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書十

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 (3)《日知錄》:書名,三十二卷,顧炎武撰。 作者簡介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號亭林,江蘇崑山人。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與人書十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顧炎武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嘗謂今人篡輯之書(1),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粗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銼碎散(2),不存於後,豈不兩失之乎?承詢《日知錄》又成幾卷(3),蓋期之以廢銅,而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覆尋究。僅得十餘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4)。

作品注釋

(1)纂輯:撰寫編輯。
(2)舂:搗碎。銼(cuò)折斷。
(3)《日知錄》:書名,三十二卷,顧炎武撰。
(4)庶幾:表示實現某種希望之詞。

作品賞析

一種是買舊錢充鑄,依傍古人,模擬剽竊,不但寫不出好作品,而且也損害了古人的“傳世之寶”。顧炎武在幾百年前能提出這個問題,是非常可貴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古代的文藝作品不是源而是流。繼承和借鑑古代的優秀文學藝術遺產,決不可替代作者自己的創造。“采銅鑄錢”,才能創造金光閃閃的新錢,“買舊錢充鑄”是最沒有出息的。

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號亭林,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和詩人。早年參加“復社”,反對宦官專權。清兵南下,他參加了崑山、嘉定人民的抗清鬥爭。失敗後,繼續奔走於長江南北,大河上下,進行隱蔽的抗清活動。在學術上,他提倡經世致用之學,治學以徵實為本;強調文學的社會教育作用,反對模擬剽竊、依傍古人,要求作家發揮獨創性。重要著作有《亭林詩文集》、《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