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建設北洋水師初期,主要通過中國海關總司英國人赫德向英國阿姆斯特朗購艦。最先購入的是作近岸防禦的小噸位炮艇,稱作“蚊子船”。後來購入兩艘可作遠洋作戰的超勇號及揚威號快速巡洋艦。不過在購買超勇及揚威時,李鴻章對赫德及阿姆斯特朗感到不滿意。於是在訂購更大型的鐵甲艦時,改為向德國伏爾鏗船廠購買,所建二艦即定遠及鎮遠。及後李鴻章以尚余之款項,再向伏爾鏗購置一巡洋艦,即為濟遠。中法戰爭後福建水師被殲,李鴻章得到批准再向外購買巡洋艦四艘。最初屬意由伏爾鏗按濟遠再造四艦。不過此時清政府朝野中對濟遠傳出各種非議。相對於英國,德國當時仍屬海軍建設後起之輩,濟遠的型式為“穹甲巡洋艦”,本來是英國海軍的新式設計。而濟遠為伏爾鏗首次製造此類戰艦,。經過一輪的爭議後,最後決定四艘巡洋艦建造契約分別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及德國伏爾鏗各得其二。德國伏爾鏗改為建造兩艘裝甲巡洋艦,即經遠及來遠。而由英國建造的二艘仍為穹甲巡洋艦,即致遠及靖遠。致遠及靖遠及分別於1886年9月及12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北洋水師派出軍官及水兵,到英國船廠所在紐卡素對艦隻測試,然後連同在德國完工的經遠及來遠,於當年9月中一同開回中國。途中由英人總教習琅威理為統領,致遠管帶為鄧世昌,靖遠管帶為葉祖珪。各艦於12月抵達廈門,正式加入北洋水師。
設計特點
致遠號採用較為常見的單煙囪雙桅
桿設計,艦長76.2米,吃水最深4.57米,艦首裝備一門雙聯裝、艦尾一門單裝210毫米(8.3英寸)克虜伯艦炮,均帶炮盾;艦舯部靠前方兩側各有一門150毫米(5.9英寸)艦炮,帶炮盾;艦首和舷側各四門57毫米(2.2英寸)艦炮。此外,還裝備有18英寸(457毫米)魚雷發射管四具和機關炮10門;動力為2座蒸汽機,4座燃煤鍋爐,雙軸推進,增壓最大馬力7,600匹,航速18.5節,最大載煤量520噸、續航力6000海里/10節。裝甲為拱形“穹甲”,裝置於船身中間,中部位於水線以上,兩側向下傾斜至水線以下。水線帶不設裝甲,只以煤櫃防禦。穹甲厚50.8~101毫米,司令塔裝甲100毫米,炮盾裝甲50毫米。參戰甲午
參戰歷程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
鄧世昌指揮致遠號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號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沉船疑點
有關致遠艦沉沒的原因一直認為是被魚雷擊沉,
實際上當時中日雙方參戰艦艇中除了北洋海軍“福龍”號頭等出海魚雷艇為攻擊日本聯合艦隊西京丸巡洋代艦發射過3枚魚雷,但因當時魚雷性能太差,均沒有命中外(一枚擦西京丸左舷而過,一枚擦西京丸右舷而過,最後一枚打得很正,但因原廠對魚雷定深過深,結果從西京丸底穿過),均沒有發射過魚雷。致遠艦沉沒的原因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致遠艦被一枚日艦的大口徑炮彈擊中舷側魚雷艙,使存放在裡面的“黑頭”魚雷(德國磷銅魚雷)殉爆,導致致遠艦沉沒。第二種觀點認為致遠艦水線處被日軍大口徑炮彈擊穿,鍋爐被擊中,導致鍋爐爆炸使致遠沉沒。世人評價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
清末著名文人高邕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光緒帝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訓練艦為世昌號國防動員艦,以示紀念。數據編制
基本數據
基本數據 | |
---|---|
排水量 | 2300噸 |
艦長 | 76.2米 |
舷寬 | 11.58米 |
吃水 | 4.57米 |
航速 | 18.5節 |
編制人數 | 204-280人 |
續航力 | 6000海里/10節 |
動力系統 | 2座臥式3缸往復蒸汽機,4座高式燃煤鍋爐 |
動力 | 雙軸推進航試時測得功率為6892馬力 採用強壓通風時可以達到7500馬力 |
艦載武裝 | |
---|---|
主炮 | 兩門210mm克虜伯(Krupp)後膛主炮(艦首雙聯裝,艦尾單裝,在半封閉式炮塔中) |
副炮 | 兩門6英寸(152.4mm)阿姆斯特朗後膛副炮 |
—— | 八門57mm哈奇開斯(Hotchkiss)速射炮 |
—— | 兩門47mm哈奇開斯速射炮 |
—— | 六門37mm哈奇開斯機關炮 |
—— | 六門0.45英寸(11.43mm)6管輪轉式格林機炮(回國後拆除艦首2門,餘四門) |
魚雷 | 四聯裝18英寸(457.2mm)魚雷發射管 |
武官編制
職位 | 姓名 | 備註 |
---|---|---|
管帶(艦長) | 鄧世昌 | 北洋水師中軍中營副將,馬尾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 |
幫帶(大副) | 陳金揆 | 留美幼童、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
駕駛(二副) | 周展階 | —— |
魚雷大副 | 薛振聲 | 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
魚雷二副 | 黃乃謨 | 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
魚雷三副 | 楊澄海 | 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
槍炮二副 | 費乃謨 | —— |
管輪顧問 | 普菲士 (Purvis) | 英國聘任,輪機工程師 |
船械三副 | 譚英傑 | 天津水師學堂畢業 |
船械三副 | 鄭綸 | 天津水師學堂畢業,唯一獲救軍官,後官至民國海軍中將 |
總管輪(輪機長) | 劉應霖 | 福州船政學堂畢業 |
大管輪(副輪機長) | 鄭文恆 | 福州船政學堂畢業,死後予雲騎尉世職 |
槍炮教習 | 沈維雍 | —— |
沉船打撈
1938年至1939年,日本曾組織人力對四艘沉艦進
行過打撈和拆卸,使這些艦隻遭到嚴重破壞,沉艦甲板以上的東西所剩無幾。而且甲板以下大部分淤在泥沙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教育後人,慰藉英靈,國家有關部門曾先後三次試圖打撈“致遠”艦,但都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而沒有實現。1960年、1964年海軍初步測得的“致遠”艦位置。1988年,遼寧省文化廳籌集了資金,來到大鹿島,在進行探摸時,一名潛水員不幸遇難,打撈擱淺。1997年4月30日至8月29日,除調研之外,在遼寧東港市的大鹿島海域,儀器探測海域33.36平方公里,彩色聲納掃描22平方公里,潛水探摸31次,從26個概位中探摸辨析,最終在大鹿島西南海域確定了沉睡海底一百多年的致遠號等四艘甲午沉艦的確切位置。1997年5月2日,打撈船在致遠號沉沒附近的海域,揭開了探摸和打撈“致遠”艦的序幕。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探摸,這四艘沉艦的位置一直沒有確定下來。1997年7月1日搜尋隊離開大鹿島,開始了大範圍的社會調查,先後去了大連、北京、天津、杭州、丹東等地。
2013年11月、2014年4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該海域進行水下考古調查,重點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東溝海戰沉沒戰艦。2014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由於對其具體身份尚不十分明確,故將其暫命名為“丹東一號”。2015年8月開始,國家文物局對“丹東一號”進行了重點的調查和打撈,一大批文物陸續出水。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丹東一號”水下考古隊已經打撈起100多件文物,其中,炮彈、炮管、彈頭等各種武器彈藥陸續出水。
繼2014年確定該沉船為甲午海戰沉沒戰艦後,2015年9月末,一組帶有不明顯“致遠”的繁體字樣瓷器碎片的出水,為證明致遠艦提供了直接證據。水下測繪圖顯示,致遠艦體絕大部分深埋於沙下,探明長度從桅桿至艉部約50米,寬約9米至10米,船體外殼為鐵板構造。鐵板以鉚釘連線,兩側舷邊多因崩塌而平攤沙層中。船體外輪廓形態尚可,但船艙受戰火及其他因素影響受損較大。抽沙後,填土中多見碎木板、彎曲移位的鐵板,並有多處火燒跡象,這些均與史料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