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舞陽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黃淮海平原,戰國謂舞陽邑,秦置縣,現屬內陸特區漯河市轄縣。總面積774.82平方公里,轄9鄉9鎮,395個行政村,總人口60萬,有漢、回、 滿、 壯等十餘個民族成分,其中回族人口3008人。主要分布在舞泉鎮的西關、南關、東關,北舞渡鎮的北舞渡村、小宛莊,侯集鄉的河北街村,章化鄉的裴莊等地。
歷史淵源
回族涉足舞陽始於明初。元未,河南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舞陽縣是主要戰場之一, 受戰爭影響,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大面積荒蕪。明初,政府強迫山西、山東、河北等人口相對較多的地方向河南等地移民,其中有不少回族遷入本境定居,從本縣一些回族家譜中可以反映出來。據舞陽縣西關馬氏回族族譜記載:“我始祖於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徙到舞陽。”舞陽西關楊氏回族族譜也記載:“始祖原籍山西洪洞,世代信奉伊斯蘭教,明洪武年間遷居於此。”另據舞陽縣胡姓回族老人口碑代代相傳:“我胡氏回族,系明朝開國元勛胡大海之後裔,洪武年間被分封到舞陽,並御賜清真寺一座。” 清代,隨著舞陽商業的不斷發展,不少外地商賈紛紛遷入縣境定居經商,其中有不少是回族人。在這一時期遷居舞陽縣的回族有:由舞鋼市尚店遷來的刁氏,由郾城縣東宛村遷來的宛氏,由平頂山遷來的巴氏,由葉縣遷來的劉氏,由孟縣(今孟州市)桑坡遷來的丁氏、白氏,由開封遷來的閃氏、杜氏,由郾城縣七裡頭回馬村遷來的周氏,由平頂山楊西村遷來的王氏,由西平縣遷來的呂氏等。 清代以後又有從外地遷入回族以及本縣境內的回民互遷。如趙氏回族1947年由安徽臨泉遷入,李氏回族1953年來自封丘縣後荊圪答(現名後荊鄉,也是回族聚居地)。
舊中國,由於長期存在民族壓迫制度, 舞陽縣回族歷來是受壓迫歧視的。在政治上,除少部分回族上層人物外, 絕大多數回族同胞一直處於無權地位,一向被視為“窮回”,不屑一顧。崇禎十四年(1642)八月,李自成從南陽來舞陽。在泌陽境聚義的杜金(回族)率眾兩千人歸順,當了闖王部將,並帶領李闖王來到舞陽境。是年十一月,杜金差部下潛回城中,與城內景長舒等人合謀,約定夜間開西門迎賓妝闖王。夜裡守城門軍把西門開了,闖軍一涌而進,當眾處死罪惡滔天的縣令潘洪,為民雪恨。1644年清兵入關,闖王兵敗,在清廷為官的潘氏家族到舞陽祭祖,杜、景兩家因開門迎闖王,被滅門九族,挖地三尺,全城回族均受此株連,多數回族民眾扶老攜幼投奔他鄉,有五百多戶楊氏回族被迫出教(現仍保留著回族的部分風俗習慣),喪心病狂的潘氏家族焚燒了清真寺,並在中心銜立碑斜線辱我回族同胞,“打死回子賠頭驢”“的結束語,留傳 至今,三百多年來成了這裡漢族人的口頭語。當時官府還發布一道 殘酷的命令:嚴禁舞陽縣西關回族子弟入考應試。在滿清政府殘酷統治的三百多年裡舞陽西關回族道竟無一人入學讀書。為給舞陽回民爭取民族平等權利,舞陽縣西關回族青年宛從任於1883年變賣家產去開封府申訴冤情。在長達十六年的申訴中歷盡千辛萬苦。狀子每次送達京城都被駁回,不欲受理。在那暗無天日的風月里,舞陽回族民眾遭受政治壓迫、民族歧視、經濟制裁和文化封銷的痛苦。直到解放後, 舞陽縣回族人民才在政治上翻了身,獲得了新生。
舊中國,由於歷代反動統治階級的壓迫,回族民眾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經濟上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狀態。城鎮回族多從事飲食、鮮貨、製革、皮毛和熬鹽等商業經營。農村回民大多無地或少地,且多沙荒地、鹽鹼地,生活非常貧困。如河北街村,當時全村只有兩戶回民租種土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青少年上不起學,沒有文化。全村八十餘戶住的全是土坯草房。1943年大災,胡西老兩口活活餓死。周俊義家直到解放前夕,才蓋了兩間小草房居住。解放後,回族和全國人民一樣,以喜悅的心情迎來了翻身解放,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民族政策感召下,回漢兩族團結起來,一同打土豪分田地,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在經濟上、政治上得到徹底翻身。土革時,人均分地1.5畝,全村選為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委員。周慶海、胡恆志都當選為人民代表。政府又辦起了回民學校,在校學生500餘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政策開放了,河北街回民首先建立了一個冷凍廠。1988年又辦起了肉干廠、腸衣廠、廢品收購站、商店、食堂、儲蓄所等。現在一廠帶多廠,商品經濟大大發展,據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統計,全村從事屠宰業的有二百多戶,從事廢品收購業的八十多戶,商店十個,食堂四個,並利用羊眼、腦、肝等下料辦起了半成品製藥廠.全村養殖業大大發展,牛存欄經常在150頭以上,羊1800多隻,雞7000餘只。由單一的種植業走上了多種經營的陽光道,為剩餘勞力找到了出路,2002年全村產值已達325.6萬元。人均收入1020元。
現狀
舞陽縣回民和全國回族一樣,全民信仰伊斯蘭教。清真寺是伊斯蘭教活動的場所,虔誠的回族穆斯林不僅在清真寺沐浴、禮拜、封齋、學習經典,而且婚喪嫁娶等儀式都在清真寺內進行。所以,凡是回族聚住區都建有清真寺。舞陽縣現有清真寺四座,始建年代最早的首推舞泉鎮鎮的西街清真寺,明洪武七年創建。其次是始建於明嘉慶十二年的河北街清真寺。北舞渡清真寺建於清光緒二十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創建章化鄉裴莊清真寺。“文化大革命”期間,清真寺停止活動,寺內房屋大部分被拆毀。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全縣清真寺陸續開放,穆斯林民眾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至今,全縣共有清真寺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