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670米寬5米,南北走向。這是秦州西關城內一條並不普通的巷道。當你走過這條古巷,定格的一切讓你心生不少感慨。此巷的種種風景:古巷、古樹、古民居,還有種種掌故傳聞,都有各自的歷史。在今天,我們很難在火柴盒式林立的水泥樓與種種躁動浮現的古巷中尋找到舊有的安閒與舒適。 自治巷44號院,為近代甘肅民盟創始人之一,蘭州市首任市長吳鴻斌先生的故居。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占地面積597平方米。院之東北角為精美典雅的懸山頂式一開間垂花門。門上覆以筒瓦,兩端飾有獸頭。栱板、欄板上雕刻的牡丹、蝙蝠等工藝讓人嘆為觀止。枋額原懸《內閣中書》匾額一面,今已不存。
院中主廳房五間,為清代建築。坐西朝東,硬山頂單坡水結構。為三廳兩廂式,天水人俗稱“鎖子廳”。院之南北建硬山頂單坡水挑檐房,南廂房兩間,北廂房五間,均為民國建築。東為倒座三開間,亦為硬山頂單坡水前出廊子的結構。除廂房外,其餘建築均為清代建造。來到這座四合院裡,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東倒座房前那株盛開著雪白色的牡丹花;南北廂房前龍柏花香,瀰漫小院,縷縷清香讓你陶醉。在院子東西向中軸線上,那用渭河石鋪就的半圓、圓形等種種圖案,連同院內民居建築上精美的雕花、幽幽的花香,使小院愈加安靜、祥和、清雅、秀美。當你有幸閒坐這小院的時候,城市的喧囂已然遠去,因此,你就會想到生於斯院,長於斯院院的主人吳鴻斌先生。
吳鴻斌(1902—1988年)回族,天水人。其青年時代就具有進步的思想。“五四”運動後赴北平求學期間,與葛霽雲在南京組織“天水學會”,創辦《新時代學刊》,宣傳馬列主義。1926年在北平法學院上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組織及學運工作。1929年後在中共軍委特科工作。1933年在蘭州組建中共甘寧青特委並任特委書記。1936年“西安事變”時,任楊虎城將軍的秘書,在西安推進回民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為我黨的建設及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45年在西北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為甘肅的解放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建立後,任蘭州市第一任市長,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歷任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等職,為落實黨的各項政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革命事跡,一如滿院的龍柏花香,永遠溢滿秦州。
清武進士張煥斗故居是這裡另一處引人注目的古舊民居。張煥斗(1857—1938年),字敬褆,光緒十六年(1890年)武舉人。其時有匪侵擾秦州,張煥斗組織州人擊退匪眾。光緒二十年(1895年),中武進士。入仕後累遷肅州游衛、侍衛,授廣威將軍四品銜。宣統元年(1909年),調任甘肅新編陸軍二標管帶,民國二年(1913年)辭官歸里。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的57號院、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的59號院、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61號院,這三組九院的清代建築群,構成張煥斗故居的建築群落。院皆坐落於巷道東側,主要建築皆座東朝西,東西向軸線上,三院大門均設在院西南角。59號院居中,稱正院,兩側為57號和61號院。北側57號院,叫新院,南側61號院,叫南院。57號院沿東西軸線上座落著主廳房、虎座門和倒座房,南北建有廂房,以虎座門為界,按前3後4布置。虎座門今已不存;59號院,一進三院並帶左側附院。進入大門,首先為外院,亦叫序院,過第二道虎坐式垂花門,才到達中院,其布局頗具北京古民居遺風。序院在該民居院落組合中,按前低後高,前卑後尊的倫理等級布局。過了虎座門,再過5間過廳,便進入了後院,迎面為一規整高峻的兩層土木結構樓房,上下均設廊檐,通透的欄桿,線條粗獷卻不乏秀氣。南北均設廂房。南側的61號院落,據說建於清隆六十一年(1476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為一進兩院格局。虎座門將院分為前後兩院。東西主軸線上有主廳房、虎座門、倒坐房、南北均建有廂房。
張氏故居,中間三進,兩翼兩進。若以中國古建築傳統論,單數為大為上,雙數為小為下,單數為大為尊,雙數為小為卑,因此說此中院為主院。但實際上三座院落形成於歷史上三個不同的時期,三座院落並列的格局在現存的天水古民居中已無二例。
張氏三院建築群,三院均設屋宇式大門,均有虎座門(今存兩座),均為4柱落地而兩柱垂花懸空,尤以59號院的虎座門,門上飾木雕龍紋,大門內罩面板上雕有五龍圖。61號院大門門簪,有伏羲先天“八卦太極”圖案,虎座門上也存一“太極”圖案,充分說明了對“羲皇故里”人文始祖所創立的“八卦”、“太極”的崇拜。61號院垂花門額上原有《種德第》牌匾一面,其為張氏家族“以德為鄰、道德傳家”理念的反映。
自治巷是秦州城內一條普通的巷道,她一如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心中裝滿了秦州歷史,也慣看了這裡的春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