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標文化

航標文化

《航標文化》,作者:孔繁弘,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延綿數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曾造就了其他文明古國概莫能及的相對發達的交通體系;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交通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航標文化》封面《航標文化》封面
中文名: 《航標文化》
作者: 孔繁弘
類別: 交通工程類
價格: 49.10元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開
出版時間: 2008年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延綿數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曾造就了其他文明古國概莫能及的相對發達的交通體系;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交通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近60年的建設尤其改革開放近30年的建設,交通發展在數量規模、質量水平和結構層次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躋身世界交通大國之列,正朝著世界交通強國邁進。中國交通發展的歷史偉績和現代成就為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在這個歷經風雨的漫長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與歷史俱進、與時代同步的豐富多樣、絢麗多彩的交通文化,為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不斷發展增添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為亮麗的色彩。

目錄

總序
導論
前言
第一章 擎起“希洛之火”——航標簡介
一、漫話航標
二、航標概說
三、航標技術發展
四、我國航標管理的沿革
第二章 “我們去尋找一盞燈”——航標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一、文化與航標文化
二、航標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第三章 獨領風雨播撒光明——航標文化的結構、要素與性質
一、航標文化的結構與要素
二、航標文化的性質
第四章 普渡慈航——燈塔的建築文化特徵
一、燈塔建築文化概述
二、中國古代燈塔的建築文化特徵
三、中國近代燈塔的建築文化特徵
四、當代燈塔的建築文化特徵
五、燈塔的建築美學特徵
第五章 人類智慧的縮影——航標的科技文化特徵
一、領略航標科技文化的魅力
二、航標家族
三、航標燈具
四、航標能源
五、數位化航標給航海保障帶來的新飛躍
第六章 無言的“鐫刻”——航標的地域文化特徵
一、航標“鐫刻”著區域文化的印記
二、航標建設是跨區域間文化交流的產物
三、航標建設與海洋文化、內河文化的關係
四、地域自然條件、氣候特徵與航標的使用
第七章 一個平凡而神聖的職業群體——航標人
一、早期航標人:神聖的堅守
二、現代航標人:鐵肩擔大義
三、航標人的生活變遷
四、航標人的生存環境與性格特徵
五、新一代航標人及守燈人的未來
第八章 用靈性點燃“海之明眸”——航標人群體文化
一、航標人的人口學特徵
二、航標人的工作與生活模式
三、航標人的婚戀與家庭
四、航標組織管理
第九章 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
——航標文化的價值理念與建設實踐
一、航標文化的精神價值
二、來自火熱實踐的航標精神
三、航標精神和航標人精神
四、航標文化的建設實踐
第十章 人生的“航標”與“燈塔”——航標文化的延展
一、航標的社會文化寓意
二、小說中的燈塔
三、影視世界裡的航標
四、與航標有關的郵票
五、燈塔名匯
第十一章 而今邁步從頭越——以航標為媒介的中外交流
一、歷史的沉思
二、艱難的歷程
三、蓬勃的發展
後記
參考書同

文摘

航標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開發自然、拓展生存領域的必然結果,是人類航海活動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智慧和實踐的結晶。
水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根據考古人類學的研究,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農業經濟出現之前,人類主要聚集在有水的地方,以採集和漁獵為生。我國東北地區的海拉爾遺存和昂昂溪文化等考古遺址中出土的魚鏢、魚叉等便是當時人們以漁獵經濟為主的佐證。此外,考古學的發現已經證明,西歐大多數人類遺址都位於河、湖、沼澤邊沿地區,漁獵工具也特別發達。我國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為數眾多的島嶼,它們綿延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遼闊水域並與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緊緊相連,這為我們的祖先進行海上活動、發展海上交通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因此,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捕撈等水上活動了,而由於水上活動的危險性,引導舟船安全航行的“航標”也必然應運而生。
一、文化與航標文化 航標是人類開發和征服自然的結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人類的航行活動產生了航標這種“物”,而這種物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成為人類水上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從思想和行為上對參與這一活動的人群起到引導、規範、警示、告誡等作用,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寓意和內容。因此,航標是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運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改造環境的產物,是人類精神化、智慧化的物質成果,體現了人類在水上活動中的文化內涵。
探討航標與物質文化之間的關係,對於進一步理解航標這種“物”及其所負載的文化寓意具有重要意義。鑒於此,在了解航標及航標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看看什麼是文化和物質文化。
(一)文化與物質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去思考文化是什麼,而常常掛在嘴邊的“文化”通常指的是經正規學校教育而獲得的知識,往往是與文本知識或藝術修養或高雅風範等品質聯繫在一起的。但實際上,我們常說的“文化”只是廣義文化概念的一個層面或一個部分。
在中國,從語源上講,“文化”一詞來源於《易經》中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後來漢代的劉向又將“人文化成”的意義深化為“教化”,即“發揮人的文化素養,揚升道德精神,發揚藝術創造,並進而以這些人文的成就,來教導民眾,轉化世俗。”王築生先生認為,“文化”一詞所有後來的意義都是由“教化”引申或轉化而來的。在西方世界,“文化”一詞源自拉丁文的“colere”,意思是指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出來的事物,指人類在與自然的鬥爭中,通過努力與運用智慧得到的創造物,是與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對而言的。如野生的禾苗不是文化,而經過人工栽培出來的麥、稻等就是文化;天然石塊不是文化,但經過原始人打製成的石刀、石斧等就是文化;土裡的樹根不是文化,但經過人加工的根雕就是文化。
同樣,從航標的產生來看,天然的“碣石”不是文化,但早期航海人將其視作“天然航標”後,“碣石”附著了人類的航海智慧,“碣石”便具有了文化的意義;吳淞口北岸的那棵百年銀杏原本不是文化,但它成為指引舟船航行的天然航標之後,它便成為“記載了我國古代船民巧妙利用天然目標行船的歷史”的文化見證物。也就是說,歷史上對“碣石”的記載和長江巨石上的“對我來”,都是人類對自然物質實施“人化”的結果,碣石在變成航標之後,雖然還處於一種自然狀態,但是因為航海人對它的關注和使用,而被賦予了文化意義;而長江中的巨石,就是因為有了“對我來”,而變成了天然航標,成為行船的導航標誌。這塊巨石也因“對我來”而改變了其原有的屬性,包含了文化的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