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興隆鄉曾隸屬德都縣管轄。位於縣境西南部,東與鳳凰山農場毗連,南與北安市接界。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6公里。興隆鄉名源於境內興隆村名。原屬克山縣管轄。1929年3月,劃歸德都設治局管轄。翌年劃為第一區,管轄範圍包括今興隆鄉全部和城關鄉的一部分村屯。1930年前後,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較大屯落有務字五井、七井、八井和四合、賈大房子屯等。東北淪陷後,初為東區保管轄,1938年3月改設東和村,偽村公所駐興隆屯。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設定東和區,1949年6月改為第六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分設興隆、鳳凰山兩個鄉。1958年9月,德都縣與北安縣合併後,並人青山人民公社。翌年初,改為“青山大公社”的興隆管理區。1961年4月,屬青山公社管轄。1963年9月,正式恢復德都縣,從青山公社劃出,成立興隆公社。1984年春,改為興隆鄉。德都縣與五大連池市合併後,成為五大連池市的一個鄉鎮。
自然資源
興隆鄉轄境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丘陵地帶,西部有少部分平川地。全鄉總面積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7萬畝,是德都縣以麥、豆為主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鄉辦工業有制磚、農機、粉條廠等。全鄉共轄星火、興隆、復興、四合、紅升、鳳凰山、常尖、雙興等8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9176人,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鄉政府駐地星火村。
經濟發展
堅持“特綠立鄉,奶牛強鄉,勞務活鄉”的發展思路,農村經濟平穩推進,特綠產業形成規模。以高油大豆為主體,積極調整最佳化種植業結構,發展特綠色作物3萬多畝,占總耕地面積的30%以上,初步建成了四合至紅開村的示範區帶,“大蒜、美國蹄子、青貯、小麥、高油大豆、北藥”等六大特綠經濟作物示範區面積超過0.5萬畝,平貝母、穿地龍等北藥品種種植成功,由4分地發展到40多畝。積極開展合作開發,與伊春北藥種植場簽訂五味子種植面積300畝,開闢了地上與地下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新型種植產業。奶牛已初步形成產業,按照“發展專業村屯、培育養殖大戶”的工作思路,全鄉奶牛已經發展到1111頭,占全市的20%,發展專業奶牛養殖村1個,15頭奶牛以上大戶14戶,成為全市奶業的重要基地。 勞務輸出也形成品牌,以基地帶農戶,勞務基地山東文登市初步形成了“興隆務工一條街”, 有組織輸出文登市的興隆務工人員400人,帶動全鄉外出務工近4000人。培訓勞動力700多人,已經全部轉移出去,紮根到全國各大中城市,實現人均勞務增收200多元,比05年增長11%。我鄉依託毗鄰農場的優勢,不斷加快場鄉共建步伐,實現跨區深松整地1萬餘畝,流轉土地2萬多畝,跨區收割1萬多畝,與05年相比基本持平,有效地帶動了全鄉秋整地面積達6萬多畝,其中深松3萬畝,同比增長7%和8%。我鄉又緊緊抓住國家惠農政策的良機,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事業不斷進步。獲得直補、糧補資金125萬元,綜合性補貼近77萬元,實現政策性人均增收200多元。新建磚瓦住房1200平方米,打深水井2眼,解決1000多人飲水困難問題。自來水入戶率達70%以上,有線電視入戶率達75%,電話入戶率達30%,村屯綠化率達35%,維修鄉村道路11公里,橋涵12座,修排水溝5400多延長米,改選中低戶田500多畝,受益農田面積達2000餘畝。這些成就的取得,加快了鄉域經濟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