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古城遺址

臨清古城遺址

臨清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臨西縣縣城東南的倉上村東,時代是北魏至金。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華里,東西寬3華里,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北城牆、北城門遺址猶存。城內主要建築有:古縣衙、鐘鼓樓、文廟、奶奶廟、淨域寺等,有多座漢代至北宋末年的古墓。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宋代六大瓷系、五大名窯中的大部分瓷器。 豐富的地下文物埋藏,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歷史價值,是研究冀南平原舊城面貌、風土人情、城市發展的珍貴資料。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清古城遺址,為後趙,北魏至金“臨清故城”,因居於漢屯氏別河之東西而分“水東臨清”和“水西臨清”,後趙時期,改清淵縣為臨清縣(臨清之名始於此),建城於今臨西縣倉上村東臥牛坑內。史稱“水東臨清”,北魏年間又建臨清城於今臨西縣倉上村南北月窪中,史稱“水西臨清”。隋代開挖的大運河永濟渠段穿縣西門而過。唐代,古縣分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級,時臨清縣(治今臨西倉上)為望縣,乃貝州最大古縣,析臨清南部而建的永濟城(治今北館陶鎮,原臨清張橋店,詳情見於舊唐書)與清河縣同為緊縣。時臨清縣有唐代最大的正倉,素有“國之北庫”之美譽。宋代大水,臨清縣入宗城縣為鎮,永濟縣被廢併入館陶縣,一年後臨清縣復設,永濟縣一部分尋隸臨清,館陶縣將古城由東古城鎮遷往臨清張橋店,原永濟縣古城(今山東冠縣北館陶鎮)。金代臨清城被毀,運河由臨清尖冢(今臨西尖冢)改道衛運河,金天會年間,臨清古城由倉集鎮(今臨西倉上)遷往曹仁鎮(今臨清市舊縣村);1956年清平縣撤銷,除舊城區劃入高唐縣成立清平鎮,其餘劃入臨清縣,即今臨清市康莊鎮,金郝莊鎮,松林鎮,老趙莊鎮,戴灣鎮,魏灣鎮,尚店鄉,劉海子鎮等;1964年衛運河大水,1965年臨清縣衛運河西岸的童村(今臨西縣城,原臨清故城倉集鎮),下堡寺鎮,呂寨鎮,尖冢鎮,棗元鄉,老官寨鎮,樊村鄉,城關區在衛運河西岸的西城區(今臨西縣河西鎮),水波鄉,黎博寨,單屯,大劉鄉等等劃入河北邢台專區,成立臨西縣,意為臨清河西。同時將館陶縣衛運河東岸的煙店,八岔路,潘莊,今臨清唐元大部劃入臨清市。由臨清市保留了臨清的建置,但今臨清市是原臨清在衛運河東岸的城區和大辛莊與清平縣,館陶縣的鄉鎮東拼西湊而來,臨西縣則保留了臨清縣的主體。臨西縣成立後,縣城初設河西街(臨清在衛運河西岸城門內的老街巷),於1970年遷至童村(今臨西縣城,原臨清故城倉集鎮所在地)。此臨清古城遺址系臨清故城,隋唐大運河故道沿岸的臨清古城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