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至德二載甫自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至德二載,甫自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⑴
此道昔歸順⑵,西郊胡正繁⑶。
至今殘破膽,應有未招魂。
近侍歸京邑⑷,移官豈至尊⑸?
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⑹。
注釋譯文
【注釋】
⑴金光門:長安外郭城西面三門,中曰金光門。間道:偏僻小道。鳳翔:今陝西鳳翔縣,公元757年(至德二載),唐肅宗駐蹕於此。掾:古代對屬宮的統稱。此指華州司功參軍之職。
⑵歸順:指逃脫叛軍歸鳳翔,投奔肅宗。
⑶胡:指安史叛軍。
⑷近侍:指左拾遺,為侍從諫臣。
⑸移官:調動官職,指由左拾遺外放為華州司功參軍。
⑹千門:指宮殿,形容其建築宏偉,門戶很多。
【譯文】
當初從叛軍占領的長安逃出歸往行在的時候,走的就是這個門。
當時西郊駐紮的敵人很多,往來調動甚頻。
真是危險極了,直到現在想起來還覺得膽戰心驚。
那時更是嚇破了膽,至今彷佛還有未招回的魂。
自從擔任左拾遺這近侍之官,隨著鸞與回到京邑。
如今被放為外任之官,又哪裡是聖上的本心!
是因為我自己不爭氣,沒有才幹,而日漸衰老。
但我依舊不願離去,駐馬回望帝都的萬戶千門。
作品鑑賞
安史亂中,杜甫曾被叛軍捉住,押往長安。幾個月後,他從長安西門中的金光門混出城,逃往鳳翔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在長安收復後,他隨皇帝回京。後因上疏營救好友房管而得罪,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恰好又從金光門出城,作者撫今追昔,悲慨萬分,寫下此詩。
首聯扣題,從“悲往事”寫起,述說往日虎口逃歸時的險象。“胡正繁”有兩層含義:一是說當時安史叛軍勢大,朝廷岌岌可危;二是說西門外敵人多而往來頻繁,逃出真是太難,更能表現出詩人對朝廷的無限忠誠。
頷聯“至今”暗轉,進一步抒寫昔日逃歸時的危急情態,伸足前意而又暗轉下文,追昔而傷今,情致婉曲。章法上有金針暗度之效,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三之一評云:“題曰‘有悲往事’,而詩之下截並悲今事矣。妙在三、四句說往事,卻以‘至今’而言,下便可直接移掾矣。”指的正是這一點。
頸聯轉寫今悲,滿腔忠心卻遭外貶,本是皇帝刻薄寡恩,是皇帝自己疏遠他,可詩人卻偏說“移官豈至尊”,決無埋怨皇帝之意,故成為杜甫忠君的美談。元人趙汸《杜律趙注》卷上評云:“子美乃心王室,出於天性。故身陷賊中而奮不顧死,間道歸朝。及為侍從,雖遭讒被黜,而終不能忘君。”但若仔細體會,杜甫在這兩句中還是含有怨艾之情的,只不過是說得婉曲罷了。
尾聯在自傷自嘆中抒寫眷戀朝廷不忍遽去的情懷。感情複雜而深婉,真是“一句一轉,風神欲絕。實公生平出處之大節。自覺孤臣去國,徘徊四顱,淒愴動人”(吳瞻泰《杜詩提要》卷七)。對全詩之評價,清人黃生較為公允中肯:“前半具文見意。拔賊自歸,孤忠可錄;坐黨橫斥,臣不負君,君自負臣矣。後半移官京邑,但咎己之無才;遠去至尊,不勝情之瞻戀。立言忠厚,可觀可感。”(《杜詩說》卷十二)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