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吳、越之地;戰國併入楚。
秦並天下為會稽郡餘杭縣地;西漢因之。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分餘杭置臨水縣,縣治臨水城(今臨安市高虹鎮高樂村),屬吳郡。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吳、丹陽兩郡置吳興郡,烏程、陽羨、餘杭、臨水、永安5縣移屬吳興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臨安縣,仍屬吳興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郡,割吳興、吳郡之地置杭州,初治餘杭,未幾移治錢唐,省並新城、臨安縣。
唐武德七年(624年),以於潛縣置潛州,並置臨水縣。次年,州縣俱廢。
唐垂拱四年(688年),巡撫使狄仁傑奏復以故臨水城置臨安縣,屬杭州(餘杭郡)。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改臨安縣為安國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改安國縣復為臨安縣,屬杭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屬臨安府。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遷縣治於西墅保錦山下。
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清因之。
民國元年( 1912年),廢府,直屬於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專署駐臨安縣衣錦鎮。
1949年,臨安、於潛、昌化相繼解放後屬臨安專區。
1953年,撤銷臨安專區改屬嘉興專區。
1957年,臨安縣劃入建德專區。
1958年,餘杭縣併入臨安縣;同年12月,撤銷建德專區,臨安、昌化劃歸嘉興專區。
1960年,昌化縣併入臨安縣,劃歸杭州市。
1996年,臨安撤縣建市,改稱臨安市,屬浙江省杭州市至今。
典籍記載
《三國志》
《吳志》
卷十五
賀齊 全琮 呂岱 周魴 鍾離牧
賀齊字公苖防稽山隂人也,……十六年吳郡餘杭民郎稚合宗起賊複數千人齊出討之即復破稚表言分餘杭為臨水縣【吳録曰晉改為臨安】
《晉書》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揚州
吳興郡吳置。統縣十,戶二萬四千。
烏程 臨安 餘杭 武康。故防風氏國。 東遷 於潛有潛水。
故鄣 安吉 原鄉 長城
《元和郡縣圖志》
《元和郡縣誌》
卷二十六
江南道
杭州【餘杭上】
臨安縣【緊東南至州一百二十八里】
本吳大帝分餘杭縣立臨水縣晉改為臨安隋亂廢置無凖垂拱四年巡撫使狄仁傑復奏置
《舊唐書》
志第十九 地理二
江南道
於潛 漢縣,屬丹陽郡。武德七年,置潛州,領於潛、臨水二縣。八年,廢潛州及臨水縣,於潛還杭州。
臨安 垂拱四年,分餘杭、於潛,置於廢臨水縣。
《新唐書》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江南道
杭州餘杭郡
於潛,緊。武德七年以縣置潛州,並置臨水縣。八年州廢,省臨水,以於潛來屬。南三十里有紫溪水溉田,貞元十八年令杜泳開,又鑿渠三十里,以通舟楫;有天目山。臨安,緊。垂拱四年析餘杭、於潛地以故臨水城置。有石鏡山。新城,上。武德七年省入富陽,永淳元年復置。北五里有官塘,堰水溉田;有九澳,永淳元年開。
《太平寰宇記》
《太平寰宇記》
卷九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九十三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五
杭州
元領縣八 今十
錢塘 於潛 餘杭 新城 臨安 鹽官 富陽昌化 仁和 南新【二縣新置】
臨安縣西北一百二十八里依舊二十六鄉吳志雲漢建安十六年分置餘杭立臨水縣屬吳郡歸命侯時割屬吳興晉太康中改為臨安隋廢唐垂拱四年又置至開元年間改為安國今仍復舊 臨安山縣取此為名南有郭文舉宅基 石鏡山按山川記雲臨安縣有石鏡在山之東峯又郡國志雲徑二尺七寸其光照人如鏡之鑑分毫不差
《鹹淳臨安志》
卷之十六志〔一〕
疆域一
古今郡縣表
世紀 縣
秦始皇 錢唐【 隸會稽郡三十七年出遊至錢唐臨浙江】餘杭【 隸會稽郡三十七年出遊將上會稽經此立為縣】富春【 隸會稽郡】 海鹽【 隸會稽郡】
武帝 於朁【 隸丹陽郡】
平帝 錢唐【更名泉亭】 餘杭【更名進睦】 海鹽【更名展武】 富春【更名誅歲】
東漢光武 省錢唐
順帝 海鹽餘杭富春【 隸吳郡(東漢郡國志)】
獻帝 置臨水縣【 建安十六年分餘杭縣置】
三國吳 置新城縣廢新城縣【 並桐廬】 餘杭臨水於潛【 隸吳興郡】
西晉武帝 更名臨水縣為臨安【 太康元年(宋書)】
東晉成帝 復置新城縣【 鹹和九年宋志】
武帝 更名富春縣曰富陽【 避簡文鄭太后諱】
陳武帝 鹽官割隸海寧郡【 永定二年置海寧郡】
隋文帝 省新城縣【 併入錢唐】以武康縣隸杭州
煬帝 錢唐 富陽餘杭 於潛鹽官 武康【 隸餘杭郡】
唐高祖 武康縣改隸湖州 省鹽官縣併入錢塘 省新城縣併入富陽 置臨水縣【 並武德七年】 省臨水縣 復置於潛縣【 並八年】太宗 復置鹽官縣【 正觀四年】
高宗 復置新城縣【 永淳元年】
中宗 置紫溪縣【 析於潛縣置】【垂拱二年】 復置臨安縣【 析於潛餘杭地以故臨水城置】【四年】 改紫溪縣為武隆 復為紫溪縣 析紫溪置武隆縣【 並萬歲通天元年】 省武隆縣併入紫溪【 聖歷三年】 復置武隆縣【 長安四年】 改武隆為唐山縣【 神龍元年】
代宗 省武隆紫溪二縣【 大曆二年】
穆宗 復置唐山縣【 長慶初】
五代梁 改新城縣為新登【 避梁太祖父諱】【開平元年】 改臨安縣為安國【 二年】 改唐山縣為金昌【 乾道志四年淳佑志三年】 置錢江縣【 錢氏析錢塘鹽官地置】【龍德二年】後唐 改金昌縣復為唐山【 淳佑志同光初】
石晉 改唐山縣曰橫山 改橫山縣曰吳昌【 並乾道志】
皇朝太宗皇帝 改安國縣復為臨安【 淳佑志】 改錢江縣為仁和 改新登縣復為新城【 太平興國三年】 改吳昌縣為昌化【 四年】復置臨安縣【 五年】 置南新縣【 淳化六年】置南新縣【 淳化六年】
神宗皇帝 廢南新縣為鎮【 隸新城】【熙寧五年】
《乾道臨安志》
臨安志卷第二
歷代沿革
大都督臨安府餘杭郡寍海軍節度【治錢塘仁和二縣】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吳滅入越越滅入楚秦並天下屬會稽郡【太平寰宇記夏禹東去舍舟航登入於此乃名餘杭吳越春秋夫差二十三年止於餘杭山史記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西一百二十里從狹中渡顧夷曰始皇過餘杭因立為縣】 漢因之【西漢地里志有餘杭錢唐富春縣又海鹽縣武原鄉有鹽官沈約宋書雲鹽官漢舊縣也】 至東漢順帝之後隸吳郡【東漢地里志吳郡有餘杭富春城丹陽郡有於潛城】 三國時屬吳吳大帝分餘杭置臨水縣【吳志賀齊表奏分餘杭為臨水縣】黃武五年即富春縣置東安郡【吳志雲分三郡十縣地置東安郡以全琮為守】 又分富春置新城縣既而廢【寶鼎二年割於潛屬吳興郡】 晉太康元年改臨水縣為臨安縣時鹽官錢唐富陽【晉武帝諱簡文鄭太后諱改春曰陽】隸吳郡臨安餘杭於潛隸吳興郡【事見晉地里志】 鹹和中復置新城縣宋齊梁因之陳置錢唐郡隋開皇九年平陳廢郡割吳興吳郡之地置杭州初治餘杭未幾移治錢唐省並新城臨安縣仁壽二年割武康縣屬杭州因置總管府大業初改為餘杭郡統縣六【隋地里志雲錢唐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武康】 唐武德六年六月復為杭州隸蘇州總管是年沒於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杭州因並鹽官入錢唐以武康隸湖州升於潛縣為潛州八年州廢以舊縣來屬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杭州為江南東道四年分錢塘復置鹽官凡領縣五【錢唐富陽餘杭於潛鹽官】 隸潤州都督府永淳元年析富陽復新城縣垂拱二年析於潛置紫溪縣四年析餘杭復臨安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紫溪為武隆聖曆元年又改為武崇神龍元年改為唐山【今昌化縣也大曆二年廢長慶之後復置】景雲二年屬江南道按察使開元二十一年分隸江南東道採訪使天寶元年改為餘杭郡統縣八【唐志雲錢唐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新城臨安唐山】 至德二載置江東防禦使治餘杭郡乾元元年復以為杭州置浙江西道節度治昇州尋徙蘇州未幾兼餘杭軍使治杭州二年改置觀察使治蘇州上元二年詔杭州刺史領防禦使建中二年置鎮海軍節度於潤州元和之後使名廢置不常龍紀元年復置杭州防禦使景福元年賜號武勝軍防禦二年升為都團練觀察尋廢移鎮海軍節度使治杭州【已上使名歲次並見唐方鎮表五代史記雲光化元年移鎮海軍於杭州景福二年至光化改元相去幾五年不同】 是年始拜錢鏐為節度使俄而置都督府又升為大都督府天佑四年以臨安縣衣錦城為安國衣錦軍朱梁開平元年改新城為新登【以梁太祖父諱改城曰登】 二年改臨安為安國【事見五代史記】四年改唐山為金昌龍德三年析錢唐鹽官地置錢江縣【今仁和縣也】 與錢唐分治城下後唐同光初復金昌為昌化石晉改為橫山又以為吳昌五代之亂錢氏據有兩浙幾百年號吳越國宋興錢俶始事貢獻太平興國三年朝於京師遂納土焉其年改錢江為仁和復新登為新城升安國衣錦軍為順化軍治臨安縣四年改吳昌為昌化五年廢順化軍以其縣復隸杭州淳化五年詔以鎮海軍為寍海軍【詔曰浙右奧區餘杭故壤閭閻舊俗有延陵廉遜之風組練雄師知孫武訓齊之令控於滄海實曰大藩宜更節制之名用洽底寍之化杭州鎮海軍改為寍海軍】 升南新場為紹德縣六年改為南新縣領縣十皇佑元年管勾一路兵馬鈐轄司事熙寍五年廢南新為鎮隸新城縣七年分浙東西為兩路【杭蘇湖潤常秀睦七州為西路】 宣和中領浙西安撫使建炎三年翠華巡幸是年十一月三日升杭州為臨安府復兼浙西兵馬鈐轄司事統縣九錢塘仁和餘杭臨安富陽於潛新城鹽官昌化紹興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指揮臨安府
《水經註疏》
《水經註疏》
卷四十
後魏酈道元撰 宜都楊守敬纂疏 枝江熊會貞參疏
浙江水 斤江水
浙江徑縣左,合餘杭大溪。朱作餘干,《箋》曰:疑作餘杭。戴仍,趙改。守敬按:豫章餘干之水,不能至此,則改餘杭差為近之。蓋溪以縣名也。大溪即東苕溪,源出臨安縣西北東天目山,東南流經縣及餘杭縣以下,北流入太湖,與富春江隔山不通流,《注》言浙江左合大溪,誤。江北即臨安縣界,水北對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東有郭文墓,守敬按:《寰宇記》臨安縣南有有郭文舉宅基。《輿地紀勝》,墓在臨安縣南十五里,又雲,《隱士郭文碑》在臨安縣,湖州刺史孫彭立。晉建武元年,驃騎王導迎文,置之西園。文逃此而終。臨安令改葬之。朱《箋》曰:《晉書》,郭文,字文舉,河內軹人。少愛山水,尚嘉遯,步擔入餘杭 大辟山中。王導聞其名,迎置西園,七年未嘗出入,一旦逃歸臨安,結廬舍于山中。臨安令萬寵迎置縣中,病卒。寵葬於所居之處。大辟山見下。建安十六年,縣民郎雅作亂,朱安訛作武,脫作字。趙據《吳志 賀齊傳》改增作字,並依改雅為稚。守敬按:殘宋本、黃本並作雅。稚、雅形近,未知孰是,當兩存之。建上亦當有漢字。賀齊討之。孫權分餘杭立臨水縣,晉改曰臨安縣。守敬按:立臨水縣以上,並見《賀齊傳》,末句裴《注》引《吳錄》說。《宋志》,晉太康元年,更名臨安,後漢末縣屬吳郡,吳屬吳興郡,晉、宋、齊、梁因。即今臨安縣治。因岡為城,南門尤高。謝安郡,游縣,徑此門,以為難為亭長。守敬按:《晉書 謝安傳》,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又雲,除吳興太守。
《讀史方輿紀要》
卷九十
◎浙江二
◇杭州府
臨安縣府西北百里。西南至嚴州府分水縣一百有三里,東南至富陽縣百里,北至湖州府安吉州孝豐縣六十里。本餘杭縣地。後漢末,孫氏分置臨水縣,屬吳郡。晉改為臨安縣,屬吳興郡。宋齊仍舊。隋省。唐武德七年,復置臨水縣,屬潛州。明年,省入於潛縣。垂拱四年,復置臨安縣,屬杭州。五代梁貞明初,吳越改為安國縣,亦曰衣錦軍。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為順化軍。尋廢軍,復為臨安縣。《城邑考》:縣無城。五代時,吳越增築。後廢。今編戶四十六里。
《大清一統志》
《大清一統志》
巻二百十六
杭州府
臨安縣【在府西北一百里東西距五十三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餘杭縣界十八里西至於潛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新城縣界四十里北至湖州府孝豐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富陽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新城縣界二十五里東北至餘杭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於潛縣界五十里秦餘杭縣地漢因之後漢建安十六年分置臨水縣屬吳郡三國吳寳鼎元年屬吳興郡晉太康元年改曰臨安宋齊因之後省唐武徳七年復置臨水縣屬潛州八年省入於潛垂拱四年復分餘杭於潛地置臨水縣光化元年復改臨安屬杭州五代梁開平二年吳越改曰安國縣並置衣錦軍宋太平興國四年改順化軍尋廢軍復為臨安縣建炎三年屬臨安府元屬杭州路明屬杭州府 本朝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