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療有限責任有限公司

自療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用中醫醫療的方法專門治療頭痛﹑感冒﹑失眠﹑鼻竇炎﹑哮喘﹑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關節痛﹑痛經﹑子宮內膜異位﹑多囊卵巢﹑宮頸糜爛﹑便秘﹑痤瘡﹑風濕﹑單桂敏﹑艾灸﹑火針﹑針灸﹑浮針﹑針刺的公司。

基本信息

公司文化

中醫救人 愛是責任 情是包容!

公司服務

拔罐

拔罐療法的適用範圍很廣泛,臨床可用來治療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等100餘種疾病。由於拔罐療法的獨特治病機制,尤其適合治療各種疼痛性病症,哪痛就拔哪裡。
拔罐療法具有明顯的緩解和祛痛之效,尤以發皰排毒拔罐療法的祛痛和治療疾病的效果更為顯著。如感冒頭痛、腹痛、膽絞痛、風濕疼痛、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帶狀皰疹引起的疼痛、急性腰扭傷、慢性軟組織損傷等疼痛性疾病,都可以用拔罐療法取得行之有效治療,有的疼痛可一次治療即可痊癒,有的三、五次即可恢復健康。
拔罐法的注意事項
(1)有自發性出血傾向,出血不止者不能拔罐,比如:嚴重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管脆性陽性、血友病、白血病等。
(2)重度神經質、精神失常、全身抽搐、狂躁不安不能配合者。
(3)全身高度水腫、病情嚴重者。
(4)孕婦腰骶部、腹部不適用。
(5)五官及前後兩陰部位不適宜。
(6)醉酒、過飽、過飢、過度疲勞者不宜。
(7)飯後40分鐘內不宜。
(8)身體極度虛弱,形體消瘦,皮膚失去彈性鬆弛者不宜用。
(9)外傷、骨折、疤痕、大血管體表投影處不宜用。
(10)心臟病較嚴重者,前後心臟對應的部位及兩乳根部、腋下也不宜先行拔罐,應該在其他部位吸拔一段時間後再拔罐。
(11)1周歲以內的幼兒不宜用,1~5歲兒童每次上一罐,不要拔的太緊,留罐時間10~15分鐘左右即可。
(12)拔罐期間,禁忌接觸涼水、冷風、注意保暖。
(13)發生暈罐現象時,不必驚慌,大多是緊張或者體內風寒、風濕較重引起的,有些患者發痧引起的。初次拔罐患者應注意出現不適的現象。發生時亦可以指代針掐揉人中、內關穴位或相應部位刮痧即可。注意休息便可緩解。
(14)放血拔罐時,必須了解患者出凝血時間等有關情況。
(15)用針罐時,不可讓罐具撞壓刺入體內的毫針,以免將針壓入深部組織發生危險,尤其胸背深處有重要臟器的部位必須小心。
(16)刺絡拔罐時,應視不同情況施術。急性病、青壯年、體質強壯者血量宜多,而慢性病、老人、幼兒及體質虛弱者出血量宜少,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毫升為宜,刺血後要注意消毒。
(17)取罐時應一手握罐體,使其傾斜,另一手指壓罐口上皮膚,使空氣進入罐體內,罐具即可脫落,切忌生拉硬拽,以免損傷皮膚肌肉,旋擰罐按反方向旋下即可。
(18)拔罐時出現水皰,小的水皰可自行吸收,不必處理。若大的皰,可用竹牙籤或消毒針挑破,放出水液即可,下次接著拔。因為有病才會起皰,無病不會起皰,拔出的紅水、黃水、黏稠物、果凍樣物是體內的病氣、垃圾和有害物質,不必緊張。
(19)嚴禁在頸部兩側頸動竇處拔罐,以免發生危險。
(20)急性軟組織損傷,局部忌用拔罐;急性腰疼患者24小時之內不宜拔罐。
(21)拔罐的工具邊緣必須光滑,沒有破損。
(22)罐具適中,罐具力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度,罐具之間的距離不要太近,以免罐具互相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擠壓而脫落。
(23)普通拔罐每次5~20分鐘為宜,發皰排毒拔罐每次30~40分鐘左右。急性病1天可拔3~5次,慢性病可1天1次,亦可隔天拔。普通拔罐10天1個療程,歇3~5天進行下個療程。發皰排毒拔罐從出水皰,到結痂癒合為一個療程。療程與療程不同,具體操作情況因病、因人而異。

艾灸

艾灸法,就是藉助艾草燃燒時發出的藥力和紅外線溫熱刺激,來熏灼特定的穴位,以達到治病防病、養生保健的目的。
灸法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靈樞·經脈》說:“灸則強食生肉”。說明灸法有增進食慾,促進機體生長的作用。“若要安,三里莫要乾”。這一養生名言至今仍膾炙人口。灸法之所以保健,主要在於它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灸法是以經絡、臟腑等理論為指導,利用某種易燃材料或藥物,在穴位上或患處燒熏,借其溫熱性效能,通過經絡的作用來調整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外治方法。《靈樞·經脈》:“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針、灸、藥各具特點,各有其局限性,而灸法的特點在於彌補針、藥之所不及。其對於使用針、藥等方法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病或用於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正如明代李延《醫學入門》中曰:“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中醫理論認為,艾灸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使人體元氣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艾灸相關穴位,可以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還能夠增加紅細胞、白細胞的數量和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如果長期施灸保健穴位,就能夠達到調合陰陽,健脾合胃,固本培元,補中益氣,強壯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艾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1)足三里灸: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具有補脾益腎、調和氣血的功效。多灸此穴,以預防中風,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用於預防中風,在平時可單灸足三里,有中風先兆時可配合絕骨穴。古人多採用化膿灸,有“若要安,三里莫要乾”的諺語。灸此穴有預防老花眼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艾灸足三里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加白細胞、紅細胞的數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免疫力。
(2)神闕穴:神闕又名臍中,屬任脈,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益氣延年之功效。其方法有隔姜灸、隔鹽灸,每次3~5壯,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每次以感到局部溫熱舒適,稍有紅暈為度。
(3)氣海穴:氣海又名丹田,屬任脈經,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的作用。常用溫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婦禁用。
(4)關元穴:關元也稱丹田,屬任脈經,為保健要穴,具有溫腎固經、補氣回陽、通納沖任之功效。常用溫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婦禁用。
(5)身柱灸:清心寧神,降逆止嘔之效。多採用溫和灸法,用菸捲大小的艾條,每次5~10min,隔日1次,每月不超過10次。
(6)風門灸:風門為足太陽膀胱經穴,有宣肺解表,祛風通絡之功效,主治一切風證,多用於預防感冒,採用隔姜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間,每日灸1次,每次5~10min,連灸10天。
(7)中脘灸:中脘為任脈經穴,胃的“募穴”,八會穴之一。具有健運脾胃,補中益氣之功效。常用隔姜灸、溫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5~9壯,連灸10天。

艾條灸

就是用點燃的艾條直接熏灸相關的穴位,這種方法優點是療效快,每次施灸時間短;缺點是煙氣大,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施灸穴位多的話,會十分疲勞。
優點
使用方便,使用者可以邊施灸,邊看電視、看書,使用電腦。適用於家庭自我保健。
公司優勢

服務優勢

該公司是一家通過中醫方法治療頭痛﹑感冒﹑失眠﹑鼻竇炎﹑哮喘﹑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關節痛﹑痛經﹑子宮內膜異位﹑多囊卵巢﹑宮頸糜爛﹑便秘﹑痤瘡﹑風濕﹑單桂敏﹑艾灸﹑火針﹑針灸﹑浮針﹑針刺。

地點優勢

該公司覆蓋面是全國各地的聯繫地點,覆蓋面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