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澤厚主編的“美學叢書”之一。它從發生學的觀點探討了中國美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範疇“興”的起源、發展,以及興產生以後紿詩歌藝術帶來質的飛躍。全書共由八章和“結論”組成。作者一方面通過詩歌藝術從微觀上具體論證了歷史積澱說,一方面從巨觀上考察詩歌藝術的歷史發展。作者認為,從根本上講,興的起源植根於原始宗教生活的土壤中,並以對客觀世界的神化為基礎和前提。作為一般的規範化的藝術形式和方法的興,其起源過程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步驟:一、客觀自然物象被神化,被賦予一定的觀念意義;二、物象與有關的觀念內容之間的習慣性聯想;這種聯想從詩歌的角度看,就是興象(原始興象);三、隨著歷史的發展,原始興象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觀念內容而變為抽象的形式,即習慣性聯想化為抽象的形式;四、這個形式被不斷模仿借鑑,使之逐漸趨於規範化,並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形式一旦取得獨立,便開始了按自身規律發展的新進程,同時反過來制約著內容的表現,影響著人們的感受和理解。而從個別的原始興象到——般的規範化的興的演變,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首先,作為原始興象產生基礎的自然物象的宗教觀念內容的減弱和消失;其次,藝術創作實踐經驗的積累和人們審美觀念、審美能力的發展。所以,從興起源的歷史過程來看,正是複雜的宗教觀念內容演化為一般的規範化的外在藝術形式。這個過程的特點就是積澱:宗教觀念內容積澱為藝術形式。而它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美感,則是由於相應社會歷史內容積澱於人的主體心理的結果。興產生之後,外物被引入詩中,鑄歌的構成內容從此發生了重大變化:詩中除了情還有物;情與物被置於一首詩中。隨著詩歌藝術的發展,它們分別成為後來的木員意與境的濫觴。這樣才使主觀思想感情的客觀化和物霧化有了可能。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興的嚴生是達到詩歌藝術特殊奉質的前提,是我國詩歌藝術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從此以後,詩歌藝術才擺脫了原始詩歌“直言其情”或。直言其事”的局限性,逐漸具有了它所特有的審美特徵:詩味。本書資料豐富、論證嚴密、觀點新穎,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作者對興的藝術形式在起源時與宗教、神話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探索,不僅對於詩歌藝術本身,而且對於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出版信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出版,19萬字,責任編輯:黃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