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戰鬥群

航空母艦戰鬥群

航空母艦戰鬥群(英語:Aircraft Carrier Battle Group),簡稱航母戰鬥群,是一支以航空母艦為首的作戰編隊。這種編隊主要為美國海軍所有,是美國軍事投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份。美國海軍目前有11艘航空母艦,10艘為“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1艘為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儘管成本昂貴,美軍當前仍維持大量航母戰鬥群作為遠程武力投射的重要力量,主要著眼於航母戰鬥群可以快速機動部署的能力,無須借用其它國家的機場與相關設施,減少政治上的干預與折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國在冷戰期間的分工規劃。美國海軍以航母戰鬥群提供海軍航空武力以維繫大西洋兩岸之間的遠洋作業與航線安全,北約盟國則提供其它作戰艦艇支持航母戰鬥群或者是其它作戰以及運輸的需要。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航空母艦戰鬥群 航空母艦戰鬥群

航空母艦戰鬥群作為軍事戰略的重要支柱,是顯示國家力量、支持外交政策、保證國家利益、制止危機和衝突的有效兵力。

航母戰鬥群,和平時期,它可以通過軍事演習、訪問他國軍港等活動開展外交與軍事合作,危機時期,它可以通過快速部署來實施武力威懾;戰爭時期,它可以對敵海上和陸上縱深目標實施戰術或戰略核/非核攻擊。

航母戰鬥群的作用包括:保護海上運輸航道的使用與安全、保護兩棲部隊的運輸與任務執行 、協同陸基飛機共同形成與維持特定地區的空中優勢、以武力展示的手段滿足國家利益需求、進行大規模海空正面對戰

據統計,自1964年以來,美國在世界各地以武力進行干預的突發事件達200多起,其中運用海軍兵力的就占2/3以上。在這些軍事行動中,幾乎都有航母戰鬥群直接或間接參加。

作戰能力

航母戰鬥群雖然具有水面、對潛、對空和電子等綜合性作戰能力,但並非無懈可擊。首先,航母戰鬥群陣容龐大,電磁、紅外、聲場、熱場等諸項物理特徵明顯,容易遭受攻擊,其次,航母戰鬥群作戰能力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如航母戰鬥群在地形複雜、島礁眾多的近岸海域活動時,機動能力下降,不利於反潛作戰再者,航母戰鬥群燃油、彈藥和彈射器等物資消耗量大,在進行海上補給時防禦能力明顯降低,這就為對方對其實施打擊創造了條件。另外衛星定位、水雷封鎖、遠程突襲和電子對抗等,也都是對付航母戰鬥群的有效方法。

基本編制

航空母艦戰鬥群作戰基本編制 航空母艦戰鬥群作戰基本編制

雖然航母能投射大量的空中武力,但是艦母本身的防禦能力薄弱,所以需要其它艦艇,包括水面與水下艦艇提供保護。航母戰鬥群的分工可以看成航母執行任務,而其它艦艇保護航母。

航母戰鬥群各有不同,不過當前一個美軍航母戰鬥群基本上由以下艦艇組成:

航空母艦

●一到三艘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提供美國政府許多選擇,從單純武力展示到對各類目標發動攻擊都有。航母也使飛機不必顧慮使用其它國家機場與航道、空域的問題。航空母艦也可提供其它部隊的長時間支持。但是航母不是艦隊的旗艦,在美海軍航母戰鬥群中,旗艦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巡洋艦

●一到兩艘飛彈巡洋艦。 目前是以配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擔任。巡洋艦作為航母戰鬥群的護衛中樞,提供防空,反艦與反潛等多種作戰能力,同時也是整個航母戰鬥群的旗艦。艦上另有戰斧巡航飛彈,具有遠程打擊地面目標的能力。

驅逐艦

●兩到三艘飛彈驅逐艦。 現役為阿里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同樣使用宙斯盾系統。這些驅逐艦協助艦隊當中的巡洋艦擴展防衛圈的範圍,同時用於防空,反潛與反艦作戰。

護衛艦

●一艘護衛艦 。現役為佩里級飛彈護衛艦。該級護衛艦現已全部退役。

潛艇

●一到兩艘攻擊潛艇 。現役是洛杉磯級潛艇。用於支持艦隊對水面或者是水下目標的警戒與作戰。也可使用其所攜帶的潛射戰斧巡航飛彈打擊陸上目標。

補給艦

●一到三艘補給艦。

如今一個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攻擊與防衛能力很複雜。大致說來是用航空母艦運載的戰鬥機,攻擊機,預警機,反潛機或直升機來攻擊、防衛或搜尋距離航母數百公里之外的敵人。其它的作戰艦艇則以保護航空母艦的操作安全為第一任務。

歷史沿革

航母戰鬥群最初於二戰期間參與實戰。主要套用於美國與日本的太平洋戰爭。當時的航母戰鬥群艦艇數目要比現今大得多。這也是唯一一次航母戰鬥群對航母戰鬥群的戰爭。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是中途島海戰。英國也有一些規模較小的航母戰鬥群在大西洋、地中海以及太平洋地區作戰。

冷戰期間,航母戰鬥群的兩大任務是在美國與蘇聯衝突當中保護大西洋航線的安全使用,以及由海上威脅蘇聯在北大西洋的艦隊以及重要陸上目標。由於蘇聯很晚才發展採用全通甲板的航空母艦,雙方在海戰中也就不會輕易出現航母對峙的作戰。蘇聯對應的戰術是以飛機(如圖-22M“逆火”戰略轟炸機),水面艦艇以及潛艇發射大量反艦飛彈攻擊航母戰鬥群。為了支持這種戰術,蘇聯需要建構龐大的偵測與攻擊系統,這些系統包含海洋偵查衛星,遠程海上巡邏機,各種蒐集電子情報的水面船隻等等。

美國海軍為應付這種戰術,除了提升水面艦艇的作戰系統(如基德級驅逐艦使用的NTU系統),同時也發展新一代的海基和空基作戰系統,強化自動目標偵查與識別以及多目標作戰能力。這些系統包含AIM-54飛彈、F-14“雄貓”戰鬥機、神盾戰鬥系統等等。

美國案例

航空母艦戰鬥群是美國海軍主力艦隊的最基本編成方式。它以大型航母為核心,集海軍航空兵、水面艦艇和潛艇為一體,是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戰力量高度聯合的海空一體化機動作戰部隊,具有靈活機動、綜合作戰能力強、威懾效果好等特點,可以在遠離軍事基地的廣闊海洋上實施全天候、大範圍、高強度的連續作戰。

航空母艦戰鬥群 航空母艦戰鬥群

當前美國海軍共有航母戰鬥群10個。通常一個航母戰鬥群的標準編制為:1艘現役航空母艦(尼米茲級)、2艘飛彈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4艘飛彈驅逐艦(伯克級)、1艘護衛艦(佩里級)、1至2艘攻擊型核潛艇(洛杉磯級)和1艘供應艦(多為薩克拉門托級快速戰鬥支援艦)。

根據平時或戰時以及受威脅程度的不同,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使用數量也不同。進行海外部署、在低威脅區巡邏或顯示力量時,美國海軍通常派出1個航母戰鬥群;在中等威脅區實施威懾、制止危機和參與低強度戰爭時,一般使用2個航母戰鬥群;在高威脅區參與局部戰爭或大規模常規戰爭時,可能投入3個或3個以上的航母戰鬥群。此外為了執行海上演習任務,美海軍可以根據演習的規模,派出1個或數個航母戰鬥群。

作戰分析

現代海戰的基本任務包括四個方面: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其中核心是對地攻擊,而最首要的防禦問題是防空和反潛。

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戰鬥核心是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基本作戰任務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主要由艦載機來執行和完成。由於航空母艦需要長期的遠離本土執行軍事任務,所面臨的環境複雜多變,航空母艦戰鬥群必須獨立對應各種作戰環境,難以得到本土的支撐和支援,因此航空母艦需搭載執行各種必要任務的艦載機。在這個前提下航空母艦搭載的飛機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航空母艦必須要有足夠的噸位,在滿足機動性和戰術性的前提下,儘可能建造大型航空母艦。

很多人認為航空母艦體型龐大,行動笨重,容易暴露而被攻擊,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航空母艦在體型龐大的同時也有優點。首先是抗打擊抗毀壞的能力強,不容易沉沒。其次是搭載的飛機多,而更多的飛機能夠更有效的保衛航空母艦及其戰鬥群的安全,這兩個優勢決定了大型航空母艦比中小型航空母艦生存能力更強,戰鬥力更強。至於機動性和隱蔽性則不完全取決於艦船的噸位,主要還在於艦船的動力和設計。航空母艦可以在技術上吸收現代艦船設計上的隱身技術,減小雷達反射面,使用塗層吸收雷達波。現代核動力技術在艦船上的套用日趨成熟,更強健的動力系統彌補大型艦船的機動性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航空母艦的巡航速度一般都在30節以上,航空母艦的機動性不在一般艦船之下。航空母艦的強生存力和高時速,以及本身艦載機的強大戰鬥力,都能增強航空母艦的遠洋生存能力。

以美軍大型航空母艦為例,它的一般艦載機配置是20架F-14雄貓戰鬥機,20架F/A-18C超級大黃蜂戰鬥攻擊機,20架A-10或者A-7攻擊機,S-3B反潛機10-6架,6-10架能夠執行反潛任務的直升機,4架E-2C預警機和4架E-2B電子干擾機以及空中加油機,一般搭載飛機90架左右,具體配置根據戰區狀況變化。

根據美軍航母艦載機的配置可以看出,防空被放在了首要位置,除了20架F-14擔任主要防空任務外,還有20架F/A-18同樣具備空戰能力。如此強大的配置基本上可以滿足四種狀態:

第一,攻擊機以及其他作戰飛機遠航奔襲作戰時,為攻擊機群或其他任務飛機提供空中掩護和護航。

第二,執行艦隊所在海區一定範圍內的空中巡邏,為艦隊護航。

第三,無論執行何種作戰任務,總要有一定規模的戰鬥機處於戰備值班狀態,隨時準備升空為艦隊提供空中掩護,攔截突然來襲的空中目標。

第四,保證部分飛機以及空勤人員處於休整狀態。

如果達到這四種狀態就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機群,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出擊作戰護航機群: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巡邏警戒機群,必須要有足夠數量的戰備值班機群,還要保證一定規模的維護與休整。

僅次於艦隊防空的是艦隊反潛,反潛機同樣需要滿足四種狀態,遠距離大範圍的反潛巡邏,對潛作戰,中距離的反潛巡邏,防止航空母艦戰鬥群所在海區敵人潛艇的活動襲擾,同時滿足戰備值班和休整。

防空反潛既是獨立的海戰任務,也是航空母艦戰鬥群基本安全的組成部分,在滿足了航空母艦戰鬥群基本安全的條件下,對地攻擊和對艦攻擊就有了保證,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無後顧之憂的海戰進攻條件。20架攻擊機,空中壓力不大時還有20架戰鬥攻擊機,40架攻擊機的規模能夠很好的完成對地,對艦的空襲任務,明顯的火力優勢,有助於作戰任務的速戰速決,給敵人以有效殺傷而迅速脫離戰場退出戰鬥,增加總體戰鬥的安全性。航空母艦搭載各型飛機,分工明確,相互協同配合,構成完整的立體空戰體系,也構成了航空母艦的主要作戰形式,航空母艦戰鬥群的主要作戰任務由艦載機執行。

航空母艦戰鬥群一般包括兩艘對空警戒的巡洋艦或大型驅逐艦,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對空對海警戒搜尋一般有提康德羅加級的飛彈巡洋艦完成。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具有宙斯盾相控陣雷達系統。

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對空警戒以及對海警戒來自於四個方面:

第一:間諜衛星,偵察衛星對戰區的巨觀監控。

第二:艦載預警機。

第三:巡洋艦或者驅逐艦搭載的雷達系統。

航空母艦戰鬥群還包括兩艘以反潛,搜潛為主的驅逐艦或者護衛艦。驅逐艦或者護衛艦與直升機,反潛機共同構成艦隊反潛的遠、中、近體系。

潛艇是航空母艦的主要剋星之一,為了更有效的防止敵人潛艇的襲擾,更大的保證航空母艦的水下安全,航空母艦戰鬥群一般還要配備兩到三艘攻擊型核潛艇,負責航空母艦正面的反潛。

最後航空母艦還要配備一到兩艘補給支援艦,保證艦隊彈藥,燃料,給養的補充。

以航空母艦為核心,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支援艦為輔助,以艦載航空兵為主要作戰手段,組成航空母艦戰鬥群,互為策應,互為依託,在層層保護下,在有效的抵消了外來威脅下,巡洋艦,驅逐艦,核潛艇上的對地攻擊飛彈將充分發揮戰鬥力,以飛彈為先鋒,撕碎敵人的對空防禦和警戒,為艦載攻擊機的空襲開路。

大型航空母艦搭載的飛機數量多,類型全,分工明確,只有大型航空母艦才能夠組成獨立、完整的航空母艦戰鬥群體,才能有效的同時完成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的海戰任務。

中小型航空母艦不適應高強度的現代海戰,因為中小型航空母艦搭載的飛機數量少,類型不全,難以滿足形式複雜的海戰,難以同時完成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四種基本海戰任務,在激烈的海戰中容易造成空勤率過高,單一型號承擔的作戰任務和使命過多,過雜,容易造成疲憊,無法形成對敵的反擊優勢,對作戰產生不利的影響。

戰鬥套用

航母戰鬥群最初出現於二戰期間,在二戰期間多次戰鬥中得到套用。主要套用於美國與日本的太平洋戰爭中。其中一個有名的例子是中途島海戰,這是美、日海軍的航母戰鬥群在海上進行決戰。這也是唯一一次航母戰鬥群對航母戰鬥群的戰爭。

英國在二戰期間,出動一些規模較小的航母戰鬥群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區作戰。

二戰後,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兩大任務是在美國與蘇聯衝突中保護大西洋航線的安全使用,以及由海上威脅蘇聯在北大西洋的艦隊以及重要陸上目標。當時蘇聯對應的戰術是以飛機、水面艦艇以及潛艇發射大量反艦飛彈攻擊航母戰鬥群。

未來用處

航母戰鬥群在21世紀海戰中的用處正處於辯論中。航母戰鬥群的支持者認為航母戰鬥群仍然提供無與倫比的火力與軍事投射能力。反對者則認為航母戰鬥群在不斷進步中的火力艦與巡航飛彈面前越來越顯脆弱(特別是有能力進行超音速飛行以及極度曲折飛行,足以躲過反導系統的飛彈)。同時要注意,航母戰鬥群是為冷戰構想設計的,在建立海岸控制之上較為無用。所以, 航母戰鬥群是未來用處理需要重新思考。

優勢

美國航母戰鬥群編成綜合作戰能力很高,擁有三大優勢:

一是縱深打擊優勢。美國航母艦載E-2C預警機可在距離航母370公里的空域連續值勤6小時,其機載雷達探測距離為300~700公里,可為艦隊提供近30分鐘的預警時間。美國一艘航母載機60~90架,其中80%是固定翼作戰飛機,作戰半徑一般都在600公里以上。一個雙航母戰鬥群可實施由上百架攻擊機、戰鬥機組成的強大攻勢。

二是多層攻防優勢。美航母戰鬥群除以艦載機作為主要攻擊力量和防禦力量外,還可集中戰鬥群中各護航艦艇攜多種武器進行自身防禦,從而形成多層次的攻防體系。其中,反潛反艦分別設有4道防線,對空防禦則在100米~400公里的範圍內設有6~7道防空反導攔截防線,因此,具有較高的抗飽和攻擊能力和殺傷機率。

三是電磁對抗優勢。美國航母上配有專用的電子戰飛機。艦載電子設備也較先進,加之有E-2C預警機在作戰中作為空中指揮所對整個戰術行動進行指揮協調。使得電子偵察、壓制和干擾等各種電子戰手段運用得當、相互協調、軟硬兼施,與整個編隊的攻防火力配系配合默契,牢牢控制戰區的制電磁權。

太空飛行器分類導航

太空飛行器,又稱空間飛行器、太空載具等,是指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中,基本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運動的各種飛行器。
航天套用 間諜衛星 氣象衛星 太空探索
衛星導航系統
載人航天 太空人 航天計畫 運載火箭
太空飛行器 運載工具 太空梭 運載火箭
空間站 載人飛船 月球太空飛行器
空間探測器 人造衛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