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一中

1953年1月,臨清劃歸山東省,學校改稱山東省臨清中學。 1949年學校有9個國中班、學生405人、教職工58人。 1990年,學校共有中學高級教師38人、中學一級教師60人。

山東省臨清市第一中學誕生在抗日的烽火中,創建於1942年3月,原名“抗日衛東中學”。幾易校名,先後命名為“冀南一中”、“河北省立臨清中學”、“山東省臨清中學”、“臨清市中學”,1967年改名為“山東省臨清市第一中學”至今。現為山東省規範化學校。
抗日衛東中學
抗日衛東中學創建於民國31年(1942年)初,它是一所抗大式的游擊中學。堅持一面學習,一面戰鬥,無固定校址,經常活動於魯西北衛運河以東的抗日革命根據地,所以命名為抗日衛東中學。
衛東中學初創時,正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冀魯豫三地委和專署根據抗戰教育的方針,決定在魯西北革命根據地創建一所“抗大”式的初級中學,並於民國31年(1942)二月,委派專署教育科長張存烙,具體負責衛東中學的籌建工作。
衛東中學一創辦就明確規定其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主要是為適應革命戰爭的需要,為魯西北抗日根據地,培養和輸送既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又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青年幹部。學校堅持走“抗大”道路,師生髮揚“抗大”作風,因而具有戰時幹部學校的特色。
學生主要來源於冠縣、莘縣、朝城、臨清一帶的高小畢業生,部分來自軍隊和地方機關的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青年幹部,也吸收了敵占區和游擊區的失學青年。學生配有一定數量的自衛武器,行動軍事化,實際是一支“抗日學生軍”,也是一支“抗日宣傳隊”。
民國31年(1942)三月,衛東中學在焦莊(今尚店鄉)舉行首屆招生考試,選優錄取40餘人,編為1個班。第二年又招收學生1個班、50餘人。一、二級學生根據戰時工作需要,分別於1944年秋和1945年春提前畢業,統一分配。日軍投降前夕,衛東中學又先後招收三級、四級學生各1個班,共百餘人。
衛東中學創辦之初校長為林遠,1944年王宗約任衛東中學副校長;1945年初林遠調專署教育科任科長,不久王宗約調任武訓師範校長;唐香濤任衛東中學校長。
1945年9月,臨清解放。同年11月,衛東中學結束游擊辦學形式,從農村遷入臨清縣城。同當時接收的臨清初級中學合併,易名為冀南一中。
衛東中學隸屬中共冀魯豫三地委和專署直接領導,學校行政人員多系經過戰爭考驗的共產黨員幹部。衛東中學初創時,黨派魯西築先抗戰學院教務長林遠任校長。1944年,黨又派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的王宗約任副校長。1945年初,林遠調任專署教育科長,學校工作由王宗約主持。王宗約調任武訓師範校長後,唐香濤繼任衛東中學校長。校長之下設教導主任1人,先後任職的有李奎元、王傑(女)、蘇景軾(副主任)。負責總務工作的有事務員陳君三。
衛東中學師資隊伍的調配,多數是從革命根據地選調的優秀知識分子,有的是從黨、政機關抽調的黨員幹部,有的是戰前的大學畢業生。因處於戰爭環境,人員調動比較頻繁。幹部一般都兼一門到兩門課。
原規定衛東中學是三年制初級中學,但一、二級學生因革命工作需要,都提前半年畢業。
為適應戰時需要,其課程設定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文化課: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自然、地理等。與普通中學課程略同,但所學內容有所精減。政治課:主要學習時事政治、政策法令,進行形勢教育。軍事課:主要學習抗日游擊戰術和軍事基本知識。實踐課:一是根據黨的中心任務,在地委統一領導下,抽出一定時間,與地方幹部一起組成工作隊,深入農村做民眾工作;二是配合根據地大生產運動,邊教邊學,開荒生產,實現糧、柴、菜半自給。
衛東中學為適應戰爭環境,堅持游擊式教學,其組織形式為:
一、集中教學與分散指導相結合。即在形勢比較緩和時,集中進行分班教學;在形勢緊張,環境惡化,特別是遇有敵情時,便化整為零,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配一名教師,分散隱蔽,進行教學。
二、堅持以學為主,戰學結合。衛東中學堅持一面戰鬥,一面學習。戰壕里、樹林中、墳地里、破廟中、行軍路上,利用空隙時間學習。門板當黑板,碎磚做凳子。教師帶一本書、一支粉筆上課,學生則派崗放哨。形勢惡劣時,學校則把學生分成若干戰鬥小組,各小組定點挖地洞,各自為戰,實行堡壘教學。由教師從優等生中培養小先生,再由他們巡迴教學。
三、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民國32年(1943)春夏之交,一級學生組成一支工作隊,參加朝北減租減息,合理負擔,查黑地運動和借糧鬥爭。民國33年(1944)八月,二級學生參加冠北工作隊,進行開闢新區的工作,學生在工作隊里練文習武,增長才幹。
四、從實踐出發改革教學。根據抗戰形勢的變化,政治課著重講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數學課增編關於減租減息,合理負擔,累計稅率的計算方法。語文課除了選學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人的論著和魯迅、鄒韜奮、郭沫若、茅盾等現代進步作家的文章,還選學新華社的重要社論、新聞,以及蘇聯作家介紹十月革命的文章。作文結合實際有感而發,如寫“反掃蕩記實”、“農村調查報告”等。
衛東中學為共產黨培養了一批革命人才。先後輸送到黨、政、軍、教育、民眾團體各條戰線,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祖國的解放事業。
冀南一中
1945年11月,衛東中學同臨清初級中學合併而成冀南一中,校址在臨清“磚城裡”南門外的天主教堂(現臨清一中校址)。學生的編次仍以衛東中學的編次為序,稱四級、五級、六級……。1946年秋,國民黨軍隊突然增兵聊城,危及臨清。學校根據上級的要求,把師生分為兩部分:四級一班學生年齡較大,由校長負責留校堅持學習,四級二班和五級的同學由教導主任帶領,分散到冠縣的張莊和臨清的朱莊辦學。大部分教師跟著下鄉。學校又恢復游擊辦學形式。1947年上半年,臨清形勢日趨緩和,分散到張莊、朱莊的師生陸續返回學校。從此,冀南一中開始穩步發展。至1949年,在校生已發展到9個班,有學生405人、教職工58人。其間,舉辦半年制教師、幹部培訓班各一期,學員300餘人。
1945年的冀南一中隸屬中共冀南行署一專署,由唐香濤任校長。1948年2月,冀南一專署專員劉潤生兼校長。同年,武訓師範與冀南一中合併,王宗約任副校長。是年秋,郭華庵任校長至1950年夏。1949年1月,武訓師範又遷到柳林單獨設校,王宗約調離冀南一中。
學校行政機構為:校長之下設教、總兩處。附設“三廠(場)”,農場、煙廠、紡織廠。
冀南一中為初級中學,其培養目標是:為新民主義革命培養既有政治覺悟又有文化知識的革命幹部。學制定為三年,但根據革命需要,學生可提前畢業。有些班級的學生在校學習一年、二年、甚至幾個月就參加了革命工作。有些學生則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參加上級組織的支前、土改、擴軍等工作隊,完成任務後仍回學校學習,至畢業再參加工作。
學校堅持為革命戰爭服務,與實際結合的辦學方向,實行“勞動建校,耕讀自給”的方針。校歌是“:火紅的太陽高高升起,我們歌唱我們自己,在戰鬥中成長,在生產中學習,戰鬥、生產、學習。我們生長在衛河之東,我們是工農子弟,要再接再厲,和人民在一起,走向勝利。”
學校後期基本以課堂教學為主。但因處於戰爭年代,解放區沒有統一課本,所用教材依靠教師自己選編,然後油印講義發給學生當課本。開設的課程有國語、數學、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等。
為發展教育事業,保證師生生活,地方黨政領導撥給學校小米6000斤、農田80畝,作為生產建校,實行工讀自給的資金和基地。1947年,先後辦起大中農場、大中紡織廠和大中煙廠。農場有地170畝、大牲畜(騾馬牛驢)10餘頭、鐵輪大車兩輛。師生參加養豬、養羊等勞動,收穫自給有餘。紡織廠在岳王廟街玉皇廟內,有紡車30台、合線機4架、織布機6台,經常有50人參加勞動,產品主要有包皮布、毛巾等,在當地市場銷售。捲菸廠設在古樓街,有手工捲菸機30台、菸絲機5台,由專職工人和部分師生參加生產。產品主要有紅、綠“中”字牌兩種,暢銷於臨清、夏津、清平等縣。
學校三廠(場)的生產由專署財務科直接管轄。具體管理工作,由校長領導下的各廠專職經理、會計、保管負責。學生分班輪流參加各廠勞動,一律半日學習,半日勞動。
學生絕大部分來自解放區的高小畢業生。入校後經過三年的學習鍛鍊,大都成為既有政治覺悟又有文化知識的學生。畢業後大部分參加黨政軍工作,少部分升入高一級的學校繼續深造。
1949年初,冀南行署在威縣召開中等學校教育會議,提出“學校教育走向新型正規化”的要求。是年3月,冀南第一中學遂易名為冀南區公立臨清中學。建國前夕,冀南行署撤銷,臨清劃歸河北省,學校遂改為河北省立臨清中學。
臨清市第一中學臨清市第一中學為冀南一中沿革而來,校址仍在磚城南門外天主教堂舊址,即今臨清市紅星路東端路南。建國時稱河北省立臨清中學。
1953年1月,臨清劃歸山東省,學校改稱山東省臨清中學。1956年之前,學校歸省政府管轄,1956年後歸聊城專署管轄。“文化大革命”後由縣(市)直接管理,現稱為山東省臨清市第一中學。
建國初期,學校為初級中學。北院的天主教堂的傳教士是德國人。學校剛遷來的時候,傳教士門還沒有撤走。天主教堂的房舍,曾經由冀南一中和教會學校共用,直到一九四八年德國的傳教士們才離去。當時,臨清一中的校舍有南北兩個院子,兩個院子中間隔著一條路。南院原來是一個道教的“太平觀”。
北院的天主教堂是一座兩層建築,磚混結構,石頭地基,青磚壘牆,石灰灌縫,很結實。整座樓呈十字型,人們稱其為“十字樓”。“十字樓”的一層和二層各有一個大房間,大約是過去做禮拜做彌撒的場所。其他的房間都很小。“十字樓”的樓板樓梯都是木質的,二層的大房間曾經是學校的圖書館,牆壁上,還留有宗教的畫像。頂層是閣樓,很矮,只能做倉庫使用。
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人事秘書的辦公室和教研室設在“十字樓”內,剩餘的房間做了教師的宿舍。
“十字樓”的前面和東面是教室,“十字樓”的西面有一棟“工”字型的平房,設計比較考究,有天花板,是整個校園最好的房子,那是實驗室,學生們上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課的地方。教導處和總務處在教室前面的一排平房裡。
1949年學校有9個國中班、學生405人、教職工58人。1954年暑假,開始招收高中班,成為完全中學。1959年,有國中14個班、學生732人;高中9個班、學生417人、教職工78人。1960年,初、高中發展到25個班、學生1188人。1961年,隨著教育事業的調整,學校壓縮為18個班,其中高中10個班、學生502人;國中8個班、學生404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被打亂,校舍慘遭破壞,1966~1967年,兩年沒招收新生。1968年,實行推薦制,招收高中10個班、國中4個班,學制改為高、國中各二年。
1978年,教育制度恢復,學校招收三年制國中4個班,次年又招收三年制高中2個班。從此,學制又改為“三三”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學校各項工作納入正軌。1985年,已有高中21個班、學生1299人;國中15個班、學生1021人、教職工164人,其中專任教師105人。1990年,學校有高中19個班、學生1148人;國中19個班、學生1395人,共有教職工227人,其中專任教師153人。
1986年,市委、市政府投資120萬元,新建教學樓兩座,建築面積4960平方米。1990年,投資4萬元,建修學校北大門。學校占地面積為84.5畝,計有其他房舍580餘間、儀器標本3000餘件、圖書資料35800餘冊,學校固定資產總值約為256.1萬元。
學校行政機構,設校長1人、副校長1~2人。校長之下設教、總兩處,每處設主任1人、副主任1~2人。後增設專職人事秘書1人。“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1~2人。下設政工、教革、後勤三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恢復校長負責制,校長之下仍設教、總兩處,並增設辦公室,負責政工和人事工作。1984年,機構改革,設校長1人、副校長2人。中層機構只設教、總兩處,撤銷辦公室,恢復人事秘書,增設專職計畫生育和保衛幹部及校辦工廠廠長。1987年,行政機構調整後,設校長1人、副校長3人。中層機構改設為政教處、教務處、總務處、辦公室、教研室和保衛科,專職保衛幹部改稱保衛科長。
裴林春,1980年被評為省特級教師,1987年被評為省教書育人先進個人,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趙蘭石1982年被評為全國體育優秀教師,1983年又被評為省優秀教師和全國體育先進工作者。江保昌1983年被評為省模範班主任。劉鐵錚1956年和1985年先後兩次被評為省優秀教師。孫誠1986年被評為勞動模範,1990年被評為省特級教師。宋朝群1986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唐雲忠1988年被評為省優秀園丁。宋立忠1989年被評為省優秀教師。王興毅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88年實行教師職務職稱評聘制。1990年,學校共有中學高級教師38人、中學一級教師60人。
自1948年至1988年臨清一中的校長、副校長有:郭華庵、王力平、呂丁一、念亞民、任維奇、李岳堂、除煥民、王懷詩、安建勛、靖冠卿、張保群、周以容、榮樹嶺、陸國慶、邵之蘭、石華、宋朝群、王樹澄等。
2010年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李彥軍;副校長兼副書記:隋歧軍;政教副校長:劉學東;總務副校長:董啟濤;業務副校長:單艷軍;工會主任:張福謙;工會副主任:王欣。
臨清市第一中學現為山東省規範化學校,聊城市重點高級中學。校園占地面積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學校現有教職工230人,其中特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57人,中級教師60人,初級教師49人,見習教師54人。現有三個年級, 53個教學班,在校生3100人。
學校的辦學條件目前已經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全部教室按省級標準配備了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25寸彩電、電子監控設備等。學校建有高標準的理、化、生、史、地實驗室,圖書館、教工閱覽室、學生閱覽室、科技教室、網路中心、美術教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書法教室、勞技教室、語音教室、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演播室、天文台、風雨操場等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教學所需的儀器、設備均達到了2000年部頒一類標準。教師備課實現了人手一機,建立了臨清一中網站和校園網,配備了英才苑、K12等五大網路教學資源軟體。
近年來,臨清一中的教學質量持續大幅度提高,高考成績一直穩居聊城市前列,升入清華、北大等名校學生逐年上升。96年以來總計培養本科4600餘人,保持了每年以百人速度遞增。培養高考省狀元 1 人、聊城市狀元8人,培養的參賽選手在省、地奧林匹克競賽中總計79人次獲獎。
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臨清一中2005年高考再創輝煌:臨清一中2005年實際參加高考學生878人,本科一次上線603人(不含文理複課生),應屆生比去年增長126人,本科升學率達68.7%,應屆生本科升學率達62.99%,重點本科上線率、普通本科上線率雙雙榮獲聊城市第一名;林繼強同學以716分的成績獲山東省第二名、聊城市理科狀元;林繼強、許美靜、丁一同學分別獲得聊城市理科第一名、第四名、第五名的優異成績,以上三位同學均被北京大學錄取。根據臨清市教育局下達的任務目標,臨清一中05年高考完成了最高升學目標,獲“臨清市2005年高考功勳學校”稱號。但是今年來臨清一中的教學質量並不理想。
近年來一中先後榮獲:國家重點課題“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實驗學校等國家級榮譽稱號四項;山東省師德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電化教育先進集體、中學生奧林匹克物理競賽山東賽區金牌學校等省級榮譽稱號十三項;聊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聊城市教學工作先進單位、聊城市綠色學校等市級以上榮譽稱號21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