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可參天地

至誠可參天地

《至誠可參天地》,處於《中庸》,作者為孔伋所著作。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作品原文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1);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 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大地之化育(2);可 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3)。

作品注釋

(1)盡其性:充分發揮本性。

(2)贊:贊助。化育:化生和養育。

(3)參天地:與天地並列為三。參,並列。

作品譯文

只有天下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幫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作品讀解

真誠者只有首先對自己真誠,然後才能對全人類真誠。真誠可使自己立於與天地並列為三的不朽地位。它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作品出處

《至誠可參天地》選自《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作者簡介

孔伋 孔伋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生於東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終年八十二歲。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

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不詳其生卒年。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 述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