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人

民國那些人

以獨立的判斷和詩一般低徊的筆觸,喚醒一段正在消逝的歷史,讓已經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曾經有那樣一個時代,曾經有那樣一批人物。他們那相樣地想著,那樣地活著。他們離我們今天並不遙遠,但他們守護、在意、體現的精神、傳統、風骨,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基本信息

書籤

作品簡介

作者:徐百柯 著

叢書名: 民國那些人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9787802114876

出版時間

2007-7-1

版次:1

頁數:270

字數:220000

內容提要

作品內容

讀著他們,我們感覺到恍若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民國時期的那批學人,有著與今天的學人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

書中人物刻畫

他們的個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內里全不失風骨、風趣或風雅,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總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作者簡介

學習歷程

徐百柯,1978年生於四川成都。1996年至200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

工作歷程

畢業後供職於中國青年報社。目前任《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編輯、記者。2004年6月《冰點周刊》創刊,人物版設“鉤沉”專欄,徐百柯主筆兩載,“鉤沉”被評為年度《冰點周刊》最佳欄目。其間文字在此結集成書。

推薦理由

最佳專欄

本書為中國《中國青年報· 冰點周刊》最佳專欄--“鉤沉”結集,其專欄主筆徐百柯從故紙堆里或人們的記憶中,鉤起79個人物。這些人物有些是我們些許熟識的,還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寫,恐怕將會被時間或時代徹底湮沒與忘記。

書中人物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故去的名校校長,鐵肩辣手的報人,學術報國的知識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國的外交家、金融界的大亨、馬上賦詩的將軍……你可以看到那些熟識的名字:梅汝璈、顧維鈞、梅貽琦、張季鸞、盧作孚、陳望道,你也可以憶起那些或許淡忘的名字:蔣南翔、胡政之、劉文典、楊蔭榆、陳西瀅、蔣百里……圍繞著他們的一幕幕鮮為人知的傳奇軼事,通過本書在歷史零散與完整的記憶中生動再現。他們曾經的理想,他們的面容和言行,他們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復

目錄

在輝煌的餘光下

李濟:中國考古學之父

李賦寧:說不盡的英語

馮友蘭:兩束雄文,一抹背影

趙元任:多“好玩兒”的語言

梅汝璈:孤寂大法官

顧維鈞:民國第一外交家

葉企孫:大師的大師

吳大猷:孔子式的物理學家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何廉:經濟學一葉

譚其驤:繞不過的“悠悠長水”

陶孟和:把“社會”變成“學”

蔣廷黻:蔣廷黻的那股“勁兒”

盧作孚:一個傳奇大亨

守護氣節的身影

鄧廣銘:逝去的學風

雷海宗:歷史的碎片

潘光旦:教育的懺悔

吳組緗:尊重自己的尺度

徐中舒:從不說假話

傅鷹:被毛澤東“欽點”的教授

容庚:寧跳珠江,不批孔子

蔣天樞:師道的重量

楊廷寶:建築為了什麼

趙紫宸:工楷寫耶穌

蔡公時:民國第一位抗日烈士

蔣百里:亦武亦儒真豪傑

一校之長,今安在

周詒春:被遺忘的清華老校長

梅貽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蔣南翔:兩種傳統之間

蔣夢麟:北大“功狗”

……

前輩已逝,不可追

5 真名士自風流

6 背影漸遠,猶低徊

林 庚:喧鬧時代里的隱退者(張偉)

媒體評論

文學評論

《民國那些人》為《中國青年報· 冰點周刊》最佳專欄——“鉤沉”結集

當時的獲獎詞如下:

一個出色的專欄,最難得的品質在於“吾道一以貫之”。徐百柯的“鉤沉”專欄就符合這種品質。從《冰點周刊》創刊之日起,他獨自承包了這個專欄,從歷史記憶深處,為今天的人們鉤出一個個已被遺忘的人物和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媒體評論

“鉤沉”專欄的出色之處在於:它是史與詩、學與識、才與情、舊與新的融會貫通。它像一壺陳年佳釀,越品越有滋味。“鉤沉”絮絮叨叨、呢呢喃喃、沒完沒了,其實在向讀者敘述一個主題:讀著他們,我們感到恍若隔世;撫摸歷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

將這些過往人物,端上今天的報面,首先要有一個充足的新聞由頭,才能將歷史和現實嫁接起來,徐百柯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總是從今天相關的人物或場景切入,從而“激活”一段陳年往事。

百姓評論

百柯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從故紙堆中扒拉了近80個人出來,講他們的逸事,也講他們的風骨。民國的那些人呵,真是可愛至極。時代造就他們,那股冷熱交替的亂世火焰,將他們打磨得珠圓玉潤。繁華總不能長久,所以不必顯得光彩奪目。大凡能起敬意的,都是樸素無華的人和事。人世最美的風景,總不刻意存在,不注意便會錯過。你可還記得蔡公時那守護氣節的身影,你可還記得馬寅初的音容笑貌,你可還記得方大曾那已消失的傳奇,你可還記得陳西瀅的傲慢與偏見?在心中輕點,卻滴到了深處。文/隱躍如

寫作歷程

為了這本書史料的真實性,作者尋訪了許多民國文人的晚輩,學生和在世的朋友。在他們眼中的長輩,不但可敬,更為可親。為了能寫人所未寫,敘人所未知,作者的筆常常觸及名人光環之下的一些瑣事,逸事。淡墨寫功業,濃墨寫性情。使這些漸行漸遠的名字和讀者們有了溝通的語言。一個個人物,一段段往事,勾勒出一個時代的背影,讀人又如讀史,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發展,輕鬆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文/畫裡真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