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姑射仙洞

臨汾姑射仙洞

山西臨汾姑射仙洞旅遊區位於山西平陽盆地西部的沿山一帶,地處臨汾市西郊貌姑射山中,距市區約16公里。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幽美,草肥林密,人畜興旺。總面積四十平方公里,也是臨汾旅遊區最大的旅遊勝地。還是山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級名勝風景區之一。山西臨汾姑射仙洞風景旅遊景區自創建以來,來山西臨汾姑射仙洞風景旅遊景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

基本信息

相傳上古時代,山里出現了十隻惡虎,經常出來傷害人膏,村民紛紛遷移外 地,中落得田園荒蕪,人煙寥寂。山的東部峪口處.有個廿多戶人家的小村,村裡有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由於貌醜,人都呼她“醜姑”。別看她人醜,心胸可大啦,她暗睛發誓,決心為民除害,只苦於沒有降虎的本領,整日悶悶不樂。有天晚上,她忽然夢見—個威武健壯的大漢對她說:“小姑娘,我是天宮中的羿祖,今已下凡住在東山,你要除掉惡虎,先得學到本事,我可以幫助你練習箭術。”“醜姑”一聽萬分感激,當即跪下拜羿祖為師。正要求教,忽然驚醒,才是—夢。醜姑除虎心切,顧不得跟家人告別,便悄悄寓家去東山練箭。

“醜姑”來到東山.找見羿祖學箭,她頂烈日,冒嚴寒,勤學苦練,很快就練好本領,真可說是百發百中,箭無虛發。學成之後,即告別羿祖師父回到家鄉。第二天就背著弓箭上山射虎。不多久,十隻惡虎被她除去了九隻,只剩下一隻黑額虎王。這隻黑額虎非常厲害,行走如飛,吼聲如雷,跑起來飛沙走石,天昏地暗。一天,“醜姑”尋虎來到鬼門關前,還沒等她拈弓搭箭,黑額虎已撲到她的面前,“醜姑”急中生智,趕忙詛到山崖邊沿,趁黑額虎撲來的一霎那,順勢往後一閃,便把黑額虎閃進萬丈深淵。可是,由於自己立足不穩,不幸也一頭栽下崖去。鄉親們聞訊趕到鬼門關下時,只見摔死的黑額虎旁邊另有一具屍體,竟是為民除害的“醜姑”。人們目睹此情,無不為之慟哭失聲。

鄉親們含著眼淚把“醜姑”抬回村里,裝棺人殮,合村祭奠,一直祭了七七四十九天還捨不得埋葬。當地山神也被“醜姑”的事跡所感動,遂將此事奏告天帝。天帝聞奏,即錄入仙籍,封她為姑射神女。就在這天正當午時,突然一聲巨響,棺木裂開,閃出一道金光.“醜姑”飄忽而起,人們競相觀望,所見者遠非昔日“醜姑”,卻成了一個非常美麗的仙女,肌膚雪白,蛔娜娉婷,頻頻揮手向鄉親們告別:“謝謝鄉親厚愛,就此分別,後山石洞即是我的住居。”說罷凌空而逝。

因有這段美妙的傳說,後人便把這架山叫做“姑射山”。把仙洞形若棺材的巨石稱為。仙棺”。把“醜姑”住過的村莊叫“姑射村”,把後山的洞“姑射仙洞”,也稱神居洞。

山西臨汾姑射仙洞旅遊區共由5個景區組成,50多個景點就掩映在這奇特絕妙的山色樹景之中。

現在我們置身其間的已破敗的建築群叫北仙洞,又名興福寺。明朝後期空谷和尚從陝西潛龍寺來此,在這裡依山興建了寺殿,清朝康熙、雍正時,僧人際瑞四處化緣,修起了大雄寶殿、佛舍、客堂,稱為興福寺。興福寺由大雄寶殿、王母樓、鐵佛洞、八仙洞、藥王樓、關帝廟組成,其中以主建築大雄寶殿最為雄偉。它建築在半山崖底,上凸上凹,殿脊上高山壓頂,殿內面寬12米,進深25米,高5米,塑有釋迦牟尼金像,像身後面的天然石洞內雕鑿許多小羅漢像,大殿左右牆壁上均有名人壁畫。可惜整個北仙洞建築毀於大火,現在的公路又從殿堂之間穿過,我們為這些黑黢黢的殘垣斷壁扼腕嘆惜之餘,仍可想見當日香火瀰漫的盛況。

往西北方向眺望。在我們人山不久就看到了睡仙女峰。請看這座山峰恰似一位美麗動人的少女仰天而臥的姿態,她的秀髮、杏眼、端鼻、櫻嘴、豐滿的胸部、苗條的身軀,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白雲輕霧的掩映下,正像一位優雅純潔的仙女剛剛進入甜美的夢鄉,讓人不忍心打擾她。

抬頭仰視,我們看到的象鼻山又叫象頭嶺。這塊巨大的山石向前突出,形似象頭,它向南延伸下傾,石中的圓形通孔,恰似象的大眼睛,延伸出來的部分猶如大象的長鼻悠然下垂,從谷底汲水,形態十分逼真,叫人嘆為奇觀。象鼻山的頂端叫會仙台。傳說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在捨身崖成仙后,常與八仙在會仙台相會。一次約定的時間快到了,韓湘子因為喝醉酒醉倒在姑射山口,清醒後誤了聚會時間,被罰站在一旁不能參加聚會。現在在捨身崖的西壁石洞中還塑有韓湘子因被罰而兩手攤開,神色沮喪的塑像呢。—與會仙台毗鄰的是雲霧寺。雲霧寺又名照天池。原有的大雄寶殿及天池早已毀壞,現僅留有門樓一座,上鑲“雲霧寺”三字。這裡群峰相抱,三面環山,一面朝陽。攀登而上,又豁然開朗,仙洞美景,盡收眼底。每到月圓之時,銀光遍灑,宛若仙境,妙不可言。這裡雲霧繚繞,縹縹緲緲,風雨朝夕,千姿百態。四季景色,千變萬化,春望細雨,夏看蒼綠,秋賞紅葉,冬觀白雪,為賞仙洞美景的最佳之處。有位詩人寫道:“欲覽仙洞景,須上照天池。春雨冬雪時,最美遊人醉。”

南仙洞山門上為玄帝樓,下為過道。二門上為樂樓,面南,供演戲酬神娛樂之用,也叫過街戲台。如刀劈般平直的懸崖峭壁之間,巧妙地構築著一座高大的建築物,名叫觀音閣。觀音閣面東,外觀為6層,從旁石階宛轉而上至第5層,前半部分為四角亭形,後部為天然洞穴,與前亭連為一體,閣不設門窗,空間較為開闊,構造十分巧妙。閣內塑觀世音菩薩,兩側是文殊、普賢,頂部為檀城,兩壁4層排列著12圓覺、閻羅、羅漢、24重天眾像,皆為懸塑。不僅雕塑技藝精湛出眾,而且刻畫的眾神較多較全。如果說隰縣小西天的懸塑以大而恢宏的氣勢著稱於世,這裡的懸塑則以人物眾多見長,足極為珍貴的明代懸塑藝術珍品。在閣中還塑有送子觀音、千手觀音、韋陀、金剛及道教中的壯武真君和玄武大帝的塑像,表現了這裡佛道共處的真實情況。

穿過仙溝,來到了南仙洞。這裡是藐姑射風景區方圓40平方公里中的精華所在,距離市區約25公里。宋、金之際,皇甫靖在這裡修煉得“觸石如人虛,游空如履地,變化莫知其極。”仙洞現在還保存著“皇甫靖法師清法祿見”一文。元朝時,這裡道教更是盛極一時,道士任志真、王德仁等奉國師掌教大宗師洞明真祁法旨,“起蓋殿閣十數間,使三清、四帝、五祖、七真、諸仙聖像煥然一新。”至明朝正德年間,這裡又改換門庭,五台山僧人在南仙洞開闢山門,建正殿兩楹,門徒園海等又增建碧岩寺,清同治八年重修碧岩寺,西為祖師殿,東為圍陀殿,北為觀音閣,傍岩疊起,蔚為壯觀,形成了南仙洞建築群的基本規模。

臨汾有仙洞溝,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幽隱,觀音自願被奉於此。通過實地考察,又依例占卜,三次都是這裡,於是把觀音供奉到這裡,並命名此殿為願來殿。

請進這個小洞,別看其貌不揚,從這裡往上走三四米,我們就能看到一個面積八九平米的大洞,奇特的是此洞的左上方有一小窗,照射進來的光線使洞內非常明亮,可謂是別有洞天。這裡就是堯與鹿仙女成婚的洞房。從這裡望出,對面突起的山峰叫蠟燭山。傳說堯與鹿女在仙洞成婚,對面松林中一峰突起,神光四射,狀如巨燭,使整個仙洞亮如白晝。縣誌記載,蠟燭山“入夜有光,灼灼如炬,近而察之,不可得。”此洞與燭山被稱為堯王成婚時的“洞房花燭”。這裡是位於洞房上方的黑龍洞,傳說裡邊關著被鹿仙女制服的黑龍。現在我們看到洞內左右各有一個石床,床上各有一具泥包真人屍骨的塑像,這是兩具道士的屍體,師左徒右。據說明代道人睡松子以鐵鏈穿過鎖骨與弟子到處化緣修建仙洞,死後人們為紀念其功績,用泥裹住屍骨,塑成他們的模樣,一直保存到現在。因而此洞也被稱作睡仙洞。依山東行前面不遠就是神居洞了。仙洞景區植被茂密,在鬱鬱蔥蔥的山林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字排開的三棵高大奇特的大樹,名叫豹榆。合圍粗的豹榆像金錢豹一樣,渾身布滿斑點,黃白相間,非常漂亮。原來豹榆的舊皮總是一塊塊、一層層地脫落,露出裡邊的新皮。新皮、舊皮顏色深淺不一,煞是奇特。關於這三棵大樹也有一段佳—話。

仙洞以“神居”名揚天下,歷代帝王將相、名人學士爭相前采雲遊,其中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傳說最為生動。據說趙匡胤曾三遊仙洞,前兩次是在登基之前,第二三次是作皇帝之後,這三次游觀,都在仙洞留下了頗具神秘色彩的傳說故事,豹榆就是其中之一。趙匡胤在第二次遊仙洞時,前去朝拜神居洞,但當快到神居洞時才想起忘了帶香表,於是順手從身邊的榆樹上折下三枝,代替香柱插在地卜。這三支榆枝竟生根發芽,長成三株大樹,樹身上銅錢大的花斑一年四季不斷剝落皮屑,就像點燃著的香柱會不斷往下掉香灰一樣,遊人每每到此,莫不駐足觀賞,驚嘆不止。左右各有一株千年虬松,人口建有面寬5間,重檐歇山頂建築的岩洞就是名揚四海的神居洞。神居洞共有宋至清代的碑刻9通,記載了這裡歷代的修建過程。請看,神居洞中十分開闊,人口處的建築稱為崇道廟,始建於唐代,四壁畫有二十八宿壁畫,筆法生動流暢。“洞中建廟”,這是神居洞的第一奇。

這裡尤山不石,無石不洞,無洞不仙,不僅洞奇石美仙多,而且處處都留下了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來到這裡,不僅可以避暑賞景,更能通過仙洞一游,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所生所長及博大精深。從神居洞繼續前行,還有三教廟、半仙洞及龍鬚瀑景區的仙鏡石、梳妝檯、龍鬚瀑、仙棺、唐高祖李淵逢凶化吉的南天門、馬蹄鏟、宋高祖趙匡胤兩次坐過的宋王石和棋盤石等景色

臨汾姑射仙洞最佳出遊時間

臨汾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冬季漫長而乾燥嚴寒,夏季短暫而多雨酷熱。最佳出遊時間在春秋兩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