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沿革
抗日戰爭爆發後,江蘇省政府遷至興化,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為解決省政府工作人員子女及避難失學兒童入學問題,在天主堂設立臨時國小,先後由金應元,趙戎如任校長,推廣至十級,學生300餘人.1941年(民國三十年)興化城淪陷後停辦.
抗戰勝利後仍名“天主堂國小”,1946年國民黨政府將其改為“新民國小”,1948年興化城第二次解放復名“天主堂國小”,1949年改名“新生國小”。
文革期間改名“新興國小”, 文革後復名“新生國小”。
1954年新生國小為城區中心國小,1956年改為昭陽鎮中心國小。
1969年~1978年新生國小由縣局管理,78年恢復中心校,校內設國中部,80年—83年國中部為興化中學分部。1983年縣政府批覆建立花園中學,新生國小國中部遷址到花園中學。1986年實行分級管理,成立昭陽鎮教育管理辦公室,新生中心國小隸屬昭陽鎮。2001年教管辦撤消,設教育助理兼中心國小校長。
2003年4月學校通過江蘇省教育廳被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2003年8月創辦新生中心國小分校--楚風實驗學校。
大事記
教育
文化大革命初期,學校教育活動豐富多彩。其中“紅孩子”宣傳隊活動更是名揚興化。曾代表興化縣參加在安豐召開的全國行業攻堅會演出,與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聯歡等重大活動。多次代表興化參加揚州、江蘇省演出和競賽,湧現出一大批文藝人才,不少隊員後來成為活躍在興化文娛界的骨幹。
當時的文娛骨幹李正華後來考入江蘇省京劇院,成為該團主要演員。2003年底曾隨中央電視台來興參加“心連心”藝術團文娛演出。
“紅孩子”宣傳隊的傳統劇目為京劇《沙家浜》。當時的負責人之一魏佩琴老師為校史的整理提供了許多照片資料。
“文革”以後,尤其從90年代開始,學校加強德育工作,豐富教育活動,先後舉行“愛祖國,愛家鄉”系列活動,“雛鷹爭章”活動,“新世紀我能行”活動,取得了優異成績。1998年學校榮獲泰州市“雛鷹紅旗大隊”稱號。2001年獲全國“創新杯”體驗活動優秀獎;獲江蘇省少兒藝術節舞蹈三等獎。2001年泰州市首屆少兒藝術節上,學校奪得舞蹈、演講、歌詠、書畫單項一、二等獎。吳瑞華、畢文健先後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范聖龍被評為江蘇省德育先進工作者,袁建被評為泰州市“十佳”輔導員,湯敏被評為全國優秀少先隊中隊輔導員(2003年)。98年8月,孫澍同學在獲江蘇省少兒故事演講比賽一等獎後,赴廣州參加在廣東電視台舉辦的全國“花兒與少年”小主持人大賽獲得金獎、全國推新人大賽全國“十優”。許欣桐同學擔任學校大隊長,98年作為少先隊員代表出席並應邀主持泰州市第一屆少代會文藝演出,98年在全國推新人大賽中獲全國“十優”。2001年8月,許欣桐和朱詩蒙兩位學生作為泰州少兒藝術團團員赴澳大利亞演出。
1995年學校排練200人大型團體操——彩球藝術操,多次在市運會開幕式、板橋藝術節等場合演出,獲高度好評。2000榮獲“泰州市中小學生運動會團體操表演獎”。
1996年學校組織昭陽鎮首屆少兒藝術節——“希望之星”藝術節,在人民影劇院舉行盛大演出,市分管教育的領導、各教管辦、中心校負責人觀看了演出。
1997年學校牽頭在城區主幹道舉行了“迎香港回歸”火炬接力長跑活動。
90年起成立“家長學校”,定期給家長講授家教知識,請家長參加學校各項活動和對學校工作進言獻策。2000年榮獲泰州市“優秀家長學校”稱號,2001年榮獲“江蘇省示範家長學校”稱號。家長孫黃勇榮獲“江蘇省優秀家長”。
2004年上半年起,學校少先隊總部在興化市文聯、興化市作家協會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新生中心國小“三月風文學社團”,吸納學生會員近500名,將學生優秀習作在“楚風月報”發表。2004年第2期《楚風》(興化市文聯、作家協會主辦)專題介紹了學校“三月風文學社團”,編髮了學生優秀習作10餘篇。“三月風文學社團”的成立,豐富了學生生活,提高了學生習作水平。在2004年的“三月風文學社團”的成立儀式上,市關工委、文聯、作家協會領導欣然到會,市委宣傳部顧躍進部長致賀詞。
2004年暑假學校代表興化市國小組隊參加在江蘇教育電視台舉辦的“未來科學家”電視知識競賽,獲團體三等獎。
2004年暑假學校計算機房光纖上網,興化市第一家“校園綠色網站”正式開通,市關工委領導、市委宣傳部長顧躍進等出席開通儀式。校園綠色網站的建立促進了全市“未成年人嚴禁進入社會網咖”活動的開展,省關工委、全國關工委對此進行了高度肯定和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