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椿樹

臭椿樹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屬植物,喬木。喜光,能適應廣泛氣候條件,耐-30 ℃低溫;耐乾旱貧瘠,適應微酸性、中性和弱鹼性土壤,在多種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長;具有良好的抗污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 圖片來自中國植物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可達20餘米,樹皮平滑而有直紋;嫩枝有髓,幼時被黃色或黃褐色柔毛,後脫落。葉為奇數羽狀複葉,長40-60厘米,葉柄長7-13厘米,有小葉13-27;小葉對生或近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長7-13厘米,寬2.5-4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偏斜,截形或稍圓,兩側各具1或2個粗鋸齒,齒背有腺體1個,葉面深綠色,背面灰綠色,柔碎後具臭味。圓錐花序長10-30厘米;花淡綠色,花梗長1-2.5毫米;萼片5,覆瓦狀排列,裂片長0.5-1毫米;花瓣5,長2-2.5毫米,基部兩側被硬粗毛;雄蕊10,花絲基部密被硬粗毛,雄花中的花絲長於花瓣,雌花中的花絲短於花瓣;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心皮5,花柱粘合,柱頭5裂。翅果長橢圓形,長3-4.5厘米,寬1-1.2厘米;種子位於翅的中間,扁圓形。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喜光,不耐陰。適應性強,除黏土外,各種土壤和中性、酸性及鹼性土都能生長,適生於深厚、肥沃、濕潤的沙質土壤。耐寒,耐旱,不耐水濕,長期積水會爛根死亡。深根性。對煙塵與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病蟲害較少。

分布範圍

我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和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世界各地廣為栽培。

主要價值

臭椿樹幹通直高大,樹冠圓整如半球狀,頗為壯觀。葉大蔭濃,秋季紅果滿樹,雖葉及開花時有微臭但並不嚴重,故仍是一種很好的觀賞樹和庭蔭樹。在印度、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等國常作行道樹用,頗受讚賞而稱為天堂樹。中國用作行道樹的則不多見,但在北京民居四合院中則多見。因它具有較強的抗煙能力,所以是工礦區綠化的良好樹種。又因它適應性強、萌蘗力強,故為山地造林的先鋒樹種,也是鹽鹼地的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用樹種。

本種在石灰岩地區生長良好,可作石灰岩地區的造林樹種,也可作園林風景樹和行道樹。木材黃白色,可製作農具車輛等;葉可飼椿蠶(天蠶);樹皮、根皮、果實均可入藥,有清熱利濕、收斂止痢等效;種子含油35%。本種在北美、歐、亞洲不少城市自行繁殖,成為“雜草樹”。

繁殖方法

一般用播種繁殖。當翅國成熟時連小枝一起剪下,曬乾去雜後乾藏,發芽力可保持2年。播前用40℃溫水浸種一晝夜,可提前5~6天發芽。播種量每畝5~8kg,條播行距25~40cm,覆土1~1.5cm,發芽率可達85%。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9~15℃,一般在三月上旬至四月下旬進行播種。一年生苗高達60~100cm,地際直徑0.5~1.5cm。此外,還可用分蘗及根插繁殖。作為行道樹用的大苗,要求主幹通直而分枝點高。一般可在育苗的第二年春進行平茬,以後要及時摘除側芽,使主幹不斷延伸,到達定乾高度後再讓發側枝養成樹冠。春季移栽要待苗木上部壯芽膨大呈球狀時進行,並要適當深栽。

變種

台灣臭椿

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樹皮黃灰色,光滑。葉互生,奇數羽狀複葉,長45-60厘米;小葉13-25,鐮刀狀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2.5-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偏斜,全緣,在基部兩側各有1-2粗齒,幼時被微柔毛,小葉柄很短。花小,雜性;圓錐花序生於枝頂之葉腋。翅果長3-4厘米,寬7-8毫米,紅褐色,具1顆種子。

產台灣;多見於北部高山森林中。

大果臭椿

小枝粗狀,紫紅色,無毛,密布白色皮孔。葉柄基部常紫紅色,稍上部具紫紅色斑點;小葉片薄革質,長9-15厘米,寬3.5-6厘米,無毛,基部闊楔形或稍帶圓形。翅果長5-7厘米,寬1.4-1.8厘米。

產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和雲南等省區;多見於山地溝邊和較潮濕的疏林或灌木林中,海拔1 700-2 500米。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宜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