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簡介
自貢市川劇團於1951年組建,集中川南鑼鼓音樂名家,形成擅長京腔“幫打唱”劇目的藝術特色,班底厚實,行當齊全,形成了一個藝術家群體,並擁有一大批藝術中堅,為弘揚川劇藝術作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自貢市川劇團始終遵循四川省委、省政府“振興川劇”號召,堅持以創作為軸心,帶動藝術生產各個環節,連續推出了《易膽大》、《四姑娘》、《夕照祁山》、《巴山秀才》、《歲歲重陽》、《潘金蓮》、《柳春娘》、《中國公主杜蘭朵》、《死神之吻》、《人跡秋霜》、《劉光第》等精品力作,演進了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以九上北京、三下江南的佳績,轟動劇壇,名揚海外,成為我國戲劇界一支成果豐碩、引人矚目的勁旅。劇團已獲國家,省部獎38項,九六年被四川省文化廳頒定為“一級劇團”,一九九九年被文化部作為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團體向國內外推廣。
劇團為適應市場需求,本著一手抓市場,一手抓賽場的發展目標,積極拓展市場,擴大劇團的影響力,激活內力,形成了生產、行銷、演出三位一體的生產鏈,演出了一大批適合市場需求的劇節目,多次組團赴美國、泰國、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以其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舞台效果,博得國內外觀眾的好評。
自貢市川劇團本著真誠、互助、合作的理念,願與五湖四海的朋友相會聯歡,竭誠為您打造多樣的藝術作品,共同繁榮文藝舞台!
歷史革沿
自貢的川劇,是川劇資陽河流的承波繼浪。約在清代鹹同年間,尤在“川鹽濟楚”的盛時,自流井因產鹽成為川省富庶的“銀窩窩”,也因鹽業交流的時興,自流井又成了“戲窩窩”。當時的川劇班社雲集,資陽河派的名角,蜂擁至鹽場,一時名家薈萃,各家鬥豔,鼓鑼響遏行雲,被人們讚譽為“品仙台”。自貢川劇的主要演員和樂師,多數是資陽河流派的藝術傳人,如謝海潮、唐金蓮、彭華廷、黃炳南、羅貴元、龔吉升、張明德、張德成、曹俊成等。新中國成立後,於1951年,將解放前的“輔新劇團”和“大同川劇社”兩個舊戲班,合為“自貢市川劇改進實驗社”,繼而在1953年改名為自貢市川劇團。在50年代,自貢川劇堪稱資陽河流派的一枝花,引起全川注目。樂師劉漢章、生角龔建章、淨角張新偉、小生曾懷德、丑角王仲槐,還有名旦寧竹芳、戴筱屏、王筱嬙,都是資陽河流派傳人,台上的陣容令全川刮目相看。川劇生角泰斗張德成曾經說:“自貢川劇團是資陽河流派的根子”。
藝術風格
川劇資陽河流派是川劇的川南風格,在它形成的時期正是川南經濟發展的興盛期,這個時期沱江流域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又受到商業文化的衝擊和洗浴。它的觀眾層面的多樣性,特別是經商識字層面觀眾的增加,促進了這個流派在鑼鼓、音樂和唱腔上的豐富交融,既保持陽剛之美,又並蓄兼收陰柔之麗。並把沱江流域的民間曲藝,和已成套的川劇格式巧妙地滲透,使觀眾感到絡外的親切。同時,它的唱詞吸收了文人詩詞的意境,甚至有的文人如著名詞家、榮縣進士趙熙寫作《情探》,給這個流派在戲文上大為增色。川劇資陽河流派的創造性,是社會發展推波助瀾的結果,也是它適應社會發展的好傳統。這個好傳統被自貢市川劇團所繼承。在解放後的前30年,自貢川劇團除了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外,他們對“時裝戲”、“現代戲”也作了大量探索,取得不少令人鼓舞的成果,如《白毛女》、《江姐》、《朝陽溝》等。這個時期的編劇,有黃景明、肖士雄、李雲漢諸人,演員更是梨花繁茂人才輩出,如劉新如、吳啟華、李信元、楊先才、羅錦圖、王守一等,他們塑造的人物,迄今在觀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就榮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自貢市川劇團如魚得水,年年有新戲,歲歲有新招。多次上北京、下江南、上銀幕、上電視,被文化譽為“出人出戲走正路”的優秀集體。好戲連台靠一劇之本,他們的編劇中有著名的戲劇家魏明倫,被中國戲劇界稱為“鬼才”,他以出奇制勝博得觀眾的青睞,為振興川劇貢獻很大。還有一位知名編劇南國,本名賴國英,一度曾與魏明倫搭襠,他的劇作也很豐富。這一時期的劇目有推進解放思想的《易膽大》;根據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改編創作的《四姑娘》,舞台劇得到原作者周克芹的讚賞,其音樂改革受到專家們的肯定;描寫知識分子悲劇的《巴山秀才》,為知識分子平反得到社會各界的喝彩;此外還有《潘金蓮》、《夕照祁山》以及根據義大利歌劇改編的《中國公主杜蘭朵》等。最近,詩人李加建等編劇的《死神之吻》公演後,獲得成功。在這段時期知名的,有導演劉大有,作曲廖忠榮,川劇理論研究者肖士雄,演員余叢厚、楊先才、王守一等。
領導成員
團長、藝術總監:蔣剛 電話:(0813)2102651
副團長、舞台總監:劉開逵 電話:(0813)2109612
市場行銷負責人:陳芋伶 電話:13708158582
演出業務聯繫人:王遠文 電話:(0813)8899908
劇團通訊地址:自貢市自流井區自由路108號
郵政編碼:6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