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
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農業生產以水稻、甘蔗為主,山區以生產巴西旱稻、玉米、紅薯、生薑、桑蠶和胭脂李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古砦素有“柳城米糧倉”之美稱。全鄉早稻種植面積3.3萬畝,其中優質稻2.95萬畝,晚稻2.35萬畝。甘蔗種植面積13716畝,年產量大約6.3萬畝。
2011年,該鄉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482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0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60萬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482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 1058萬元, 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8%;全鄉生豬存欄10378頭,牛存欄6566頭,家禽存欄3.09萬羽;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26元,比去年增加375元。
試點生態經濟
近幾年建起了90多座沼氣池。在縣農業局的扶持和指導下,該鄉泗孽屯大力發展“豬—沼—果—燈—魚”生態種養模式,紛紛在自家庭院內、水稻、果蔗旁邊建起生態魚池,養殖市場前景看好的本地塘角魚。這樣一來,豬糞可做沼氣池的原料,沼氣可用來煮飯炒菜點燈,沼氣渣可用來餵魚,沼氣液可用來種果種菜。懸掛在魚池上的振頻式誘蟲燈把飛蛾等害蟲卜殺後,死蟲又可成為塘角魚的美味佳肴。
目前泗孽屯的“豬—沼—果—燈—魚”生態種養模式效果顯著,害蟲少了,不僅農作物長得壯,而且節約了農藥開支,為生產綠色農產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村民們高興地說,今年水稻病蟲害極少,幾乎沒打什麼農藥。目前,飼養兩個多月的塘角魚體重已有100多克,不久便可投放市場,預計全村將有6000公斤商品魚出售。
全力打造“三鄉”經濟
(一)做大做強優質米品牌,推進“優質米之鄉”。
全鄉糧食種植面積5.1萬畝(其中國家級優質米1000畝,自治區級優質米5000畝),產量1.7萬噸左右。在嶺頭木久、葵等屯、泗巷屯、古砦陸垌、北岸屯等建立2000畝優質稻穀種植基地,優質稻比例達到95%以上。繼續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把分散種植的農戶聯合統一起來,共同走市場,推進優質大米走規模效益之路。已註冊“品砦習香”優質米商標,並爭取“QS”認證,做大做強古砦“品砦習香”優質米品牌,古砦“優質米之鄉”之名已傳遍柳州各市縣。
(二)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打造“食用菌之鄉”。
該鄉堅定不移地把食用菌產業放在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目前,在泗巷、嶺頭、大戶、雲峰等村委種植食用菌2000多畝,80多萬平方米,其中大棚蘑菇有3萬多平方米(50多畝),是全縣種植最多的鄉鎮。泗巷、嶺頭、古砦、汶爐、龍美等村委已袋栽毛木耳80多萬袋,現正在收成中,收益可觀。泗巷屯食用菌種植大戶韋兆規在古砦火車站建立了食用菌生產基地,目前已栽培毛木耳20萬袋、姬菇10萬袋。該鄉充分利用民族鄉的優惠政策,成功引進老闆在屋底屯一期投資600多萬元新建“柳城縣新天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積70多畝,建有10棟高標準菇棚,共15000多平方米,年可袋栽200多萬袋食用菌;有四條菌袋生產線,年可生產菌袋1000多萬袋,是一家集菌種培育、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生產企業,可帶動當地農民袋栽食用菌,年創社會效益3000萬元。為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把古砦打造成“食用菌之鄉”,該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年初,鄉政府組織了鄉、村幹部及部分民眾共300多人到沖脈鎮食用菌基地參觀;以點帶面,派出2名優秀的年輕幹部到宜州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食用菌科技培訓,系統地學習了食用菌種植和栽培技術;在鄉政府、雲峰、泗巷、嶺頭等村共舉辦了10期的食用菌科技培訓班,各個村總計600多人次參加了培訓。及時落實補貼,該鄉已把80多萬袋的袋栽食用菌造冊上交縣農業局,及時把補貼資金髮放到農民手中,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農民心裡。食用菌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該鄉已成為全縣的食用菌主產區。
(三)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全力推進“民俗旅遊之鄉”建設
大力實施旅遊“百千萬”工程,開發保護灘頭、古廨、潘村百年古民居、新維千年古樹以及以蓬坡為主要景點的萬畝楓樹林,促進全鄉旅遊業的發展,全力推進“民俗旅遊之鄉”建設。潘村、古廨古民居”、“灘頭仫佬民族示範村”、“蓬坡桂中最美楓樹林”、仫佬族依飯節、開塘節等特色旅遊名片正不斷打響。以灘頭、新維、蓬坡為中心的民俗旅遊區已初具規模,該鄉已成為桂中地區民族風情游的重要節點。2011年,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各項資金總計300多萬元,完成了灘頭仫佬民族示範村整體規劃,部分古民居修復及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預算投入100多萬元的村文化廣場、民族文化長廊、村中青石板路等項目正在設計建設當中。為加大該鄉仫佬民族風情的宣傳,該鄉專門邀請柳州市電教中心製作了一部時長10多分鐘,以古砦新農村建設和古砦仫佬民族風情為題材的電教片,並在柳州科教頻道的《風展紅旗》欄目中播出,古砦仫佬族獨特的民俗風情正逐步展現。
夯實傳統經濟
做大做強原料蔗產業,擴大甘蔗種植面積,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提高單產。2011年該鄉全鄉甘蔗種植總面積60240畝,新擴種7600畝,完成地膜覆蓋面積2000畝,機械耕作面積18000畝,超額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該鄉的任務,也是全縣少數甘蔗原料蔗能比上一榨季增產及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的任務的鄉鎮之一。該鄉採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成立機構,提前制定古砦鄉甘蔗生產實施方案。二是制定獎懲機制,層層分解任務,責任到人。三是加大糾紛調處力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四是積極抓好科技培訓工作,全年開辦了12期科技培訓班,參加培訓人數達2500多人次,使農民掌握了甘蔗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五是推廣良種良法提高單產,古砦大戶村石林屯的桂柳1號,畝產達7噸以上,得到了縣糖業局、縣農業局、縣糖廠等部門充分肯定,也是全縣最成功的桂柳1號基地之一。
社會事業
該鄉投資21萬元建設5條長165公里的環鄉蔗路;由市人大批准立項投資503萬元分3年完工的獨山水庫灌區渠道工程即將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投資160萬元建成班江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投資120萬元修建獨山至上富四級公路路坯已初具規模,由上級扶貧部門投資10萬元建成的龍美村岩口屯至十五坡寨腳屯途經13個自然屯總長10公里的公路全線通車。
通訊設施逐步完善,移動、聯通信號覆蓋全鄉的各個村屯。實現村村通電。
此外,完成3個面積為3024平方米全覆蓋鋼架式結構和磚木結構圩棚,安裝路燈36盞,硬化新集市街道1000平方米。投資93萬元建成從獨山水庫到龍美集鎮總長7公里供居民和集鎮附近村屯的飲水工程,啟動“平原的大岩垌”——籃垌小康新村試點建設。投資30多萬元建成泗巷國小教學樓。
鄉轄嶺頭、泗巷、古砦、大戶、十五坡、龍袍、雲峰、龍美、汶爐、獨山、上富、羅垌、大岩垌13個村民委員會和龍美社區居民委員會135個自然屯。全鄉有中學2所,教學點7個,村完小12所,衛生院1所。
教育事業
覃村屯是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獎學會”的創始村屯。是什麼促使覃村屯建立“獎學會”的呢?覃村屯是革命老區村,同時還是全鄉最大一個自然屯,擁有1500多人口。不少父母要么為生計外出務工,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要么就以“一訓二罵三開刀”的滯後方法教育孩子。農村家長文化素質偏低,簡單的親職教育方法也不利於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發展。再加上受社會的不良影響,“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輟學率不斷提高。無所事事的青少年成為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空白點,同時也加強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到1987年,該屯才有一人考取大學。未成年人的現狀令人堪憂。村裡的黨員、離退休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經過多次商量,決定採取獎學重教的措施,調動廣大青少年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以知識改變命運。
為激勵廣大青少年發奮讀書,從1987年開始,覃村屯決定成立屯獎學會,在村民中實行捐資助學制度,多方籌集資金,如通過村民自願籌集、發動在外工作的幹部職工和離退休幹部捐助、或發動村企業捐助。獎勵層面從學前班到考取大學本科,獎勵數額由5元到300元不等。獎勵措施公布後,全屯自覺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熱潮,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實行獎學辦法前,國小期終考試,102人參考,只有14人語文、數學雙科及格;行獎學辦法後,國小152人,期終考試有146人達到語文、數學雙科及格,其中“三好學生”99人。學生們自編順口溜說:“英雄、誰好漢,學習場所比比看,得到大學入學通知書算好漢。”對於考取大學的學生家庭,村里授予他們“成才之家”的獎匾,在入學那天,黨支部和關工小組還組織村民和舞獅隊,敲鑼打鼓送到車站送上車,進一步激勵學生讀書的光榮感和責任感。覃村屯成為古砦仫佬族鄉“獎學會”的創始村屯,自1987年實行獎學會到2005年的18年時間,從當時全屯僅一個大學生髮展到現在的27人,高中、中專生39人,為全鄉樹立了榜樣。這一做法,為全鄉以及各個村屯普遍推行獎學機製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2005年3月份,古砦仫佬族鄉黨委、政府鄉因勢利導,對覃村屯設立獎學會這一成功做法給予大力推廣,先後在古廨、龍袍、梅垌屯也設立了獎學助學制度。龍袍屯上的龍建媚,其母早故,姐妹二人均讀書,僅靠父親一人耕作幾畝田維持生活。她雖考上高中,學費難以籌集。屯關工小組不但按規定的章程獎給她100元的獎金,還發動民眾你30元我50元為其募捐,村民們都說,獎學會真誠地為貧困生辦了實事。獎學助學活動在古砦仫佬山鄉蓬勃興起。
目前全鄉有鄉級獎學助學基金會1個,屯獎學助學會4個,學校獎學助學協會9個。這些獎學助學協會累計籌集資金達5萬多元,獲獎(助)學生4000多人(次)。一個個獎學助學會的創辦,一個個學生得到實惠和幫助的同時,也帶來了明顯的社會效益:首先,解決了貧困學子的一些實際困難,激發了青少年愛讀書讀好書的上進心,在社會上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其次,在全鄉樹立起關心弱勢群體,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風氣,愛心助學意識深入人心,讓貧困學生都能完成學業,同時也為廣大未成年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第三,提高了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
旅遊資源
古砦鄉位於柳城縣西北部,其境內常住人口中仫佬族約占1/3左右。仫佬族是廣西的土著民族,是古代駱越民族後裔中的一支,民風淳樸,民俗獨特。古砦鄉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在2006年度柳州“十大最美麗鄉村”評比中,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古廨屯就成為其一,其餘九個分別為:柳江縣三都鎮白見村板朝屯、百朋鎮懷洪村、鹿寨縣中渡鎮大兆村、融安縣浮石鎮鷺鶿洲、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高定村、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培秀屯、四榮鄉田頭屯、柳北區沙塘鎮江灣村、城中區靜蘭街道辦環江村。
關於古廨屯的傳說:
村里老人說,早在宋朝時村子就有了。古廨古民居,一面靠山,三面為一道高大的石牆,在過去的歷史日子,石牆有著抵禦外力侵犯的作用,可禦敵、拒匪、防偷。民居古屋的小巷子,猶如迷宮一般,進入其中,不諳熟其布局設定,只有兜圈的份。
柳城縣誌記載,明朝洪武二年,古廨曾為一個巡檢司。當時整個柳城縣有兩個巡檢司,一個在東泉,一個就在古廨,由此可見古廨當時就初具規模,一度成為經濟、文化的重地。
一道高2米左右、寬約80厘米、塊塊大石頭壘成的古牆沿民居而建,儘管沒有漿灰,經歷風雨仍牢固。沿著城牆從北到南有6個石門,其中第二個特別牢固,或者就是當年巡檢司的所在地了,村民們稱其為官門。至今600多年後,牆根、石門、古道並沒有因歲月變遷而消失,仍保存比較完整。
古廨民居里最高的建築叫“炮樓”,在窄小的巷子看其約12米高樓頂部,即仰頭掉帽,“炮樓”可以說是民居中建築得最好的老屋之一。
古廨的西面,是秦家大姓的祠堂,緊鎖的古建築,曾做過村裡的學堂。
民居有始建軍於清代的,也有始建於是明代的,隨處可見鏤空磚雕,牆上的石刻和老磚及青苔,都是古民居的見證。山中有暗河,供村子裡飲用,村民只要食糧滿足,足不出民居古石牆,就可生活數月。每座古屋均為坐東朝西而建的,一間間縱向相連而建,前一家的後院是後一家的前院,座座古屋相通,方便村民們危急時逃生。
08年,古廨有170餘戶700多人,耕地1600畝,山地600多畝。守著古民居的是一群老人和孩子,因為城市的誘惑大於古民居。倚門的老人,流露出對兒女歸來的企盼。
另外還有海山石牆遺址、十五坡煙暾台遺址
海山石牆遺址。海山是柳城縣內最高山,海撥774.2米。相傳海山原來並不是山,而是平原。有一年夏天天降暴雨,人間洪災。伏羲和女媧不忍心看到人間遭受天災,就令一隻葫蘆立地成山,讓人們躲避這場災難。洪水退後,人們為了紀念伏羲和女媧,把這座山取名為海山,並在海山上修建了伏羲和女媧兄妹廟。 歷史上,明朝末年的都司龍韜曾在此築城稱王,領兵抗清,倚天時地利,數十年無人攻破。斯人已去,只餘數百米石牆靜立山頭,追憶當年金戈鐵馬崢嶸歲月。
十五坡煙暾台遺址。位於古砦鄉十五坡村,為清鹹豐以前舉烽火報警的烽堠,現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