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臨縣夏屬冀州,周屬并州,春秋屬晉,戰國時屬趙國。
秦莊襄王二年(前248年),屬太原郡。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臨水縣,屬西河郡。
王莽時期,臨水縣曾改監水縣。
東漢,復名臨水縣。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臨水縣併入離石縣,仍屬西河郡。東漢末,西河郡併入太原郡。
三國初,仍屬太原郡。
魏黃初二年(221年),設定西河郡,仍屬西河郡。
兩晉時轄於離石,為匈奴占領。
十六國時期,屬離石鎮。
南北朝時期,北周時置烏突郡、烏突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改烏突為太和。
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太和縣屬離石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屬石州。
宋仍稱臨泉縣、定胡縣,隸屬石州,屬河東路。
元符二年(1099年),改屬晉寧軍。
金天會元年(1123年),復名為臨水縣,廢晉寧軍,屬石州。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改臨水為臨泉,屬太原郡。
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臨泉縣升為臨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州降為縣,屬太原府。臨縣之稱由此而定,至今未變。
萬曆二十三年(1595),臨縣改屬汾州府。
清因明制,縣屬汾州府,冀寧道。
民國廢除府州,縣直屬山西省轄,境內實行區所制,劃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臨縣解放,成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臨縣劃為10個區。同年10月,為抗日戰爭所需,將臨縣分為臨縣、臨南兩個縣,臨縣設7個區,臨南設5個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臨縣,臨南合併,仍稱臨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屬興縣專署管轄。
1952年劃歸榆次專署(後改晉中專署)。
1971年組建呂梁地區,劃歸呂梁地區。
1984年4—7月,改鄉(鎮)村制。臨縣設10個鎮,28個鄉。
2002年撤鄉並鎮,全縣設13個鎮,10個鄉。
2004年7月,呂梁撤地設市,臨縣屬呂梁市管轄至今。
典籍記載
《漢書》
卷二十八
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縣三十六:
臨水,莽曰監水。土軍,西都,莽曰五原亭。平陸,陰山,莽曰山寧。觬是,莽曰伏觬。博陵,莽曰助桓。鹽官。
《水經註疏》
卷三
河水又南,湯水注之。…… 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徑其川,西轉入河。朱此二十二字錯入下奢延水條《山海經》曰生水東流注於河下,又訛河水又南陵水注之八字作《經》,戴改八字作《注》,全、趙同。而仍錯入奢延水條下。守敬按:陵水入河,在河水過離石縣之前,今移此。今水曰湫河,出臨縣東北,西南流至永寧州西北入河。
《隋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離石郡(後齊置西汾州,後周改為石州。)統縣五,戶二萬四千八十一。
離石(後齊曰昌化縣,置懷政郡。後周改曰離石郡及縣,又置寧鄉縣。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置郡,並寧鄉入焉。)修化(後周置,曰窟胡,並置窟胡郡。開皇初郡廢,後縣改為修化。又後周置盧山縣,大業初併入焉。有伏盧山。)定胡(後周置,及置定胡郡。開皇初郡廢。有關官。)平夷(後周置。)太和(後周置,曰烏突,及置烏突郡。開皇初郡廢,縣尋改焉。有湫水。)
《金史》
卷二十六 志第七
河東北路
太原府
石州
臨泉*:宋隸晉寧軍,有黃河、臨泉水。
鎮一:克胡
*臨泉縣恐為考誤,《新元史》、《續通典》均載為臨水縣。
《新元史》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冀寧路。
石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司候司,離石、方山、孟門、溫泉、臨泉、寧鄉六縣。至元二年,省溫泉縣入孝義,升臨泉縣為臨州。後司候司與孟門、方山二縣俱省入離石。
臨州。下。元初,徙治於舊城北四十里。金臨水縣,屬石州。中統二年,改臨泉縣,直隸太原路。三年,升為州。
《續通典》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冀寧路
臨州 【下】 金臨水縣 【案金史地理志作臨泉縣蓋誤謹附識】 隸石州元中統二年改臨泉縣直隸太原府三年升臨州
《山西通志》
臨縣
漢志西河郡臨水注莽曰監水
唐志石州昌化郡臨泉注本太和縣武徳三年更名置北和州別析置太和縣四年以太和東會州貞觀三年州廢以臨泉來屬
宋元符二年升葭蘆呉堡二寨為晉寧軍以石州之臨泉縣焉
金志石州臨泉宋晉寧軍有黃河臨泉水 貞祐末元兵南下先諸郡歸附【臨泉令袁湘夜載鴟夷濟河欵巴罕營降】穆呼哩曰此平定夏國之兆也升臨泉為大定府
元志臨州宋置晉寧軍金廢軍置臨水縣石州中統二年仍改臨泉縣直太原府三年升臨州
縣南三十里為古烏突郡建於北魏領縣六隋開皇三年改善訓府有古城址唐髙祖廢為五址東大岳南宰都西玉溪北古壇中善慶今東闗豐市街碑記猶存臨泉古城在今治西北
《大清一統志》
大清一統志
卷一百五
汾州府
臨縣【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永寜州界七十里西至陜西榆林府葭州界八十里南至永寜州界九十里北至太原府興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永寜州界七十里西南至陜西綏徳州呉堡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忻州靜樂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興元縣一百四十里漢離石縣地後周大象元年置烏突縣及烏突郡隋開皇元年改郡縣俱曰太和三年郡廢屬離石郡唐武三年置北和州又尋改縣曰臨泉貞觀三年州廢屬石州五代因之宋元符二年改屬晉寜軍金還屬石州又改縣曰臨水元中統二年仍曰臨泉屬太原府至元三年升為臨州明初降為臨縣屬太原府萬歴二十三年改屬汾州府本朝因之】
湫河【在臨縣東流逕永寕州西北入大河即古陵水水經注陵水出陵川北溪南逕其川西轉入河隋書地理志太和縣有湫水寰宇記引兾州圖雲湫水河北從樓煩郡南入龍泉郡臨縣誌湫河發源興縣湫水寺南行八十里經縣城東南受榆林甘泉諸水又南五十里至三交鎮受鍾底水西行五十里由大同磧口入河】
臨縣城【周六里五歩高三丈門二湪深廣餘明景秦初築小城正徳中築外城括牛澗水在內東西設水門以泄之嘉靖中展拓並築防城石堤隆慶初石包全城 本朝順治康熙中屢修乾隆三十二年又修】