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下至檇李與諸子約游山陰

自白下至檇李與諸子約游山陰

明末清初,屈大均的詩詞。最悵秦淮柳,長條復短條。 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范蠡河邊客,相將盪畫橈。言尋大禹穴,直渡浙江潮。

原文

自白下至檇李與諸子約游山陰

明末清初. 屈大均

最悵秦淮柳,長條復短條①。

秋風吹落葉,一夜別南朝②。

范蠡河邊客,相將盪畫橈③。

言尋大禹穴,直渡浙江潮④。

注釋

①秦淮:秦淮河。長江一條小支流,流經南京城區,為著名遊覽勝地。

②南朝:朝代名。自公元420年宋武帝劉裕建立南朝宋起,至公元598年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共179年,歷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均建都於南京。故此處以南朝代指南京。

③范蠡:春秋越國大臣,助勾踐興越滅吳。越都為今紹興,故以范蠡代指越國、紹興。橈:船槳,此處代指船。畫橈即畫船,裝飾華麗的遊船。

④大禹穴:即禹穴,穴者墓也,在今浙江省紹興市之會稽山,傳說為夏禹的葬地。今紹興市禹陵為著名遊覽勝地。浙江潮:又稱錢塘潮,錢塘江通海處,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海水漲潮,倒灌入江,潮高數丈,氣勢驚人,為極其壯觀的自然美景。此處浙江潮僅指浙江江水,即錢塘江水,自嘉興渡錢塘江方可至紹興,故有此說。

簡析

白下為地名,公元328年(東晉成帝鹹和三年),陶侃討蘇峻,築白石壘,後因以為城。故城在今南京市北。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移治白下故城。故今亦稱南京城為白下。

檇(zuì)李亦地名,古地在今浙江省嘉興市西南,故以之代指嘉興。山陰為春秋時越國勾踐之都,即今浙江省紹興市。

今種(屈大均出家後的法號)由南京至嘉興,與各位朋友相約去遊覽紹興。出遊之前,作此詩以紀。前人評此詩一氣赴題,有神無跡,在唐人詩中也不多見。此詩確有江河直下,一瀉千里之勢。氣勢雄深,節奏明朗,充滿了生活激情。

作者簡介

屈大均

屈大均像 屈大均像

(1630—1696)明清之際詩人、詩論家。原名紹隆,字介子,廣東番禺沙亭鄉(今番禺新造鎮思賢村)人。

曾參加陳邦彥等發動的抗清隊伍,後為避禍,削髮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法名今種。中年還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屈大均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為“嶺南三大家”。曾在廣州創立西園詩社,他總結了嶺南詩歌發展的源流,使之得以弘揚。其詩有豐富的歷史內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

著作有《易外》、《翁山詩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30餘種。他撰寫的《皇明四朝成仁錄》,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頌德,在明末的遺民中引起較大的反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