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黃荊根[臭黃荊根]

臭黃荊根[臭黃荊根]
臭黃荊根[臭黃荊根]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臭黃荊根 為馬鞭草科植物臭黃荊的根,植物形態詳臭黃荊子條。有治久痢,虛腫,痔瘡,脫肛,牙痛功效。

基本信息

藥理分歧

關於臭黃荊根的藥理療效,有兩種主要說法。

臭黃荊根·版本一

【草藥名】: 臭黃荊根

【內容介紹】:臭黃荊根 (《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黃荊的根,植物形態詳臭黃荊子條。

【採集】9~10月采。

【性味】①《分類草藥性》:性涼。②《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苦,無毒。

【功用主治】治久痢,虛腫,痔瘡,脫肛,牙痛。

①《分類草藥性》:清火,治牙痛。

②《四川中藥志》:除風濕,清邪熱。

治痢疾日久腫脹,痔瘡,脫肛,牙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燉肉。

【選方】①治紅白痢疾:臭黃荊根、紅斑鳩窩各一兩。煎水服。

②治虛腫:臭黃荊根四兩,小茴香根一兩。燉肉吃。

③治痔瘡:臭黃荊根、八月瓜根、黑丁香根(鮮)各一斤。切成片,燉豬大腸頭服。五天一劑,治癒為限。

臭黃荊根·版本二

【出處】出自《分類草藥性》

【拼音名】Chòu Huánɡ Jīnɡ Gēn

【英文名】Root of Privet-like Premna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黃荊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採收和儲藏:秋後採收,洗淨,切片曬乾。

藥材原形態——臭黃荊 藥材原形態——臭黃荊

【原形態】臭黃荊,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細弱,幼時有短柔毛 ,老時無毛。單葉對生;有短柄或近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8cm,寬1-3cm,基部楔形,全緣或中部有3-5鈍齒,先端急尖至尾狀尖,兩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紅色腺點。聚傘花序頂生,呈圓錐花序狀,被柔毛,長3.5-6cm,寬2-3cm;花萼杯狀,長約2mm,5淺裂,裂片長約1mm,圓形或三角形;花冠黃色,長3-5mm,兩面均被茸毛和黃色腺點,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寬,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長;子房無毛,上部有黃色腺點。核果倒卵球形,長2.5-5mm,寬2.5-4mm。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湖北、四川、貴州。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主痢疾;痔瘡;脫肛;牙痛;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附方】①治紅白痢疾:臭黃荊根、紅斑鳩窩各一兩。煎水服。②治虛腫:臭黃荊根四兩,小茴香根一兩。燉肉吃。③治痔瘡:臭黃荊根、八月瓜根、黑丁香根(鮮)各一斤。切成片,燉豬大腸頭服。五天一劑,治癒為限。(選方出《重慶草藥》)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清火,治牙痛。

2.《四川中藥志》:除風濕,清邪熱。治痢疾曰久腫脹,痔瘡,脫肛,牙痛。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