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形東魏石刻造像

佛像袒身,身著通肩式袈裟,施無畏印,衣襦在胸前打結,右手殘缺,雙足殘。 右側佛像頭戴高冠,面目豐滿喜相,身著博帶長衣,博帶於胸前打結下垂,衣紋流暢華美。 左側佛像頭戴花冠,方面大耳,同右側一樣著博帶長衣,博帶於胸前打結下垂,左手執衣下垂。

1972年,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刁鎮張官村磚廠出土了一尊石刻造像。石造像為石灰岩質,整體呈舟形,上尖下方,底部稍殘,出土時造像自中間橫斷為兩截。造像通高0.9米,寬0.4米。石刻正中為高浮雕三軀像,分別為一佛二菩薩。中間造像高肉髻,天庭方正飽滿,鼻闊耳方,雙耳垂肩,眉毛高挑而彎曲;嘴角微翹,頭微低,雙目稍下視;兩頤豐滿,神態莊重。佛像袒身,身著通肩式袈裟,施無畏印,衣襦在胸前打結,右手殘缺,雙足殘。右側佛像頭戴高冠,面目豐滿喜相,身著博帶長衣,博帶於胸前打結下垂,衣紋流暢華美。施無畏印,右手提一香囊,腳踩蓮花,花下為一獸形夜叉。左側佛像頭戴花冠,方面大耳,同右側一樣著博帶長衣,博帶於胸前打結下垂,左手執衣下垂。施無畏印,腳下與左側菩薩一樣。背光為火焰形,從頂部自上而下又分三層,最上面一層正中為一舞伎,寬衣博袖,正翩翩起舞。中層中間刻一飛龍,兩側為彈五弦琵琶與持鈸樂伎。下層兩側是橫笛和排簫樂伎,均為飛天形象,朝向佛像正中。整座造像刻技嫻熟,布局合理,神態生動,精緻富麗,雖在地下埋藏了1400多年,原通體朱彩仍依稀可辨。三尊像皆腳踏蓮台,施無畏印,面相豐潤,表情恬淡。背景襯以飛天樂舞,流雲火焰,卷草寶花,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息,是章丘早期佛教造像的代表。這尊石刻造像正面敬奉的是站姿一佛二菩薩,說明當時的章丘佛教出現較早且已很發達;從造像的雕刻精細程度看,專門從事佛教藝術的藝人已具有極高的工藝水平。
在這尊石刻造像的背面陰刻有正楷銘文14行,殘存196字。造像背後的銘文第一句點明了造像的時間和地點為“東魏興和三年(541年)……畦蠻寺……”。“畦蠻寺”只在這尊造像上有記載,因時代久遠,在章丘明清縣誌上已無片言記載。從眾僧法號看,該寺在北朝時應處於鼎盛時期,而且有相當規模。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丙子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北周滅佛,浩劫席捲全國上下,畦蠻寺難逃劫運,終於毀於一旦。這尊佛像在被連腰砸斷、斬斷手足後,埋於地下保存至今,也是幸事一樁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