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許多人都養過蠶,觀察過它們吐絲結繭的過程。蠶會順著“8”字形由外至內吐絲,由於千萬年形成的本能,它們吐絲的角度、長度如同經過精密的計算。“在沒有重力的太空,蠶還能這樣結繭嗎?”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學生設計提出這一構想,並設計了一套方案,計畫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中開展試驗。[2]實驗條件
航天蠶太空實驗成功的前提,是要保證“航天蠶”從發射到太空生活期間的安全和健康。為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科技人員專門研製了一間太空屋。
這間太空屋外形像顆膠囊,有手掌大小,對於蠶來說足夠寬敞。其兩端的半球體用航天級合金打造,中間部分採用特殊透明有機玻璃。兩種材料都很輕,且易於加工製造。透明的房子,便於航天員隨時觀察。
實驗過程
設計過程中,航天工程人員專門請教生物學專家,採用大量小巧思、小設計保證蠶蟲的太空之旅吃穿住行。
吃
蠶是不折不扣的“吃貨”,除了睡覺,其餘的時間幾乎全在吃,結繭之前更是食量大增。為了保障“航天蠶”的一伙食,工程人員將太空屋兩側的鋁合金端蓋設計為小食堂,裡面放滿味道媲美桑葉的飼料,並把合金蓋設計成瓶蓋一樣的螺旋口,以便在需要時擰開,換上新鮮飼料。穿
火箭發射時,蠶蟲會包裹在特殊的填充物內,再裝入太空屋,這相當於穿上太空衣,再大的衝擊和震動都會被填充物吸收。進入天宮二號,航天員會幫蠶蟲脫下太空衣,蠶蟲便會吐絲結繭。
住
進駐天宮二號以後,太空屋仍是“航天蠶”的住所、食堂和運動場。為使屋內空氣清新、環境整潔,科技人員在屋頂上預留了足夠的透氣孔,保證空氣流通;在地板下設計了清潔孔,以便清理蠶沙。為避免“航天蠶”在微重力環境下漂浮起來,太空屋內壁經過了粗磨砂處理,幫助它們在爬行時能“腳踏實地”。
行
為避免蠶蟲在微重力環境下漂浮,太空屋內壁進行了粗磨砂處理,還黏有特殊的無紡織布,讓蠶蟲自由爬行。
“在微重力的太空實驗室中,蠶蟲還會不會順著八字形由外至內吐絲成繭?蠶絲的角度、長度會不會改變?”這些有趣的答案,即將在神舟十一號任務中揭開。
實驗曝光
2016年10月20日,跟神舟十一號上天的蠶寶寶顯真身,它們一共6隻,是由科學家培育的改良蠶種“秋豐白玉”,將和兩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共同度過一段令人羨慕的太空歲月。這是一項觀賞性強的實驗,可以觀察蠶寶寶在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下,生長發育的過程與地面有哪些不一樣。視頻顯示在失重狀態下,蠶寶寶正順著景海鵬的指尖在玩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