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上海“三大文妖”

舊上海“三大文妖”

上個世紀20年代的“三大文妖”,這三人是:編纂《性史》的張競生,主張在美術課堂中公開使用人體模特兒的劉海粟,以及譜寫“靡靡之音”《毛毛雨》的黎錦暉。

張競生

人物介紹

張競生(1888-1970),字公室,廣東省饒平縣浮濱鎮人,1888年誕生於浮濱鎮一個青山懷抱、綠水橫流的大榕鋪村。他是中國第一個公開講述人體除了疾病以外的另一課程——性學的大學教授。

生平傳記

他一生充滿傳奇,其貢獻不僅僅是開啟中國現代性學之門,更是以此啟發國民心智,以脫掉肉身上的沉重負擔的思想。張競生其實是一位革命者,他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南北和議時,他是孫中山指派的民國代表團的秘書。中華民國成立後,他本來有官職可享,卻以為出國留洋更為重要。1912年10月,張競生與宋子文、楊杏佛、任鴻等人以官費生出國,在法國先後讀完學士、碩士,1919年獲里昂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的張競生,滿腦都是西方理念, 這位法國里昂大學畢業的哲學博士公開聲稱:“性快樂也是人生快樂之一種。”

這種主張在當時稱得上驚世駭俗。張競生33歲時受蔡元培之邀到北大任哲學教授,專門開設性心理和愛情問題講座,他的講義《美的人生觀》被印成冊在北大廣為流傳。周作人曾在《晨報副刊》撰文稱讚:“張競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膽,在中國這病理的道學社會裡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娛樂的旗幟,大聲叱吒,這是何等痛快的事。”

他先受聘在潮州的廣東省立金山中學任校長,在學校內推行招收女生、提倡游泳等觀念,又向軍閥陳炯明上書建議推行“節制生育”。陳炯明多子女,懷疑其有嘲諷之意,他的教育改革被認為“不合國情”,被迫辭職。1921年10月,他受蔡元培聘請,為北京大學哲學教授,並任北大風俗調查委員會主任。任教之餘,開設講座,講性心理和愛情問題,深受學生歡迎,同時被北京《晨報》副刊聘請美國著名學者格山夫人來北大做關於《為什麼要節育》的報告,報告全文刊於《晨報》副刊。他在北大任教5年,著作頗豐,一些作品曾轟動一時。後因著作《性史》,為封建傳統觀念所不容。時張競生髮出性史徵文啟事,收到稿件300餘篇,這是對中國封建婚姻制度和性禁錮、性盲發起的一場勇敢挑戰,但卻招來聲譽掃地。一些無賴假冒張競生之名,濫制污穢、淫蕩的所謂性史文章,由某些大人物支持,把禍水倒在他頭上。他向國民政府當局上書,要求澄清事實,卻石沉大海。1926年,張競生離任赴滬,任開明書店總編輯,開辦"美的書店",出版"美的叢書"。但率遭查抄罰款,不久被英租界警方封閉。在此期間,1924年與他情投意合已結了婚的褚松雪女士,因經不起社會重壓而與他分手。1927~1928年間譯性心理學創始人藹理斯所著的《性心理叢書》一套共6卷。1929年初到杭州講學,被浙江當局誣以"性宣傳"罪名拘留並驅逐出境。後由同學陳銘樞贊助於1929年再度赴歐洲研究社會學及美學,並從事譯著,把盧梭《懺悔錄》一書翻譯介紹到中國,影響很大。

著作

《性史》出版於1926年,是張競生通過在報紙上做廣告,徵集的十數人自述的性經歷編輯而成。林語堂閱讀了該書的第一版,並描述過當時《性史》發行的盛況:“出版之初,光華書局兩個夥計,專事顧客購買《性史》,收錢、找錢、包書,忙個不停。第一、二日,日銷千餘本,書局鋪面不大,擠滿了人,馬路上看熱鬧的人尤多。巡捕(租界警察)用皮帶灌水衝散人群,以維交通。”老報人郁慕俠在《上海鱗爪》一書中也記載了《性史》出版一事,說法略有不同:“封面刊著‘北京優種社’出版,書底不刊著作權,連頭帶尾共只十篇文字,用三十二開紙印刷,不過六十張而已,定價一元,實售八角。出版不多時,竟能轟動一時,購書人不以為價昂。疊次再版,共印了五萬多冊,一概賣完。後來要買《性史》的人,居然有錢沒處買,竟至輾轉訪求,或者登報征覓的也很多,其吸引力的偉大,可想而知了。”郁先生用了“偉大”一詞來形容這本書的吸引力,可見其時影響之大。

劉海粟

其時,劉海粟創辦上海美專,於1920年起,陸續為人體寫生課聘請女模特,在上海不僅引起軒然大波。

劉海粟(1896-1994)畫家,美術教育家。江蘇武進人。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於江蘇常州。 擅長油畫、國畫、美術教育。自幼酷愛書畫,十四歲到上海入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0年在鄉里辦圖畫傳習所,1912年11月與烏始光、張聿光在上海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校長。首創男女同校,採用人體模特兒和旅行寫生,被責罵為"藝術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學者支持。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並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術教育,回國後創辦天馬會。

1920年7月20日,劉海粟聘到女模陳曉君,裸體少女第一次出現在畫室。然而,世俗的議論卻令劉海粟傷心,更嚴重的是他聽說江蘇省教育會要禁止模特兒寫生,1925年8月22日他給江蘇省教育會寫了公開信,為模特兒申辯。上海市議員姜懷素讀了劉海粟的信後,在《申報》上寫了呈請當局嚴懲劉海粟的文章,劉海粟立即寫文章反駁。不料,上海總商會會長兼正俗社董事長朱葆三又向他發難了,在報紙上發表了給劉海粟的公開信,罵劉海粟“禽獸不如”。劉海粟毫無畏懼,揮筆覆信回擊。緊接著,上任不久的上海縣縣長危道豐在報紙上登出了禁止人體寫生的命令,劉海粟見禁令憤怒了,於是給五省聯軍統帥孫傳芳寫信,請他斥責危道豐。

1931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中國學院講授中國繪畫"六法論",舉辦"劉氏國畫展覽會"。後又在巴黎克萊蒙畫堂舉辦旅美畫展,作品《盧森堡之雪》為法國亦特巴姆國家美術館收藏。回國後,在上海、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後又先後應邀在德國、英國、印尼、新加坡等國舉辦畫展。1938年應中華書局之約,寫成八十萬言的巨著《海粟叢書》六卷。1940年主持中國 現代名畫籌賑展覽會,並在雅加達、吉隆玻 等 地展出。1947年在上海"中國藝苑"舉行個展。1949年後歷任華東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一級教授。1952年任華東藝專校長。1957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劉海粟油畫國畫展覽會",1979年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劉海粟美術作品展覽"。1981年義大利 國家藝術學院聘任為院士,並頒贈金質獎章。1988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劉海粟十上黃山畫展"。

另有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在報刊上發表。七十餘年從事美術教育和創作,對中國畫、油畫、書法、詩詞和藝術理論都有精深造詣,學貫中西、藝通古今,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國畫創作博取傳統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寫生,師造化而又欺造化,擅山水、花鳥、走獸,喜作潑墨潑彩法。畫風豪放奇肆,蒼莽勁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劉海粟歷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名譽院長、教授, 上海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英國劍橋國際傳略中心授予"傑出成就獎"。 義大利歐洲學院授予"歐洲棕櫚金獎"。出版有《劉海粟畫集》、《劉海粟油畫選集》、《 劉海粟國畫》、《學畫真詮》等。

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生於湖南湘潭,“黎氏八駿”之一。在20年代,上海像樣的唱片公司都以在入口放他的大幅照片為榮,這位音樂人是“金嗓子”周璇的領路師傅,大上海許多靡靡之音均出自他手。黎錦暉於1921年來到上海的時候,滿腹都是革命理想,所想的是推廣白話文與平民音樂,後來不想卻成為中國流行音樂的先驅,今天聽《毛毛雨》,大概想不到這首曲子是當時批評的“黃色歌曲”之首。

“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是的,就是這首家喻戶曉的兒歌《小兔子乖乖》,它的詞曲作者就是黎錦暉先生。這首兒歌也已經流行了80年。黎錦暉還被稱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1927年,有個叫王庶熙的湖南“細妹”來到上海,跟一位老師學習歌舞,這位老師先把她送上舞台,後把她送上銀幕,幾年後,一部《漁光曲》讓她走向世界,老師還送給她一個漂亮的藝名:王人美。1930年,一個18歲的小伙子抱著一把小提琴來到上海,他也跟這位老師學習,學的是作曲。五年後他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從此聶耳的名字無人不知。黎錦暉這個名字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陌生的,但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卻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一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一個個“里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沉》、《小小茉莉》、《薔薇處處開》、《妹妹我愛你》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近年一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一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一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又有人稱黎錦暉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他創作的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三個小寶貝》、《誰和我玩》、《可憐的秋香》等,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劇作家吳祖光當時只有六歲的妹妹吳樂,“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一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學校參加黎錦暉《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還被人憶起。而他1928年編劇並作曲的《小小畫家》,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歌劇的濫觴。

1927年,黎錦暉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他憑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和漢語音韻學功底,繼承、發展民族樂舞的傳統,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賞、改進俗樂、創造平民音樂”的主旨,以新穎、實用、快速為舞蹈教學的準則,聘請當時頗富聲望與造詣的中外教師授課,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相當規範。此外,為配合舞蹈教學,學校還開設時事、外語、會話、戲劇常識、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採用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這種教學法使學員在短短三個月便可上台演出,學校也因此為中國新舞蹈藝術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正是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國小禮堂里,在小朋友們演唱完黎錦暉創作的童謠《搖啊搖》之後,他宣布:“我們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此刻當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賞。以此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這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最早的專業歌舞表演團體。歌舞社成立後不久,即創造了驚人業跡。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塊大洋的資助下,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其實,人們對黎錦暉作評價時,往往忽視了他藝術生涯的另一面。抗戰期間,他出版《抗日三字經》;創作發表愛國歌曲數十首,其中如《中華民族戰歌》、《十里送夫》等都在當時產生過不小影響。由於當時的紅軍隊伍中也流行黎錦暉的歌,陳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給黎錦暉送錢,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後因故終未成行。他對革命充滿同情,1927年“四一二”後,田漢把中共早期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錢蓁蓁託付給黎錦暉,黎錦暉知道錢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會照顧好他女兒。在黎錦暉的悉心培養下,錢蓁蓁的歌舞表演潛質很快被發掘出來,與王人美、薛玲仙、胡笳並稱歌舞社的“四大天王”。並認黎錦暉為義父,取名黎莉莉。後黎錦暉應邀創作彩色歌舞劇有聲電影《芭蕉葉上詩》,讓黎莉莉、王人美主演,從此把黎、王二人領上銀幕。後來黎莉莉能成為三四十年代當紅影星,黎錦暉具有重要影響。年過九旬至今健在的黎莉莉,談起當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