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損耗的理論基礎
自我損耗理論最初是基於自我控制的研究提出的,Baumeister 等人總結既往理論和研究,提出自我(self)的活動損耗心理能量的理論,包括:
1)心理能量對自我的執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審慎的選擇、主動性行為)是不可或缺的;
2)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短期內只能進行有限次數的自我控制;
3)所有的執行功能需要的是同一種資源,一個領域的資源損耗會減少另一領域的可用資源;
4)自我控制成功與否取決於心理能量的多少;
5)自我控制的過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過程,消耗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類似於肌肉疲勞後需要休息才能恢復。
自我損耗的不良後果
自我損耗與認知
自我損耗後的人傾向於淺層認知加工,但是否更容易被說服目前尚缺乏一致的結論。如有研究發現自我損耗後人們對信息傾向於接收而不是辯駁,因而更容易被說服,信息的說服力即使是有限的,仍然會被輕易接收。但也有研究發現自我損耗後人們傾向於搜尋與既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忽略與之不一致的信息,因為調整自己的信念屬於深層認知加工,而且不一致的信息會引起個體不愉悅感,調節這種感受也需要心理能量。同樣,有研究者認為人們在不同的思維傾向(switching mindsets)間轉化需要心理能量的參與,轉化思維傾向的過程就是自我損耗的過程,因而自我損耗後人們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觀點間進行轉換會更加困難。還有研究發現人們在自我損耗後確實會出現認知偏差,表現為低估自己的能力,消極地評估自身對外部環境的控制能力,對未來的預期也更為悲觀,顯然這種認知偏差與說服的關係可能更為複雜。
自我損耗不僅會影響自身的認知,也會影響到他人對自身的感知和判斷。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若感知到對方處於自我損耗的狀態,則會阻礙人際信任的建立。因為心理能量的損耗是影響狀態性自我控制的決定性因素,而感知到對方自我控制能力的強弱與對其信任感的高低直接相關。在控制了個人偏好(liking)、相似程度(closeness)、感知到的情緒(perceived other mood)、感知到的疲勞(perceived other tiredness) 和評價者的情緒(participants’mood)後,這種效應依然是顯著的。
自我損耗與風險偏好
自我損耗與風險決策相結合是新興的研究點之一,自我損耗後人們的風險偏好如何,目前的研究結論尚未達成一致。有研究者選取中學生若干名,實驗組接受自我損耗的操縱(如讓被試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達,這是該領域常用的自我損耗的研究範式),然後讓實驗組和控制組自行選擇電腦上的數學運算任務,難度由被試自行決定。實驗組一開始就選擇了難度較低的任務,而且前後選擇很一致;而控制組一開始就選擇了中等難度的任務,而且隨著選擇的進行難度逐漸增加。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平時的數學能力差異不顯著,即自我損耗使被試的選擇更為保守,而且這種結果與被試自我報告的情緒、疲勞及數學能力等可能的干擾變數無關。根據這個研究的結論,自我損耗後人們似乎傾向於風險規避,但問題顯然沒有這么簡單。冒險行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冒險行為的負面後果是即刻出現的,如上述研究中選擇較難的題目可能馬上就會丟分,此時行為的收益和付出需要理性的計算,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選擇風險規避,原因可能是自我損耗後人們覺得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應對即刻出現的風險,也可能因為對結果的預期較為悲觀,因而選擇上更為保守。另一類冒險行為的負面後果是未來的,而回報是即刻出現的,這種情況下自我損耗後會出現風險尋求,也就是選擇眼前的滿足而不是長遠的收益。
組織行為中的自我損耗
自我損耗在組織行為中的套用也日漸興起。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探索員工遭受的辱虐管理(abusive supervision)、員工的偏差行為(employee deviance)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自我控制的水平能夠間接反映生活中自我損耗的狀態,目前問卷測量自我損耗時常採用該範式)的關係,發現自我損耗能調節辱虐管理和員工偏差行為的相關(Thau & Mitchell,2010)。辱虐管理導致員工的自我損耗,自我損耗狀態會加劇辱虐管理和員工異常行為之間的正相關。對員工而言,應對不公正的對待會導致自我損耗,即使員工所得的回報與其付出的勞動是相匹配的,也就是結果是公正的,也不能有效降低自我損耗的負面效應。
自我損耗的生理基礎
心理能量並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弗洛依德的理論中就有心理能量一說,但他對心理能量本質的描述也是含糊的。自我活動後損耗的到底是什麼,目前還是個未解決的問題。自我損耗理論提出後,有研究者提出葡萄糖可能是心理能量的生理基礎,但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一致認可。大腦的重量占不到人體重量的2%,消耗的卡路里卻占16%,甚至有人認為大腦消耗的卡路里能占人體總消耗的20%–25%,因而自我的活動需要生理能量似乎是必然的。大腦的前扣帶皮層(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是執行控制的區域,通過ERP等相關手段的研究發現,在自我損耗前後,前扣帶皮層的激活水平會發生變化。另外,婦女的經前綜合症(PMS,premenstrual syndrome)與自我損耗後導致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的現象很相似,經前綜合症包括情緒、注意的控制困難,過量酒精、咖啡因和食物等的攝入,工作績效下降,壓力、挑釁行為、犯罪、人際衝突等增加,被動性上升等。
從生理角度看,在這個階段,大量的能量被分配給了卵巢,導致其它領域的能量不足,經前綜合症可能是過多的能量被用在卵巢的新陳代謝上所致,因而可以作為自我控制等執行功能需要某種生理基礎的間接佐證。
自我損耗的預防——自我控制訓練
力量模型將自我控制力量類比於肌肉,肌肉可以通過鍛鍊變得更加強壯,自我控制的力量是否也能通過鍛鍊得到提高呢?Baumeister等人認為,有規律的自我控制訓練不但可以達到拓展資源庫,抵制損耗的效果,而且其所帶來的自我控制力量的提高是非特異性的,也就是說,在某一特定領域的自我控制訓練,同樣有助於提高其他領域的控制力量。Oaten 和Cheng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他們讓大學生被試完成2~4個月的自我控制訓練,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那些完成某一訓練項目(如健身、財務管理)的被試在其他領域(如學習、壓力應對和情緒調控等)的自我控制力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Muraven的研究發現,實驗組被試在完成兩周的自我控制訓練後(如姿態端正、心境調節、飲食監控、語言管理等),在雙任務實驗中的表現要明顯好於對照組被試。同樣來自Muraven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兩周的自我控制訓練能夠顯著延長戒菸者堅持戒菸的時間。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它說明,當我們在某一個擅長或相對容易的領域完成自我控制訓練後,其訓練效果是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的。
除了較長時間的訓練外,還有一些方法或技巧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自我的控制水平。由於監控是自我控制的重要成分之一,所以提高個體執行控制任務時的自我意識或自我監控水平是改善自我控制的一個有效途徑。Wan 和Sternthal發現,提高對自己行為的監控水平能夠有效降低自我損耗效應。還有研究發現,誘發被試的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或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都能夠提高其對自身行為的監控能力,從而有效的增強自我控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