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邊昏暗
正文
太陽圓面的亮度從日面中心向日面邊緣逐漸變暗的現象。對太陽進行大量的白光觀測和單色光觀測(波長從紫外一直到紅外)表明,太陽圓面上各點出射的總輻射強度I(θ)和單色輻射強度Iλ(θ),從日面中心(θ=0)向邊緣(θ→π/2)逐漸減小。其中,λ為單色光的波長,θ為日面上被觀測點的法線方向與視線方向之間的夾角,亦即該點離日面中心的角距離。人們觀測到的太陽圓面,是太陽光球層在垂直於視線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若波長為λ的單色輻射都是從位於光球層內相同的徑向光學厚度τ宊(沿太陽半徑 r方向的光學厚度)處這一球面殼層發射的,則在日面中心處輻射經過光學厚度τ宊後,才由光球表面到達觀測者。可是在離日心距離θ 處,同樣的輻射卻要經過光學厚度τ宊secθ後,才能到達。由此可見:①當輻射來自同一深層時,日面中心處的輻射所經過的光學厚度最小,被吸收的量也最小,隨著θ的逐漸增大,secθ也逐漸增大,光球表面的輻射便逐漸減小。②在經受相同吸收(即經過相同的光學厚度)的情況下,相對來說,被觀測到的日面中心處的輻射來自最深的層次。θ越大,該處被觀測到的輻射所來自的層次就越淺。在光球中,層次越深,則溫度越高,輻射也就越強。基於上述兩個原因,便產生了太陽圓面的臨邊昏暗現象。不同波長的太陽輻射,基本上是在太陽大氣的不同層次中產生的。對於波長範圍大約從1000埃到3毫米的光學輻射和射電輻射,太陽圓面呈現臨邊昏暗;而對於主要來自色球或日冕的遠紫外輻射和波長範圍大約從1厘米到1.5米的射電輻射,臨邊昏暗已不復存在,甚至太陽圓面反而呈現出臨邊增亮(見寧靜射電太陽臨邊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