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原形態】近頭狀豆腐柴,灌木,高1-2m。枝條上具明顯的皮孔,嫩枝上有黃白色平展絨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4-1cm,有平展柔毛。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2.5-8.5c m,寬1.5-4.8m,邊緣除先端與基部外,多少有鋸齒,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截形或圓形,表面暗黃綠色,有柔毛及黃色腺點,背面有氈狀毛和腺點。聚傘花序在小枝頂端緊縮成頭狀,長0.6-2.5cm,寬1-3.5cm;花序梗圓柱形,長0.5-2cm;苞片小,線形或狹披針形,長0.5-1cm;花萼杯狀;花冠黃綠色或綠白色,4裂成二唇形,上唇全緣,下唇3裂,喉部密生:圈長柔毛;雄蕊4,稍伸出花冠外。核果暗黑色,卵形,長3-4mm,寬2-3mm。花、果期5-8月。
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條細弱,幼枝有短柔毛。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8厘米,寬1-3厘米,全緣或中部有3-5鈍齒,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兩面疏生有 毛,背面有紫紅色腺點;有短柄或近無柄。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被柔毛,長3.5-6厘米,寬2-3厘米,最下分枝長0.5-1厘米;花萼杯狀,長約2毫米,外面有毛和腺點,內面疏生腺點,頂端稍不規則5裂,裂片圓形或鈍三角形,長不逾1毫米;花冠黃色,長3-5毫米,兩面有茸毛和黃色腺點,頂端4裂略成二唇形,上唇1裂片寬,頂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中間1裂片較長;雄蕊4,2枚稍長;子房無毛,上部有黃色腺點;花柱長約4毫米。核果倒卵球形,長2.5-5毫米,寬2.5-4毫米,頂端有黃色腺點。花果期5-7月。
註:圖片來源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林中或林緣。
分布範圍
產四川、貴州、湖北及江西。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岷江流域。
主要價值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近頭狀豆腐柴的根和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emna subcapitata Rehd.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采葉鮮用或曬乾。秋後挖根,鮮用或切片曬乾。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主痢疾;癰腫瘡毒;瘰癧;痛經;疝氣;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本種提示
根、葉、種子入藥,能除風濕,清邪熱,治痢疾、痔瘡、脫肛、牙痛等症(《四川中藥志》)。
本種似豆腐柴P. microphylla Turcz.,但後者葉片較大,花序分枝較長,最下分枝長逾1厘米;花冠長約7毫米等性狀可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