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市城北中學

興化市城北中學,由位於城區的原昭陽中學、城北中學、魯迅中學三校高中部最佳化整合而成。2007年6月,經過深思熟慮,反覆論證,興化市政府、市教育局作出重大決策,將在昭陽中學原址上擴建後形成的新校區,作為整合城區三校而成的興化市第一中學的校區。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相傳元末明初,興化四聖觀的道長全真羽士柴元皋(默庵)在古城內西南隅的西隈盪仙逝而去。從明朝起,西隈盪就改名為升仙盪,臨水一帶社區便命名為升仙里。山以仙名,水以龍靈,明清以來,這裡名士雲集,薈萃有一處處人文勝跡,成長起一代代俊彥奇才。

如今,一所嶄新的現代化的高級中學——興化市第一中學正在興化市政府、市教育局各級領導的關懷和關注下從這裡迅速崛起。

新建的興化市第一中學,由位於城區的原昭陽中學、城北中學、魯迅中學三校高中部最佳化整合而成。學校選址於原昭陽中學、文林國小以及由此東擴北拓而成的新校區,西鄰豐收路交通便捷之道,東接儒學街人文薈萃之所。豐收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通以來,一直是興化貫通南北、連通外界的主要通道。儒學古街,得名於北宋范仲淹的《儒學碑記》,始建於宋,形成於明,興盛於清。這裡不但擁有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蹟、人文景觀,包括古宅第、古祠堂、古牌坊、古園林和若干古樹名木,而且保存著“宰相府”、“進士第”等一批建築群,有著十分豐富的人文資源。古城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在第一中學這一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之地,巧妙融會在一起。

讓我們來追溯一下第一中學的辦學淵源。

興化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十分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相關內容

文化的發展基於教育。教育是一棵大樹,文壇大師也好,學界巨擘也好,都是這棵樹上結出來的果實。興化教育源遠流長,從范仲淹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知興化縣事,出於“國家之憂患,莫大於缺乏人才”的思考,親自創建興化有史以來第一所官辦學校“興化學宮”開始,昭陽學風盛熾,人文薈萃,代有才人,歷史上出現了星光燦爛的文化景觀。

到明清兩朝興化曾出現很多不同名稱的書院。或為官辦,或為民辦,設師授徒,成為科舉制度下不可或缺的教育場所。

明朝中期,邑民在紀念曾任嘉靖縣令胡順華的胡公祠內(今第一中學內)創辦文明書院。該書院一直延續至清朝末期,因清廷推行新政而停辦。

清時興化最具規模的官辦書院為昭陽書院和文正書院。

昭陽書院,建於清初。然自建立以來,書院徒有其名,甚至很長時間居無定所。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縣李希舜借拱極台辦成昭陽書院。到了道光年間,由於頻年水災,海子池漲,兩岸崩坍,昭陽書院漸於廢止,原先的書院改為景賢祠。

1899年,興化地方人士以海子池東南岸放生庵和柳園處復立昭陽書院。1903年,邑人成占春等以原昭陽書院為基礎,創辦了城區第一所初等國小堂,定名昭陽國小堂(即今實驗國小)。

1908年,在女塾的基礎上,興化創辦高等女子學堂於儒學街文林橋南側。1927年,該校同時招收男女學生入學,更名為文林國小。後來,學校遷移到升仙盪北側陳家樓子(現興化市第一中學內)。

1947年春,離開興化十年之久的冷欣先生返回家鄉,安葬其亡母林氏夫人於祖塋墓地。冷欣,字容庵,黃埔軍校第一期出身,官拜陸軍中將,曾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等職。冷欣幼年喪父,家道衰落,兄弟數人,賴母親林氏撫育培養,因而他對母親極為孝順。祭奠之餘,他了解到當時的興化,雖有八十多萬人口,但由於抗日兵燹影響,經濟元氣大喪,文化教育落後,全城只有一所規模不大的縣立初級中學(即江蘇省興化中學前身),許多國小畢業生升學困難,與素以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著稱的興化極不相稱,且嚴重影響著興化未來的發展。乃提出願在家鄉辦一所“念劬中學”以感念母恩,造福桑梓。“劬”,取《詩經·國風·邶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之意。

經過一番積極的準備,興化的“私立念劬中學”在南城內大街西側,原“吳家祠堂”內(今第一中學內)開學了。冷欣為校長,趙石凡負責學校的具體工作,教務是王益斌,庶務是李濟和。後又聘請西南聯大畢業的鈕鈞義擔任教導主任,並聘任一批熱忱於教育事業且有一技之長、務實負責的人充任教員。

念劬中學除有國中部以外,還設立了“高中預備班”,實際上就是高一、高二班。這是興化歷史上第一所以“中學”命名的學校,也是興化歷史上較早開辦高中部的學校,在興化教育史上寫下了極為重要的一筆。

1949年,念劬中學停辦,部分校舍後來劃給文林國小。

1951年,興化以東嶽廟為址,籌辦師資速成班,1952年初開學,半年結業。1952年9月,經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將師資速成班改成興化縣初級師範學校。校長由縣文教科長李雲清兼任,盛士修擔任教導主任。1953年建新校舍(今第一中學內)。該校初設初級班1個,師資速成班5個,為興化培訓了一批教師和行政幹部。1954年,該校停辦,併入高郵師範,校舍後來劃入昭陽中學

1956年,在昭陽國小(今實驗國小)東半部,成立了昭陽初級中學;1957年8月,遷校區於北城門口處(後曾用作養老院);1959年初,又將校區遷至升仙盪北側(現興化市第一中學內);文革期間,更名為紅衛中學,同時增設高中部;1980年,校名變更為昭陽中學。五十多年來,學校走過了一段艱難創業、奮馬揚蹄和快速發展的歷程。幾代昭中人兢兢業業,為社會培養了以為代表的數萬名高、國中畢業生,書寫了興化教育的瑰麗篇章。他們中的楊毅、金航、呂銘、劉為東等人,如今已成為知名的專家學者、政界人士。

1964年,在自然質樸的烏巾盪湖畔,興化縣職業中學成立;1968年更名為興化縣魯迅中學;2000年更名為興化市魯迅高級中學。她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帶著水鄉河盪特有的泥土香味和蘆花的清淡氣息。辦學幾十年來,受良好教育氛圍薰陶,許多學子在這一興化文科搖籃中茁壯成長,形成了以畢飛宇、龐余亮、金倜、劉仁前、顧堅、房乾森等為代表的作家群,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1976年,興化城北中學創建於風光秀麗的海池河畔。多年來,學校不斷改善辦學環境,全力提升辦學質量,辦學績效明顯,辦學社會效率高,每年均為家鄉培養一批身心健康發展全面素質高的建設者。從這片熱土上飛出去的以顧銘、戴彤、瞿宏貴等為代表的學子們,正活躍在中外不同的崗位上,為母校、為家鄉爭取更大的榮譽更多的光榮。

2007年6月,經過深思熟慮,反覆論證,興化市政府、市教育局作出重大決策,將在昭陽中學原址上擴建後形成的新校區,作為整合城區三校而成的興化市第一中學的校區。

一所嶄新而又有著豐厚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傳承的學校從此展現在興化城區的中心地帶。她的出現,必將為興化的教育界開拓一片蔚藍的艷陽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