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黃荊

臭黃荊

臭黃荊,灌木,高1-3米;多分枝,枝條細弱,幼枝有短柔毛。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8厘米,寬1-3厘米,全緣或中部有3-5鈍齒,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兩面疏生有毛,背面有紫紅色腺點;有短柄或近無柄。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被柔毛,長3.5-6厘米,寬2-3厘米,最下分枝長0.5-1厘米。產四川、貴州、湖北及江西。生於海拔500-1000米的山坡林中或林緣。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岷江流域。根、葉、種子入藥,能除風濕,清邪熱,治痢疾、痔瘡、脫肛、牙痛等症(《四川中藥志》)。

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

分布於江西、湖北、四川、貴州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緣。

生長習性

喜光,能耐半陰,好肥沃土壤,但亦耐乾旱、耐瘠薄和寒冷。萌櫱力強,耐修剪。

繁殖方法

繁殖用播種、扦插、分株均可。

形態特徵

臭黃荊臭黃荊
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細弱,幼時有短柔毛,老時無毛。單葉對生;有短柄或近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8cm,寬1-3cm,基部楔形,全緣或中部有3-5鈍齒,先端急尖至尾狀尖,兩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紅色腺點。聚傘花序頂生,呈圓錐花序狀,被柔毛,長3.5-6cm,寬2-3cm;花萼杯狀,長約2mm,5淺裂,裂片長約1mm,圓形或三角形;花冠黃色,長3-5mm,兩面均被茸毛和黃色腺點,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寬,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長;子房無毛,上部有黃色腺點。核果倒卵球形,長2.5-5mm,寬2.5-4mm。花、果期5-7月。

功能主治

根:清熱利濕,解毒。用於痢疾瘧疾,風熱頭痛,腎炎水腫,痔瘡,脫肛。
葉:解毒消腫。外用治瘡瘍腫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