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他從自己的切身經歷出發,告訴青年朋友怎么才能避免“外在的黑暗轉化成內心的黑暗”,怎么才能面對黑暗,卻喚醒內心的光明,永遠活出生命的詩意與尊嚴。生命中有許多順應我們生命本性的東西,能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無窮樂趣,當你“以嬰兒的眼睛去發現”這個世界,擁有“黎明的感覺”時,學習探索的樂趣可以使人進入一種忘懷的境界,甚至可以超越生命。我們需要開創一個大的生命境界。
他還告訴我們,在這個不僅完美的世界中,在這個處處充滿物慾誘惑卻讓人精神委頓的現實世界中,青年應該有怎樣的擔當。今天的中國不能沒有夢,而青年人又應該從那裡開始出發?青春是美麗的,大學猶如我們人生的盛夏,在大學裡,我們要收穫三樣東西――知識、友誼、愛情。在大學期間要打好專業知識的底子,更要打好精神世界的底色。我們要對社會、歷史、民族有所承擔,也需要對自我的生命有所承擔,要擔此重任,我們必須在“苦痛的沉默”中“沉潛十年”,讓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境界去應對複雜的現實和人生。他相信這個時代的青年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作者簡介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其著作和文章從80年代至今,在幾代青年朋友中都有很大的影響。1939年1月30日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漢族。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後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1960—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衛生學校、地區師範學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後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02年退休後繼續與青年朋友以各種方式交流對話,為成長中的學子們打開廣闊的精神空間。
錢理群先生一直致力於傳承北大真精神,深情地關注民族與人民的命運,積極開發現代中國優秀的精神思想資源,以自體生命與學術一體化的追求,回應大時代對於中國知識界的呼喚。在北京大學學生評出的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中,他名列首位。
編輯推薦
在一個精神上出現集體鬱悶與無聊的時代,教育上正統的話語早已不過是一種訓練有素的集體搪塞,久而久之假作真時真亦假,大眾已經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興趣,一味跟著市場化的潮流,急功近利,在高度物質化的軌道上一路狂奔,直到精神委頓。
而青春的本性卻容不下這犬儒與萎靡,青年人總會在困惑中追問,對此我們的學者精英似乎有點集體失語,讓人感覺只剩下一個人在戰鬥,他就是被稱為北大的一面旗幟的錢理群先生——數年來堅持與青年學子保持最密切的聯繫,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從一個論壇到另一個論壇,一次次充滿激情的演講,深深地打動著無數顆年輕的心。他還長期以通信的方式,和青年朋友一起探討他們所面臨種種社會問題,解惑答疑,用自己的生命去體會和言說他所敢於直面的世界,他對青年真誠、平等、尊重的親切態度,他敏銳的思想、澎湃的激情以及對理想的堅守,影響感染著無數的青年。
這是一個不斷求知探索的學者在與我們共同思考,這是一個歷經生活磨礪的智者在與我們真誠對話,就讓他帶著體溫的思想溫暖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我常常想,一個人最合理的生存狀態應該是什麼樣的?我想用兩句話來形容,就是“腳踏大地,仰望星空”。作為人來說,尤其作為一個大學生來說,要使我們獲得健全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這兩條:一是如何腳踏大地,如何和我們生存的這塊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保持密切聯繫;另一個就是如何仰望星空,有一種超越於物質現實生活的精神的追求。
——錢理群
專業書評
現在就要企圖全面地臧否一下錢理群,似乎為時過早。因為他不是那種從南坡爬上山頂就從北坡坐纜車下去的人,他是上了山頂就不打算下去,要在山頂搭台唱戲的人。儘管也不排除這種可能,即他最好的戲已經在登頂的過程中唱過了,但在山頂上將要演出的戲絕對不會令人失望,則是基本沒人懷疑的。
——孔慶東
一個讀書人而沒有見識過錢理群講課的魅力,不能不說是個遺憾。一位學生的生動描述也許可以多少補償一點這種缺憾。
——摩羅
錢理群的選修課在北大出名地受歡迎。限定中文系的課,外系的學生會來旁聽;限定研究生的課,本科生也會來搶位子;原定小教室的不得不轉移到大教室,因為人多,有時一學期要換幾次教室。39歲考入北大做‘老童生’研究生時的導師王瑤先生說,錢理群的課比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許多老先生講得好。
——鄭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部主任)
我以為錢理群的話語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真誠,其優點與缺點都可以包含在這個詞裡面。因為真誠,所以在一切場合幾乎都毫無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性情:喜怒哀樂,任情而發;放言無忌,率性而談。——我覺得錢理群那種不唯風不唯上的話語方式,倒是值得我們今天學術文化界的廣大人士好好學習的。
——高俊林(讀者)
我在北大的10年,通過聽北大張岱年、季羨林、吳小如、錢理群、陳平原、厲以寧、孫玉石等名教授的課程或學術講座,使我慢慢摸索出治學的一些路徑。其中錢理群教授與陳平原教授對我治學影響尤深。他們兩位不愧為中國當代學術界的巨擘,我也常常為他們的學術成就嘆為觀止,甚至感到有一種可望不可即的困惑。但我在聽他們的課程與閱讀他們的著作中,發現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欣賞他們,主要是欣賞他們從事學問的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獨立的人格,敏銳的學術眼光以及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情懷。從他們身上,我漸漸讀懂了北大,正如錢教授對北大精神概括為八個字: “獨立、自由、批判、創造”——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意識、創造的激情。
——北大學生
凡閱讀他的作品和聆聽過他講演的人,大概都能被錢理群的笑聲所感染。在他討論“困境”的同時,他幾乎就已指出新路了。他的“掙扎”有魯迅式的絕望、悲愴的一面,但“掙扎”的另一面又是他“自我生命的深化、升華,以至新生”。似乎“困境”和“掙扎”本身就是一種新生的動力。
——青年讀者
印象中,在國內學者中,余世存先生是少有的能對80後一代給予肯定和抱有期望的人。而更年老的錢理群先生,同樣對年輕一代予以熱心關注和寬容對待,無論是之於余世存先生那代人,還是之於當下的我們80後一代。讀來讓晚輩心潮澎湃,卻也誠惶誠恐!
——一位80後
圖書目錄
上編 演講詞十六篇
1.漫說大學之大
2.尋找失去的“大學精神”
3.當今之中國青年和時代精神--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思考
4.如何看待“80年後”這一代?
5.我們為何讀書?如何讀書?
6.“我們”中的“我”,“我”中的“我們”
7.“我們”是誰?
8.我們需要農村,農村需要我們——中國知識分子“到農村去”運動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
9.認識我們腳下的土地
10.我的兩個提醒
11.承擔,獨立,自由,創造——談談“民國那些人”
12.巴金和他們那一代人
13.王瑤先生以及我們那代人所受的教育
14.作為人之子與人之父的魯迅
15.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
16.關於“魯迅的演講”的演講
下編 書信五十通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