在高山空曠處的煙雲。
白鷗輕輕地飄浮在槳葉之外,多么可愛,我覺得它們十分柔馴。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大曆元年(765)春末。當時杜甫與家人慾乘船前往夔州,將東西搬上船後,因天色已晚,便宿於雲安郭外在船上過夜。當晚下了大雨,因雨濕路滑不能上岸與王十二判官作別,於是寫下了這首美麗多情的小詩向這位資助他此行的友人致意。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從入夜寫到天明開船,層次分明,景物描寫亦精當生動,結尾用“覺汝賢”三字即寫盡對王十二判官的無限留戀之情,寓意高遠,含蓄雋永。
首聯寫石瀨,寫月色,寫得是那樣明秀。用“娟娟”二字,便把映照在山石間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淨的美,全點染出來了。這明淨的美,全都安詳在寧靜的氛圍里。這一聯與其說是寫雲安月色,無寧說是寫對於雲安的一點美好記憶。
頷聯寫夜雨江景。登舟時月色明麗,入夜卻風雨驟起。風搖船動,船多參差,隨波起伏,燈火上下游移,有如春燈點點,用一“亂”字,寫盡風中燈火游移閃爍的神態。風后繼之以雨,江聲夾雨聲,徹夜不絕。用一“懸”,寫雨景,也寫心境。雨本為灑落,為敲打,當然不會“懸”,“懸”是一種感覺。沒完沒了的雨,如懸空際。下面是滔滔江水,上面是不停的雨,一切似乎全都浸泡在水裡,“懸”字最足以表現這樣一種感覺情思。
頸聯寫清晨之所聞見。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來,兩岸山巒,雲霧瀰漫。穿過雲霧,傳來了鐘聲;遠處夔州石堂勝景隱沒在煙霧裡。寫鐘聲而言“濕”。又是寫感覺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鐘聲從寺中傳來。穿過山上岸邊的迷漾雲霧,仿佛連聲音也沾濕了。聲而聞濕,是徹夜聽雨的感覺與眼前迷漾煙霧中的鐘聲疊合的一種聯想,是聽覺向感覺的轉移。
尾聯寫別情,也是全詩主旨所在。本擬登舟之後,再上,岸與王十二話別,因夜雨而未能如願,只好把一種悽然別情,深藏心裡,用一“覺”字,把深藏心中的對王十=的眷戀惜別表現了出來。“覺汝賢”三字。蘊含極豐,可作各種理解,或者半年雲安養病。曾受到王十二的多方照顧;或者寂寞旅愁之中,曾得到王十二的親切慰安;或者艱難之際,曾得到王十二的幫助;或者欽慕其人品,或者賞識其行事,等等,無限深情,盡在三字之中。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精章不刻(“風起”二句下)。
明代黃生《唐詩矩》:前後二截格。只羨輕鷗,不得別王意卻在言外。用意精深,運筆松遠。五、六如此點“雨”、“濕”字,七、八如此寫不得上岸意,渾淪透脫,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無一字著象,無一字不寫景。
明代唐汝詢《唐詩歸》:妙!忽說月,才是宿雨(“石瀨”句下)。妙在“懸”字是說雨後(“江鳴”句下)。言“濕”,又言“雲外”,作何解(“晨鐘”句下)?妙在言前(“柔櫓”句下)。窮途實語(末句下)。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黃家鼎曰:每歷一境,為搜出一境妙處,才人之筆,文士之胸,真乃天壤同不朽者。董益曰:五、六不用對,即如“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句,皆是一意出故也。
明代王嗣奭《杜臆》:“鍾濕”字新。後《貽柳少府》云:“並坐石堂下、俯視大江奔。”知石堂為夔州勝地。
明代王夫之《唐詩評選》:深潤細密,杜出峽詩方是至境。
清代張揔撰《唐風懷》:五字搖盪,含情正遠(“柔櫓”句下)。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無對屬痕。先作上岸之勢(“石瀨”句下)。望王所居。“煙”字含“濕”意(“勝地”句下)。補出“下”字(“柔櫓”句下)。
清代葉燮《原詩》:《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晨鐘雲外濕”句,以晨鐘為物而濕乎?雲外乏物,何啻以萬萬計,且鍾必於寺觀,即寺觀中,鍾之外,物亦無算,何獨濕鍾乎?然為此語者,因聞鐘聲有觸而云然也。聲無形,安能濕?鐘聲入耳而有聞,聞在耳,止能辨其聲,安能辨其濕?曰“雲外”,是又以目始見雲,不見鍾,故曰“雲外”。然此詩為雨濕而作,有云然後有雨,鍾為雨濕,則鍾在雲內,不應雲外也。斯語也,吾不知其為耳聞耶?為目見耶?為意揣耶?俗儒於此,必曰:“晨鐘雲外度”,又必曰:“晨鐘雲外發”,決無下“濕”字者。不知其於隔雲見鍾,聲中聞濕,妙語天開,從至理實事中領悟,乃得此境界也。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起聯點“郭宿”在末雨之前,以見月剔起下意;次聯寫“夜雨”一層,而又以“風起”作引;三聯寫“濕不得上”一層,而“石堂煙”句。已神注“王十二”處矣;結聯致詩遙別。而先以“柔櫓”句帶定“郭宿”,後以“含情”意,見作別無由。首尾一片,其層次之密,線索之清如此。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從簿暮至天曉,從泊舟至開船,情景一一寫出,而寓意仍復雋永,此亦杜五律之勝者。惟復一“石”字。蔣云:江聲與雨聲回響,終夜不絕,故但覺其空際如懸耳,形容入神(“風起”二句下)。寫別況只用“覺汝賢”三字,無限含蓄。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