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唐天寶13年(公元754年)韓雲卿任玄宗的文學館學士,他在漫遊黃山後,曾寄詩於李白,說黃山是:“丹岩翠障都成畫,異草奇花儘是書。萬卷青緗何必讀,其君來此共吟趨。”這首詩當時就激起了詩人李白“一生好作名山游”的興趣,答謝了他一首《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⑴

韓眾騎白鹿,西往華山中⑵。

玉女千餘人,相隨在雲空。

見我傳秘決,精誠與天通。

何意到陵陽,游目送飛鴻⑶。

天子昔避狄,與君亦乘驄⑷。

擁兵五陵下⑸,長策遏胡戎⑹。

時泰解繡衣⑺,脫身若飛蓬。

鸞鳳翻羽翼⑻,啄粟坐樊籠⑼。

海鶴一笑之,思歸向遼東。

黃山過石柱,巘崿攢叢⑽。

因巢翠玉樹⑾,忽見浮丘公。

又引王子喬,吹笙舞松風⑿。

朗詠紫霞篇,請開蕊珠宮⒀。 

步綱繞碧落⒁,倚樹招青童⒂。

何日可攜手,遺形入無窮⒃。

作品注釋

⑴楊齊賢曰:陵陽山,在涇縣西南百里,乃竇子明釣得白龍放之之處。按地誌,陵陽山在池州府石壕縣之北、寧國府宣城縣之西,三峰連線,迤邐屈盤。天柱石,是其山之一峰也。洪焱祖《新安續志》:《新安廣錄》云:郡西北黃山有三十六峰,與宣池接境,岩岫秀麗可愛,仙翁釋子多隱其中。山有湯泉,色紅,可以澡淪。《一統志》:黃山,在寧國府太平縣南三十里,昔黃帝與浮丘仙人煉丹於此。山當宣、徽二郡界,有三十二峰、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八洞、八大岩。

⑵《神仙傳》:劉根,字君安,如華陰山中,見一人乘白鹿車,從者十餘人,左右玉女四人執采旄之節,皆年十五、六餘。再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曰:“爾聞有韓眾否?”答曰:“實聞有之。”神人曰:“我是也。”

嵇康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⑷《後漢書》:桓典拜侍御史,常乘驄馬,京師畏憚。

⑸五陵,謂獻陵、昭陵、乾陵、定陵、橋陵也。

⑹《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

⑺任昉詩:“時泰玉階平。”繡衣,御史之服。

⑻枚乘《七發》:“飛鳥聞之,翕翼而不能去。”呂延濟註:“翕,斂也。”

陶潛詩:“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謝靈運詩:“連嶂疊巘崿。”李善註:“巘崿,崖之別名。”

⑾《甘泉賦》:“翠玉樹之青蔥。”

⑿《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遇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⒀蕭士贇曰:《紫霞篇》即《黃庭內景經》也,經曰:上清紫霞虛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閒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變萬神,是為《黃庭》曰內篇。梁丘子註:“蕊珠,上清境宮闕名也。”

⒁《真誥》:“使經師授以方諸洞房步綱之道。”《真靈位業圖》:“柏成子高,湯時退耕,修步綱之道。”《度人經》:道言:“昔於始青天中碧落空歌。”注云:“始青天,乃東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滿,是雲碧落。”

⒂《真靈位業圖》:龔仲陽、幼陽兄弟二人,受道於青童君。

⒃《莊子》:廣成子曰:“余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