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長
興王自幼天資奇偉,氣稟清純,憲宗皇帝恩寵有嘉,親撫教誨曰:“惟究經史,可以進學;惟修仁義,可以成身;惟行孝悌,可以厚天倫;惟尚節儉,可以立風教。……永保於悠久。”興王12歲時,從西館肄學,皇兄孝宗皇帝命大學士劉吉傳授論孟諸書、詩詞和書法。興王非常勤奮好學,很少參與同輩的消遣活動,而縱情於經史、文學、藝術之中。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興王出居諸王館,孝宗命承奉李稷、長史張景明等內外數十人輔導隨侍。
大事記
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九日,孝宗皇帝諭敕命建興王藩府於衛輝(今河南汲縣)。興王以衛輝“土瘠而民貧,且河水為患”和“郢、梁二王有故邸田地在湖廣安陸州”為由,奏請改封國都於湖廣安陸州。郢靖王,為太祖朱元璋第24子。梁莊王為仁宗朱高熾第9子。郢、梁二王,先後封藩鍾祥,均無子除封。弘治四年(1491年)十二月,孝宗皇帝為年僅15歲的興王冊立王妃。王妃蔣氏為錦衣衛中兵馬指揮蔣斆之女。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十六日,興王拜辭大峪山先祖諸陵。回京後,上書皇兄懇請母妃邵氏一同前往藩國就養,孝宗皇帝以興王年少,且祖宗無此先例加以勸止。九月十八日,興王攜王妃到奉天門拜謝皇兄,帶著御封金冊、玉寶,別離皇宮,啟程前往安陸州,孝宗皇帝及朝中文武百官送至午門外。從行官屬有承奉李稷、金畋,典寶楊琇等10人,內伴讀張佐等42人,長史張景明、袁宗皋,審理劉儆,紀善孫壽等24人,儀衛李翔、張英等9人,群牧所千戶駱勝、陳政等14人,總計百餘人。興王一行由大運河南下,沿長江而上,從武昌溯漢水至封地安陸州。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十六日,興王入住興王府。興王就潘後,謹慎而嚴明,勤於政務;增修城池,賑災救民;推行教化,潛心詩書;累受皇兄嘉獎,可謂隆治一國。興獻王樂善好古之心,對天時人事、古今變故,考究極深,頗有造詣,其文學功底亦十分深厚,初到封國就率侍臣登臨城西陽春台,作《北望賦》,後又作《陽春台賦》、《漢江賦》二賦以自儆,著有《恩紀詩集》、《含春堂詩集》及雜著序記等總計三百餘篇,“體裁之工,詞藻之富,雖儒生文士所不能及”。《明史》記載,朱祐杬“嗜詩書,絕珍玩,不畜女樂,非節日不設公宴”,是個比較好學和不甚奢侈的親王。相傳,他到湖廣就藩時,行舟至龍江,有慈烏數萬繞舟,到了黃州又出現這一現象,似吉物象。他到封國後,發現當地有迷信巫師,而輕視醫藥的習俗,就“造布良方,設藥餌,以濟病者”。長史張景明將自己寫的《六益》一書獻給興王,他賜張以金帛,並說“吾以此懸宮門矣”。
子女
朱祐杬一生有兩男四女,但一半在襁褓和年少時夭折,僅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男長大成人。長子朱厚熙,生於弘治十三年(1500年)六月十二日,母王妃蔣氏,出生5日,即薨,按成人之禮,葬於城東雙橋清平山。明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命以香木等代黃金追冊為“岳王”,謚曰“懷”。長女常寧公主,生於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十六日,母王妃蔣氏,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二日以疾薨,時年4歲,按成人之禮葬於城東雙橋。次女善化公主,生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六月二十八日,母淑妃王氏,正德七年(1512年)五月初一日病逝,年甫10歲,葬於城東丘公壋。世子朱厚熜,生於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母王妃蔣氏。相傳,“世子降生,宮中赤光燭天,卿雲見於翼軫,天空紫色祥雲密布,黃河水清三日”,預示真命天子的出世。三女永福公主、四女永淳公主隨京生活。
去世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日,興王朱祐杬病死於興王府後寢宮,享國26年,享年44歲。武宗皇帝聞皇叔病逝,輟視朝3日。同年十月,賜謚冊、壙志文,遣武安侯鄭剛等人至安陸監祭安葬。慈壽皇太后遣承奉張佐賜祭,孝惠皇太后遣承奉黃英賜祭。十一月,六部都察院、五府等衙門、太傅定國公徐光祚等致祭。正德十五年春,按明禮制諡號曰“獻”,是為興獻王。封葬於州城東北的松林山。嘉靖三年,經“大禮議”之爭,被其子朱厚熜追尊為“獻皇帝”,神主入太廟,王墓改帝陵,欽定陵號“顯陵”。嘉靖十年,將松林山敕封為純德山。
評價
興獻王中年辭世,其一生恪守祖訓,報效朝廷,“忠謹而臣事兩朝(弘治、正德)”,屢受褒獎。太監楊保在進呈朱厚熜的奏摺中將興獻王一生事跡總結為32條,曰:“請迎養、宗正道、禁異端、躬節儉、杜淫巧、敬神明、篤孝敬、去奢侈、卻進獻、溥恩澤、正聖心、優老臣、慎刑罰、舒民困、崇聖學、禮大臣、賑荒旱、救水災、輕祿利、廣仁恩、感祈禱、濟不給、助邊患、固城池、優鄉宦、資憂制、惠去官、恤民隱、謹禮度、憫故官、育人才、遠倡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