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在所有劍齒貓科動物中最著名的就是生活在北美洲的“致命刃齒虎”(Similodonfatalis),這個可怕致命刃齒虎頭骨化石
名字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其模樣:呈馬刀狀的劍齒超過12厘米長,上下頜開合角度超過90度,甚至有人認為可達120度,但其有效角度大概是60度,和豹亞科無異。
形態特徵
它們的身軀結實有力,稍有解剖學知識的人都會為那強勁的頸椎、肩胛和前肢骨所震撼,顯然它們活著的時候是肌肉發達的力量型選手,比獅虎強壯得多。實際上,它們更接近熊的鈍重體態,骨骼粗大,前腿比後腿長,尾巴很短。因此,雖然致命劍齒虎的個體大小和獅子接近——平均體長2米、肩高1~1.2米,過去的研究認為其體重可以達到普通雄獅的1.5倍甚至2倍,也就是270~360公斤。但其實據最新研究顯示,它的正常體重在170公斤到280公斤之間,並不比獅、虎笨重。不過,比起它們的南美兄弟“混亂刃齒虎”(學名:Smilodonpopulator,又名一般劍齒虎、毀滅刃齒虎),它們只能算中等個頭。毀滅刃齒虎體型最大與最大型洞獅相仿,頭骨長度則超過最大型洞獅。致命刃齒虎雖然身為大型貓科動物,可在美洲擬獅和短面熊面前還算是弱者,頂級掠食者的生態地位與其群居有相當大的關係。基於其生活的溫帶草原環境,因而它也可能具有與鬣狗相似的體色,毛皮淺褐色,並帶有深色斑紋。
生活習性
過去人們認為刃齒虎和其他長有劍齒的食肉動物都是將劍齒深深地刺入獵物體內,讓其流血而死,但後來人們發現這些細長的劍齒並不像看上去那樣強大,而是十分脆弱,特別是側面受力時很容易斷裂,所以只能用於最後關頭的割喉必殺技。甚至有人認為,劍齒不過是起恐嚇作用的“神經刀”,它們是不勞而獲的食腐動物。當然,這種看法未免有些片面,畢竟沒有哪一種大型食肉動物是絕對的食腐動物。而且在強者如林的更新世北美,總是食腐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不過,為了保護自己的犬齒,刃齒虎的性情可能不如豹亞科那樣兇猛。
之前的研究曾認為短尾粗壯的刃齒虎的動作非常緩慢,但其實並非如此。刃齒虎的腿骨比例明顯長於森林中生活的虎和美洲豹,僅略短於獅子,因而速度應該在前兩者之上。研究顯示比刃齒虎更為粗壯,腿更短,且用腳掌行走的棕熊都能以高達每小時56公里的速度奔跑,所以腿長、體重較輕、趾行性的刃齒虎的速度應該可以達到每小時58-60公里,奔跑能力並不亞於獅。不過,由於其較短的尾部,轉彎能力要比獅子遜色許多,因而刃齒虎群在捕獵時的分工比之獅群更為精細。致命刃齒虎的前後肢長度差異相對較小,可能像獅子一般適合短途追擊。而毀滅刃齒虎的前肢明顯長於後肢,所以可能像今天的鬣狗一樣,短時間加速能力略為遜色,但耐力較強。
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劍齒貓亞科動物,要比同樣大小的現代虎、獅具有更大的頭部,劍齒貓亞科的顏面部在比例上長於虎、豹,與獅極為相似。這是與它們在開闊平原追逐獵物密切相關的。
刃齒虎屬的上下頜開合角度超過90度,甚至有人認為可達120度,但其有效角度大概是60度,和豹亞科無異。正如前面所說,劍齒貓亞科巨大的劍齒,面臨的折斷的危險比現代豹亞科更大,不適合與獵物進行過多的激烈搏鬥,所以,攻擊行為必須格外準確而謹慎,以防折斷劍齒。
劍齒貓亞科擁有比豹亞科更長的脖子,長的、可屈曲的頸部可以更加精確的調整頭部,把頭扭到一個很“刁”的角度,從大型獵物的一個特定部位(很可能是咽喉)發動咬殺。
因此可以推測,刃齒虎屬很可能具有比現生豹亞科更靈活的脖子,和更發達的頭頸部協調能力。
是否群居
另外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是刃齒虎是否群居。過去很多人認為它們身體之強壯足以單槍匹馬搞定一頭成年公野牛(無論獅虎均做不到這一點),但近來的研究已經推翻了這種假設。照通常邏輯,獵食如此大的動物應該要依靠群體力量。前面說過鋸齒虎群體的化石已經發現,然而美洲劍齒虎尚沒有如此具說服力的群居生活證據。其中一個支持群體生活的理由是:拉布雷亞瀝青坑中出土的刃齒虎化石有很多帶有骨折等重傷後痊癒的痕跡,故而認為它們有可能受過群體成員的照顧。但這也不絕對,如果傷勢並非重得無法行動,它們可以在這段時間內充當腐食動物的角色,畢竟它們太強大了。因此,致命刃齒虎可能像今天的豺一樣組成較為緊密的家庭群體。
其他
現代發現的刃齒虎屬,有三種。生活在從上新世到更新世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別為:纖細刃齒虎,致命刃齒虎,一般刃齒虎。
纖細刃齒虎( Smilodon gracilis)屬於劍齒貓科動物中的刃齒虎一類:是最細小及最早的刃齒虎。它首先於250萬年前在美國出現,是巨頦虎的後代,北美的刀齒巨頦虎也是所有刃齒虎的祖先,纖細刃齒虎直至50萬年前滅絕。它們主要生活於美洲的東部地區,四肢比較纖細,後肢較長,肩高超過80厘米,體型和刀齒巨頦虎的歐亞亞種以及現代華南虎近似而大於其祖先——刀齒巨頦虎的北美亞種以及現代花豹、美洲虎。
200萬年前,巴拿馬地峽隆起,南北美大陸再次被連線起來,劍齒貓科動物也追逐著自己的獵物進入了南美洲。在 這裡它們很快取代了原有的霸主袋劍齒虎和泰坦鳥,成為當地的頂尖食肉獸——一般刃齒虎( Smilodon populator,又名毀滅刃齒虎、混亂刃齒虎)。由於南美同樣存在大量體形巨大的獵物——如各種奇形怪狀的南方有蹄類、大型地懶、雕齒獸和居維葉象,捕食者間的競爭又少,於是它們比北美的同族演化出了更龐大的體形,身長最大可達2.7米,是劍齒貓科動物中個體最大的成員,還擁有長達18~20厘米的劍齒。甚至有的破碎化石顯示,最大的“毀滅刃齒虎”個體肩高可達1.2米,體格強壯程度則為貓科帝王之首。其實情況也不完全如此,比如對重達5-8噸、身披厚甲且力大無窮的大地懶(一類地懶)它們就幾乎完全無能為力,BBC的編導們甚至在相關影片中設計了大地懶一掌擊斃刃齒虎首領的情節。由於其生態地位和生活環境都與非洲獅相似,故一般刃齒虎可能與非洲獅一樣擁有土黃色的皮毛。
(小註:曾經一般刃齒虎 S.populator被譯為“人民刃齒虎”,這是最早的翻譯者錯誤的把 populator譯成Popular所引發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